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康复
  • 2篇骨盆
  • 2篇骨折
  • 2篇钢板
  • 1篇定制
  • 1篇形成术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血栓栓塞症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腰椎间盘突出...
  • 1篇置换术
  • 1篇入路
  • 1篇深静脉
  • 1篇深静脉血栓
  • 1篇手术
  • 1篇栓塞症
  • 1篇栓子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5篇季英
  • 4篇禹宝庆
  • 2篇黄建明
  • 2篇黄淦
  • 2篇俞斌
  • 1篇姜新华
  • 1篇黄晓微
  • 1篇冯旭
  • 1篇施继飞
  • 1篇潘思华
  • 1篇吴良浩
  • 1篇周海燕
  • 1篇李承
  • 1篇黄旗凯
  • 1篇叶秀章
  • 1篇敖荣广
  • 1篇朱雅龙
  • 1篇周建华
  • 1篇顾龙殿
  • 1篇苏佳灿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4
2016年
目的探讨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91例新鲜闭合骨盆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组(3D组)和单纯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传统组)。3D组42例,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38.4±7.2)岁。传统组49例,其中男37例,女12例;年龄(39.1±6.8)岁。根据Tile分型:B型35例,C型56例。3D组和传统组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别为(6.5±2.2)d和(5.1±1.7)d。3D组术前通过3D打印技术完成骨盆骨折三维建模并打印实物模型,根据三维建模数据定制出个体化钢板;传统组则按常规方式完成术前计划,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MaLta标准评估复位质量,术后1年采用Majeed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3D组与传统组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21.2±3.7)个月和(26.3±3.9)个月。3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较传统组缩短或减少[(78.2±11.7)min:(93.6±12.1)min、(452.7±102.1)ml:(723.3±147.5)ml、(6.9±3.2)U:(11.3±4.6)U、(4.2±1.2)次:(7.3±1.1)次](P〈0.05)。3D组较传统组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早[(12.5±0.9)周:(14.1±3.6)周](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5%:8%)(P〈0.05)。3D组Matta标准及Majeed标准评分优良率均高于传统组(93%:88%、90%:86%)(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有效改
黄淦禹宝庆敖荣广黄晓微张旭陈帆成李得见季英
关键词:骨盆3D打印
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椎间盘镜术后综合康复训练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32
2016年
[目的]探讨行后路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近期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行MED手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于术前,术后第1、3、7d和术后2周,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行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AS)表评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调查。[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VAS评分:试验组下腰痛和下肢根性痛VAS评分分别从术前的(5.65±2.01)下降到术后1个月时的(2.00±0.45)和从(7.30±1.16)下降到(1.30±0.79)(P〈0.05);对照组下腰痛和下肢根性痛VAS评分分别从(5.50±1.64)分下降到(3.20±0.75)分和从(7.90±0.95)分下降到(2.40±0.49)分(P〈0.05)。术后各时间点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ODI评分:试验组ODI评分从术前的(50.50±15.93)下降到术后3个月时的(18.00±4.92)(P〈0.05);对照组ODI评分从术前的(52.80±16.43)下降到术后3个月时的(19.28±4.74)(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7d,2周,1、3个月组间比较P〈0.05。术前轻度焦虑试验组患者5例,对照组4例;术前轻度抑郁者试验组3例,对照组3例。术后3个月轻度焦虑患者试验组2例,对照组为3例;轻度抑郁者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联合“综合康复训练”近期疗效较好,可以有效的加快患者恢复。“综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俞斌黄建明禹宝庆冯旭黄旗凯季英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盘镜康复训练
经皮辅助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康复护理被引量:40
2017年
目的探讨经皮辅助关节囊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PATH)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2016年7月进行SuperPATH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75—91岁,平均77岁。术前运用多元化宣教,术后运用体位管理、心理支持联合超前镇痛及睡眠管理多维度强化护理及脱位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术前1dSAS评分为42.5~66.3分[(50.0±6.2)分],术后第5天为33.8—53.8分[(41.5±5.2)分](P〈0.05);术前1dSRSS评分为24~37分[(29.9±3.1)分],术后第5天为14~34分[(23.2±5.3)分](P〈0.05);术前1dBarthel评分为20—40分[(38.5±4.4)分],术后第2天为35—55分[(49.7±6.3)分],术后第5天为55—70分[(63.5±5.1)]分(P〈0.05);术前1dHarris评分为4—25分[(14.8±4.2)分],术后2d为59—75分[(67.3±5.1)分],术后2周为66~85分[(79.2±4.3)分](P〈0.05)。30例患者切口Ⅰ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性配合微创SuperPATH围术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改善患者睡眠状态,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提升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并减少住院并发症的风险。
潘利智柳亚男顾伟景季英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康复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被引量:61
2017年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围手术期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DVT和肺栓塞(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和P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DVT栓子脱落易引起PE,若PE不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死亡。据文献报道,90%的PE血栓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发生PE的可能性为50%。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治疗DVT是临床骨科医师必须关注的课题,以降低骨科大手术患者的死亡率。
俞斌季英禹宝庆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栓塞症骨科围手术期骨科大手术DVT栓子脱落
后方经皮微创切开加塑形锁定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后方经皮微创切开结合塑形锁定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46例骨盆后环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8岁。骨折均为TileC型:C1.1型18例,C1.2型8例,C1.3型9例,C2型1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后方经皮微创切开结合塑形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合并骨盆前环损伤32例患者,其中30例联合骨盆前方有限切开手术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2例因尿道损伤行膀胱造瘘术只单纯应用后方经皮微创切开内固定骨盆后环。合并髋臼骨折14例,其中8例联合骨盆前方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6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大出血,术后未出现腰骶丛神经卡压征,未出现感染、复位丢失、深静脉血栓形成等。46例均获平均19个月(8—35个月)随访。骨盆骨折前后环损伤复位均为优。所有患者术后6~10周患侧下肢部分负重行走,术后12—16周完全负重行走。X线片示骨痂生长通过骨折线,骨折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采取后方经皮微创切开结合塑形锁定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固定牢靠、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可早期下地活动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周海燕季英吴良浩施继飞禹宝庆叶秀章周建华顾龙殿苏佳灿姜新华李承黄建明朱雅龙张东华黄淦潘思华
关键词:骨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