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鸣光

作品数:91 被引量:1,379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40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薇甘菊
  • 22篇群落
  • 18篇植物
  • 17篇黑石顶
  • 14篇杂草
  • 13篇种群
  • 13篇自然保护
  • 13篇自然保护区
  • 13篇黑石顶自然保...
  • 13篇保护区
  • 9篇演替
  • 8篇亚热带
  • 8篇森林群落
  • 8篇阔叶
  • 7篇幼苗
  • 7篇生态学
  • 7篇阔叶林
  • 7篇厚壳桂
  • 7篇分子生态
  • 7篇AFLP

机构

  • 89篇中山大学
  • 11篇广东内伶仃福...
  • 10篇华南师范大学
  • 4篇河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四川师范学院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90篇李鸣光
  • 54篇王伯荪
  • 23篇昝启杰
  • 19篇张军丽
  • 17篇廖文波
  • 15篇周先叶
  • 14篇王峥峰
  • 14篇张炜银
  • 13篇彭少麟
  • 10篇王昌伟
  • 7篇张宏达
  • 7篇王勇军
  • 5篇成秀媛
  • 5篇侯庸
  • 5篇余华
  • 4篇杨清培
  • 4篇刘斌
  • 3篇韦萍萍
  • 3篇徐华林
  • 3篇李晓龙

传媒

  • 13篇中山大学学报...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7篇生态科学
  • 6篇生态学报
  • 6篇广西植物
  • 5篇热带亚热带植...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Acta B...
  • 2篇植物学通报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9篇2002
  • 8篇2001
  • 16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来杂草薇甘菊在不同群落中的种子生产特征被引量:25
2003年
对 3个群落薇甘菊种群种子生产的 3个特征即花序特征、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种群中小花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 ,小花数变异范围为 932 81.6~ 15 4 6 98.0朵 /0 .2 5 m2 ;平均结实率为 2 5 .75 %~ 34.5 8% ;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 2 36 73.4 0~ 5 2 6 16 .71粒 / 0 .2 5 m2 ;千粒重为 0 .0 880~ 0 .10 2 0 g。在以有性生殖为主的种群和以无性生殖为主的种群中 ,前者的种子较大。
张炜银李鸣光王伯荪昝启杰王勇军
关键词:外来杂草薇甘菊种群种子生产
分子遗传保护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0年
介绍了遗传保护的内涵和遗传保护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从遗传多样性检测、种群内遗传变异及进化分化的鉴别、就地或移地保护物种的繁殖与遗传保护、遗传结构地理差异、种群大小的遗传基础与保护等方面综述了遗传保护研究的进展。
昝启杰李鸣光张军丽施苏华王勇军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被引量:14
2006年
该文分析了薇甘菊的治理难度,概述了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方面综合防治薇甘菊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梁启英昝启杰王勇军李鸣光
关键词:薇甘菊
南亚热带森林优势种群荷木和锥栗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英文)被引量:15
2000年
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方法研究了荷木 (SchimasuperbaGardn .etChamp .)和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Hance .)在 3个演替系列群落中的分子变化。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 3个群落是针叶林群落、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群落。荷木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 ,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2 4、40、2 7、2 7条带 ,其中分别有 15、2 3、2 3、16条是多样性带 ;锥栗的AFLP分析结果表明同样的 4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 2 7、2 0、33、39条带 ,其中分别有 12、5、15、13条是多样性带。平均杂合度表明荷木比锥栗有更大的分子变异。用AMOVA(analysisofmolecularvariance)分析表明荷木种群有 95 .99%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内 ,4.0 1%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间 ,表现极显著 (P <0 .0 0 1) ;锥栗种群有 75 .36 %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内 ,2 4.6 4%的分子分化表现在种群间 ,极显著 (P <0 .0 0 1)。除趋势面对应分析表明荷木来自不同群落的个体分布没有规律 ,而锥栗来自不同群落的个体大致分布在一起。上述结果的产生是两个不同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的反映 ,并提示了不同群落微环境对种群分化的影响 ,以及与森林演替群落的相关性。
王峥峰王伯荪李鸣光张军丽
关键词:荷木锥栗分子生态种群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凋落叶的研究被引量:8
1993年
本文工作是以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为对象,在不同生长季节对凋落叶量与地被物现存量及其降解与营养回归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1、平均年凋落叶量为 3.468±0.196 t·ha^(-1),占叶现存生物量的20-22%。地被枯叶量为 3.078t·ha^(-1).每季度的总凋落叶量和每个树种的凋落叶量在总凋落叶量中的比例随季节而波动. 2、凋落叶中灰分、有机 C、全 N、全 P的年平均含量以绝对于物质计分别为4.11%、47.78%、0.8216%、0.0476%,含量最高值出现在雨季,最低值在干季.全K年平均含量为0.2653%,但含量最高在干季、最低在雨季,这是因为K很容易被淋溶.经过一年的降解,有机C、全N、全P、全K的含量分别降至38.85%、0.5118%、0.0367%和0.2223%。 3、经推算,全 P、全K、全N在凋落叶中的含量分别是在生活叶中含量的15.87-31.73%,17.69-26.53%,27.39-54.77%。这说明树叶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在凋落前已经通过某种途径发生了移动. 4、群落凋落叶半量降解时间平均约为3个月,失重率在雨季后期(6月~9月)最高(50.75%),干季(12月~3月)最低(6.28%).在一年时间里,凋落叶干物质的64.32%回归到土壤中,即2.2269t·ha^(-1).地被落叶在一年内的失重率为54.68%.
方炜李鸣光王伯荪张宏达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速率群落
果园转型生态公益林防控薇甘菊的生态改造被引量:4
2016年
【背景】深圳大面积果园已转型为生态公益林,但果树被入侵的薇甘菊攀爬覆盖,严重地段已导致群落退行性演替,问题亟待解决。【方法】选取有多种生境的转型果园,分片区开展以植树为核心的生态改造试验,树种以种植后不进行人工除草抚育的血桐、幌伞枫、阴香为主,辅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目标的演替中后期树种,均采用袋装大苗于2011年5月种植。【结果】在树冠连续、郁闭的果林片区,所植苗木死亡,林下草本稀少,始终无薇甘菊。在其他非郁闭片区,血桐与幌伞枫生长良好且从未被覆盖;阴香虽于秋冬季被全覆盖但不死亡,次年春新枝穿透覆盖层正常生长;其余种苗木对薇甘菊处于劣势。【结论与意义】郁闭度高的果林片区林下光照弱,能阻止薇甘菊定居,无需人工干预;血桐和幌伞枫分别具抗/耐受薇甘菊覆盖的特性,种后均无需抚育;其余树种则需抚育。因此,掌握各个树种的特性,适地种植、按需精准定株抚育是转型果园低成本、技术简单、一劳永逸地防控薇甘菊生态改造的精髓。在应对有害藤本危害时,勿忽略筛选出不惧该藤本的植物种的可能,在不使用农药、无有效动物或微生物天敌的情况下,它们有可能成为生态安全的防控改造树种。
刘志军黄少勇官东清徐加通周胜李鸣光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生态改造
植物标本汉英双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与实践被引量:6
1995年
汉语有一音多字的特点,因此汉字拉丁化后不能保持其原有的信息,人名与地名是植物标本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用汉字记录的标本资料以汉语拼音表达后,未能完全承载原来用汉字所表达的信息。植物标本汉英双语数据库管理系统既真实记录原有的汉语信息又同时记录其英译文。并妥善处理了植物标本相关信息间复杂的关系。中山大学植物标本数据库的部分汉英双语资料已进入国际计算机网,可在世界各地国际计算机网终端上查询。
李鸣光关朵霏张宏达任善相谢庆建石涌岭
关键词:植物标本数据库管理系统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防治——群落改造
外来入侵种在其原分布的生境条件下,无一例外地都能与同一生境的其他各物种共处共存,这是该生境中的各物种对其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薇甘菊在其原产热带美洲,正常生长于林缘、河岸及受干扰破坏的路边,并未成为灾害,可见薇...
李鸣光余萍刘斌余华成秀媛
关键词:薇甘菊外来杂草植物群落
文献传递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的藤本多样性被引量:39
2010年
藤本植物是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野外考察中物种及无性系分株鉴定的困难,长期以来在生态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为揭示中国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作者研究了其科属组成、区系成分和攀援方式。结果显示:中国藤本植物种类丰富,共计有85科409属3,073种(含变种、亚种),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11.3%;其中草质藤本898种,木质藤本2,175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3.3%和8.0%。中国藤本植物区系热带成分显著,热带分布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或总属数(不含世界广布科属)的87.9%和79.2%;有14个含藤属为中国所特有,但没有特有含藤科。中国藤本植物最主要的攀援方式是缠绕类,占藤本植物总数的56.7%;其次为蔓生类和卷须类,分别占22.1%和17.0%;吸附类藤本种类最少,只占4.2%。
胡亮李鸣光李贞
关键词:藤本植物木质藤本种子植物区系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黄果厚壳桂幼苗出生和死亡特征被引量:11
1996年
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种群幼苗的出生和死亡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果厚壳桂幼苗具有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特点,一年中以幼苗旺盛生长的季节死亡率最高,且死亡者主要是1年生和2年生的幼苗,3年以上幼苗很少死亡。幼苗出生和死亡与种群密度。
周先叶李鸣光王伯荪
关键词:黄果厚壳桂幼苗森林树种群落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