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学雷

作品数:16 被引量:140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名医工程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面神经
  • 3篇动脉
  • 3篇三维重建
  • 3篇舌下神经
  • 2篇应用解剖学
  • 2篇应用解剖学研...
  • 2篇神经吻合
  • 2篇突变
  • 2篇皮瓣
  • 2篇皮瓣设计
  • 2篇前外
  • 2篇瘢痕
  • 2篇瘢痕疙瘩
  • 2篇瘢痕疙瘩家系
  • 2篇显微解剖
  • 2篇面瘫
  • 2篇解剖学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突变
  • 2篇家系

机构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南华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5篇李学雷
  • 9篇彭田红
  • 7篇徐达传
  • 7篇李严斌
  • 5篇刘晓军
  • 4篇钟世镇
  • 3篇石小田
  • 3篇冯传波
  • 3篇王兴海
  • 3篇高建华
  • 3篇江奕恒
  • 2篇张元智
  • 2篇唐茂林
  • 1篇丁红梅
  • 1篇欧阳四新
  • 1篇谢叻
  • 1篇赵卫东
  • 1篇彭珍山
  • 1篇姜平
  • 1篇陈熙

传媒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年份

  • 8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结果:颞支的分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外缘(以外眦为坐标点)的最上分支为(+2.58±0.32cm,+2.89±0.32cm),最下分支为(0 cm,+2.81±0.32 cm)。Y轴上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在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点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3.53±0.39)cm和(1.14±0.15)cm,(3.87±0.38)cm和(1.26±0.10)cm,(3.22±0.39)cm和(1.02±0.14)cm。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沿眼轮匝肌纤维水平向内走行并相互分支吻合。在Y LC轴、Y MP轴、Y MC轴上分别距X轴(1.14±0.15)cm、(1.26±0.10)cm、(1.02±0.14)cm三点弧形连线以下的区域,无面神经分支分布。结论:在无面神经分布的区域,切开眼轮匝肌纤维不会损伤面神经;在眼轮匝肌深面的筋膜脂肪层进行分离可以避免面神经分支的损伤。
李学雷彭田红刘晓军李严斌石小田王兴海钟世镇
关键词:面神经眼轮匝肌颞支
面部整复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第一章 颜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的应用解剖 目的:观测颜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的形态学特点,进一步深入阐明颜面部软组织层次结构特点,为面部整复术及相关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材料和方法: 选...
李学雷
关键词:面神经表情肌颞浅筋膜动脉灌注
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为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①在21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测量面神经干及其颞骨内乳突段、鼓室段长度;面神经干分叉处至舌下神经颈部的最短距离。②3例新鲜标本取舌下神经及面神经干行组织学检测,测定其神经束数目和横切面积。③2例标本摹拟术式设计。结果:舌下神经干在寰椎水平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8.5±0.3)mm2;面神经干在出茎乳孔处为单束形式,横切面积为(5.1±0.2)mm2;面神经干的长度为(15.7±2.0)mm,颞骨内面神经乳突段的长度为(14.6±1.5)mm、鼓室段的长度为(9.6±1.2)mm;面神经干分叉处至舌下神经颈部的最短距离为(17.2±2.3)mm。结论:舌下神经-面神经直接侧端吻合治疗面瘫具有可行性。
彭田红徐达传李学雷李严斌王兴海
关键词:舌下神经面神经面瘫神经吻合
股前外侧区皮瓣血管3D可视化研究与皮瓣设计被引量:28
2007年
目的为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血管3D可视化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6侧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动脉及皮肤穿支血管的基础情况,并拍摄X线片观测穿支血管的二维分布;对其中2侧下肢标本股部及其股前外侧区的皮肤、肌肉分别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别进行动脉、穿支血管的三维重建及3D可视化处理。结果三维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股前外侧区动脉的解剖学结构特点,以及可直观准确地显示皮肤穿支血管的供血区域,股前外侧皮瓣各穿支血管各自进行的血管三维重建的形态和供血区域一致。结论皮瓣血管3D可视化研究能直观且准确显示股前外侧区皮瓣的血管三维形态和供血区域,并为术前皮瓣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形态学依据。
江奕恒徐达传李学雷李严斌彭田红张元智唐茂林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外科皮瓣
椎管内臂丛前后根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6年
目的:研究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为臂丛撕脱伤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防腐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颈胸段标本上,对椎管内臂丛前后根的位置、形态和血供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臂丛前后根之间有齿状韧带相间隔;前根起始处与脊髓中线的距离从上至下由C5的2.2mm逐渐增大到T1的3.1mm,后根则从C5的4.2mm逐渐减小到T1的2.7mm;前后根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51.4°、54.8°逐渐减小到T1的21.7°、19.9°;前后根的长度从C5的14.9mm、13.9mm逐渐增大到T1的21.1mm、19.0mm;前后根的直径均以C6最为粗大,分别为2.1mm、3.3mm,后根比相应前根粗;前后根的血供来自椎动脉、颈深动脉和颈升动脉发出的节段性动脉。结论:熟悉臂丛椎管内前后根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臂丛根性撕脱伤的诊治。
彭田红李学雷黄美贤徐凯李严斌李忠华徐达传
关键词:臂丛前根后根臂丛撕脱伤显微解剖
瘢痕疙瘩家系p53基因高发突变区基因突变检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有无p53基因高发突变区的基因(外显子4-8)突变以及与瘢痕疙瘩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家系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及其周围正常皮肤、外周静脉血为研究对象。以家系中外来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为正常对照,检测p53基因外显子4-8的基因序列。结果所有被检测样本的p53基因外显子4-8均未发现突变。结论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p53基因突变与散发性瘢痕疙瘩患者的p53基因突变有很大的区别。提示p53基因可能与瘢痕疙瘩家系的发病无关。
刘晓军高建华李学雷刘永波冯传波
关键词:瘢痕疙瘩P53家系基因突变
CT增强扫描图像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的三维重建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图像在椎动脉、颈内动脉3D可视化技术中的应用。方法:1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检查的成人患者数据集,应用Mimics8.11对图像血管进行分割,三维重建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数字图像。结果: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三维重建数字图像清晰,能够准确的3D显示该血管解剖形态结构及其在颈椎、颅骨内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论: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提供复杂血管动态解剖,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参考。
陈熙李严兵丁红梅尹知训谢叻李学雷赵卫东钟世镇
关键词:CT增强扫描椎动脉颈内动脉三维重建
面神经主要分支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根据面神经主要分支的体表投影,分析面部面神经的易受损区。方法:解剖9例双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观测面神经由茎乳孔至入肌处的体表投影。结果:面神经的体表投影可以限定在通过皮肤的六条线之间:A线起始于耳屏上部,终于骨性外眦上40mm处。B线起始于耳屏下部,终于骨性外眦上9mm处。C线起始于耳屏下部,终于鼻中部。D线起始于耳屏下10mm处,终于口角下10mm。E线起始于耳屏下10mm处,经下颌缘,至下颌缘与口角的垂线相交处。F线起始于耳屏下10mm处,终于锁骨中点。结论:面神经较易受损的区域为颞额区、下颌角区和腮腺前区。
李学雷钟世镇刘晓军彭田红王兴海刘畅
关键词:面神经除皱术体表投影
舌骨大角尖端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为临床颈部手术以舌骨大角尖端(THB)为标志定位周围血管神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1例防腐罐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部标本上显露THB及其周围结构(颈总动脉分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喉上神经),通过THB做互相垂直的水平线和垂直线,测量相关结构与此两线间的距离。结果颈总动脉分叉点A位于THB后方8.5±2.3 mm,下方12.8±4.8 mm;甲状腺上动脉起点B位于THB后方4.6±2.2 mm,下方12.8±4.2 mm;舌动脉起点C位于THB后方4.1±2.5 mm,上方0.2±3.8 mm;其弓形最高点D位于THB前方0.2±2.1 mm,上方7.5±2.6 mm;舌下神经与垂直轴交点E位于THB上方5.1±1.6 mm;喉上神经内支与两轴的交点F、G分别距THB后方7.9±2.5 mm,下方6.5±2.0 mm。结论以THB为标志定位其周围血管神经有利于临床医生处理颈部的手术。
彭田红徐达传李严斌李学雷石小田彭珍山
关键词:舌骨颈总动脉舌下神经喉上神经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死亡域突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家系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有无突变以及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采用PCR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2例男性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研究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2例患者(母亲与儿子)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之间的对照,共检测10份标本中Fas基因外显子7~9基因序列。结果10份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7、8外显子均未发生突变,2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均在外显子9编码区的11bp和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死亡域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与Fas蛋白的功能改变有关,从而导致局部瘢痕疙瘩形成。
刘晓军高建华李学雷冯传波姜平
关键词: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基因突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