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切除
  • 4篇合并肝硬化
  • 4篇肝癌
  • 4篇肝切除
  • 4篇肝硬化
  • 3篇预后
  • 3篇预后因素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癌
  • 3篇小肝癌
  • 3篇肝细胞
  • 3篇肝细胞癌
  • 3篇肝炎
  • 3篇肝炎后
  • 3篇肝炎后肝硬化
  • 2篇单发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细胞
  • 2篇原发性肝细胞...
  • 2篇手术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张二雷
  • 9篇黄志勇
  • 3篇梁宾勇
  • 2篇肖震宇
  • 2篇张尊义
  • 2篇童兵
  • 2篇杨藩
  • 1篇侯平
  • 1篇刘富瑶
  • 1篇纪桂宝
  • 1篇陈孝平
  • 1篇古今
  • 1篇刘杨安
  • 1篇李剑
  • 1篇杨光

传媒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浙江医学
  • 1篇腹部外科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重视肝硬化程度对肝癌外科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
2015年
目前,肝癌已上升为世界第二大肿瘤致死原因。在我国,有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炎后肝硬化,肝切除仍被认为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而大部分肝切除需在不同硬化程度的肝脏上实施,因此,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必将影响肝切除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生存率。虽然外科医师十分重视肝切除术前的肝功能评估,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肝脏储备功能检测、残余肝脏体积测定,以及对肝硬化相关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症的评估,但是,对肝硬化自身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仍没有引起重视。
张二雷黄志勇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外科医师部分肝切除肝功能评估门静脉高压症肝脏储备
无肿瘤包膜的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预后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 阐明无肿瘤包膜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无肿瘤包膜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肝癌切除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9年间手术切除的210例肝癌,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无包膜与有包膜的肝癌临床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函数分析无瘤生存及总生存,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单因素分析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率的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与无包膜肝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肿瘤包膜的肝癌在性别、年龄、肝硬化、Child分级、HBsAg、甲胎蛋白、门静脉高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直接胆红素、血小板计数上与有包膜的肝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无肿瘤包膜肝癌总胆红素值显著高于有包膜的肝癌(P=0.005).无肿瘤包膜肝癌血管侵犯、中低分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有包膜肝癌;无肿瘤包膜肝癌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6%、34.2%及30.8%,显著低于有包膜组的91.0%、78.0%及64.9%(均P〈0.001),无肿瘤包膜肝癌1、3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53.6%及44.2%,显著低于有包膜组的97.3%、88.9%及77.3%(均P〈0.001).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中低分化程度(HR,3.181;95%CI,1.428~7.082,P=0.003)、血管侵犯(HR,4.164;95%CI,2.063~8.405,P<0.001);影响无肿瘤包膜肝癌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子为Child B级(HR,3.92;95%CI,1.176~13.066,P=0.026)、中低分化程度(HR,14.875;95%CI,2.039~108.496,P〈0.001)、血管侵犯(HR,7.112;95%CI,3.60~14.05,P<0.001).结论 无肿瘤包膜肝癌比有包膜的肝癌更易发生血管侵犯,分化程度更低,术后复发率更高,总生存率更差.
刘杨安刘富瑶张二雷纪桂宝侯平梁宾勇黄志勇
关键词:肝癌肿瘤包膜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因素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被引量:4
2014年
在我国,80%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炎后肝硬化。因此,肝硬化是肝细胞癌治疗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表明,肝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最有效的方法,而肝硬化是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长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肝硬化是慢性肝病长期损伤肝脏造成的一个渐进发展的病理过程,不同患者伴随的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很大不同。然而,目前对不同严重程度肝硬化对肝细胞癌肝切除疗效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
张二雷黄志勇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炎后肝硬化预后因素术后复发病理过程
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
2014年
在我国,80%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炎后肝硬化[1-2]。因此,肝硬化是肝细胞癌治疗不可忽视的因素。研究表明,肝切除是目前治疗肝细胞癌最有效的方法,而肝硬化是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及长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3]。肝硬化是慢性肝病长期损伤肝脏造成的一个渐进发展的病理过程,不同患者伴随的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很大不同。然而,目前对不同严重程度肝硬化对肝细胞癌肝切除疗效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肝移植可以去除肿瘤,同时去除硬化的肝脏,被认为是肝细胞癌最理想的治疗方法[2]。由于供体短缺、等待期肿瘤进展及治疗费用较高,肝移植在我国还不能取代肝切除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首选。因此,深入研究不同严重程度肝硬化对肝切除长期疗效的影响,对于合理选择肝切除还是肝移植、解剖性肝切除还是非解剖性肝切除等外科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肝细胞癌微创消融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使肝细胞癌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目前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肝细胞癌外科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南尚没有充分考虑肝硬化严重程度这一重要因素。笔者认为,深入研究、充分认识不同程度肝硬化对肝细胞癌外科治疗疗效的影响,才能使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方法选择更为科学、合理。
张二雷黄志勇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炎后肝硬化长期疗效肝切除预后因素
肝硬化组织学分级对小肝癌肝切除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组织学分级对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人肝切除术后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人共500例。根据肝硬化组织学改变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Laennec分级标准),将病人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肝硬化3组,比较各组病人的无瘤存活率和总体存活率,并分析全组病人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组病人的5年无瘤存活率和总体存活率分别为52.4%、26.4%、10.3%和76.8%、50.8%、38.3%。随着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增加,其无瘤存活率和总体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组织学分级、门静脉高压症、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小肝癌术后复发和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小肝癌术后复发和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肝硬化组织学分级对小肝癌合并肝硬化病人的治疗方式选择、判断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梁宾勇董可帅张二雷张尊义张李威杨光李剑陈孝平黄志勇
关键词:肝硬化肝切除术
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被引量:5
2016年
良性胆管狭窄是由各种非肿瘤性因素导致的胆管纤维组织增生、瘢痕挛缩形成的胆管纤维性狭窄,多由医源性胆管损伤、肝胆管结石及胆管炎反复发作所致,其中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性狭窄尤为常见。肝门部胆管狭窄部位较高,治疗难度大,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是当前胆道外科的难题之一。本文阐述了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其发生机制,胆管狭窄的诊断、分型及其与恶性狭窄的鉴别,并详述了胆肠吻合、自体组织修补及内镜下治疗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优缺点和适应证。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目前难以形成单一固定的治疗模式,应根据不同病因及分型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梁宾勇黄志勇张尊义张二雷
关键词:良性胆管狭窄病因
对比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合并肝硬化的单发小肝癌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比较经皮微波消融(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和手术切除(Surgical Resection,SR)治疗原发性单个小肝癌(最大径≤3cm)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6月~2013年7月在我院肝脏外科中心接受治疗的单个小肝癌患者共250例,其中SR组152例,PMCT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治疗疗效。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平均随访40.6个月(9~96个月),SR与PMCT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7%、68.0%、42.7%和88.8%、60.0%、37.1%(P=0.076),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8.7%、94.2%、60.1%与96.9%、88.3%、59.0%(P=0.2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胆红素是影响肝癌外科治疗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治疗方式的不同不是其预后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个原发性小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PMCT治疗安全、有效,能取得与SR相当的近期、远期疗效,操作方便、费用低廉,临床可考虑作为小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杨藩张二雷童兵黄志勇肖震宇
关键词:小肝癌手术切除
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新进展被引量:7
2016年
自1991年Reich等报道世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以来,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起初,腹腔镜肝切除术主要应用于肝脏边缘良性肿瘤的切除,随着外科医师对肝脏解剖的深入了解和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现可应用于较大范围的肝切除以及肝脏恶性肿瘤的切除。截止2011年,世界范围内共报道了近4000例腹腔镜肝切除的成功案例,其中,我国报道的腹腔镜肝切除例数占同期世界范围内的五分之一。
古今张二雷黄志勇
关键词:肝脏肿瘤肝切除术腹腔镜
经皮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合并肝硬化的单发小肝癌的疗效比较(附250例)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比较经皮微波消融(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PMCT)和手术切除(surgical resection,SR)治疗原发性单个小肝癌(最大径≤3cm)合并肝硬化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6月到2013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接受治疗的单个小肝癌患者共250例,其中SR组152例,PMCT组9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治疗效果。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平均随访40.6个月(9~96个月),SR与PMCT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7%、68.0%、42.7%和88.8%、60.0%、37.1%(P=0.076),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8.7%、94.2%、60.1%和96.9%、88.3%、59.0%(P=0.21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胆红素是影响肝癌外科治疗后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治疗方式的不同不是其预后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个原发性小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PMCT治疗安全、有效,能取得与SR相当的近期、远期疗效,操作方便、费用低廉,临床可考虑作为小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之一。
杨藩张二雷肖震宇黄志勇童兵
关键词:小肝癌微波消融手术切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