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姗姗

作品数:88 被引量:38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8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6篇地震
  • 49篇震源
  • 43篇震源机制
  • 28篇M
  • 24篇地震震源
  • 24篇震源机制解
  • 17篇地震震源机制
  • 17篇台网
  • 16篇地震震源机制...
  • 15篇震源参数
  • 11篇余震
  • 11篇发震
  • 10篇测震
  • 9篇地震定位
  • 9篇地震台
  • 7篇地震台网
  • 7篇应力场
  • 7篇测震台网
  • 6篇双差定位
  • 6篇台网中心

机构

  • 88篇中国地震台网...
  • 34篇国家海洋环境...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地震局
  • 9篇应急管理部国...
  • 8篇辽宁省地震局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东华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吉林省地震局
  • 2篇昆仑数智科技...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8篇梁姗姗
  • 57篇邹立晔
  • 32篇徐志国
  • 22篇刘敬光
  • 12篇黄志斌
  • 9篇赵博
  • 9篇张雪梅
  • 8篇任枭
  • 8篇杜广宝
  • 7篇张广伟
  • 6篇张琪
  • 5篇陈宏峰
  • 5篇刘杰
  • 5篇王兴梅
  • 5篇梁建宏
  • 4篇雷建设
  • 3篇万永革
  • 3篇高原
  • 3篇翟璐媛
  • 3篇王健

传媒

  • 13篇地震科学进展
  • 1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1篇中国地震
  • 10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国际地震动态
  • 6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科技导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2篇2016中国...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Applie...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全球变化数据...
  • 1篇“地球物理信...

年份

  • 1篇2025
  • 10篇2024
  • 7篇2023
  • 11篇2022
  • 9篇2021
  • 10篇2020
  • 15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8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花莲海域M_(S)7.3地震震源参数测定
2024年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东部花莲海域发生M_(S)7.3地震,该地震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强烈碰撞的缝合带上,对该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台湾花莲地区纵谷断裂的地震活动特征。本文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对该地震序列开展震源机制解、地震辐射能量、持续时间和库仑应力的测定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花莲海域主震是一次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4次M_(S)≥6.0余震的震源机制也均为逆冲型为主的事件,与震源区主要断裂带构造性质一致;②主震和较大余震辐射能量结果表明,主震属于能量效率偏高的事件,而4次余震均低于主震的能量释放效率;③库仑应力分布结果显示,主震的发生使震中投影附近区域出现较大范围的应力卸载,与位错集中区域较为吻合。
任枭姬运达陈经纶史健宇张琪梁姗姗邹立晔
关键词:震源参数震源机制库仑应力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级地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测定,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68°,东经101.62°)发生MS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截至2016年1月26日12时00分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1...
梁姗姗雷建设徐志国邹立晔刘敬光
关键词:发震机理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8年
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为5~20km.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重定位后的大多数地震位于负磁异常区域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强-弱磁异常边界.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计算了磁性层的平均地温梯度,进而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了其地壳温度结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居里点深度较大、地温梯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数M≥2.0地震震源区温度为100~500℃,M≥4.0地震震源区温度多为200~400℃.2008年汶川M_S8.0、2013岷县M_S6.6、2014年鲁甸M_S6.5以及2017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均为300℃左右,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接近约400℃,更多地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交汇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异常.
王健张广伟李春峰梁姗姗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地震活动青藏高原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区结构特征和b值意义初探被引量:11
2022年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水平分辨率为0.3°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获取了震源周边区域的地壳浅部构造信息,包括波速、泊松比以及估计的裂隙密度和饱和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次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P波和S波波速剧烈变化的区域,靠近高速体的边缘.泊松比和饱和率同样都显示,门源M_(S)6.9地震发生在高低值变化的过渡区.地震活动参数分析显示,震前冷龙岭断裂带的震源周边区域显示出了低b值、较低的a值和高a/b值的特征,与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强震之前的情况类似.裂隙密度在冷龙岭断裂两侧呈现出显著差异,北侧高于南侧,这可能是震后现场科考发现的断裂带地表破裂北侧高于南侧的构造成因.
孙安辉高原赵国峰任超梁姗姗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波速泊松比B值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数据统计被引量:2
2015年
收集了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编辑出版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对报告中提供的震相和震级数据进行统计,并详细介绍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相类型、震相数量,以及观测报告中测定的各种震级标度和震级计算公式。本文目的在于迎合地震监测技术,为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地震观测报告。
梁姗姗黄志斌
关键词:中国地震台网震相震级
基于测震核心数据库的地震目录快速检索与自动发布
国家测震台网中心拥有丰富的数据产出,由此构成的测震核心数据库是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数据资源,地震目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刘瑞丰等,2015)。对于地震目录的灵活检索、准确统计、直观展示和快速发布,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取地...
梁姗姗邹立晔黄志斌王兴梅刘敬光
关键词:地震目录台网中心地震活动性
文献传递
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强震动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24年
为满足国家测震台网海量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处理时效性、格式标准化、产品丰富度等需求,国家测震台网中心开发了兼容多类强震动观测站点的具备数据快速汇集、处理及归档等功能的强震动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提供地震波形人机交互数据预处理界面,对加速度记录进行预处理,进一步分析预处理后的加速度事件波形数据,计算得到地震动各项参数。
李旭茂刘艳琼邹立晔梁姗姗
关键词:测震台网强震动观测加速度记录
青藏高原东缘磁异常与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被引量:1
2019年
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强烈和复杂的区域之一。为了研究该区域地震活动与地壳温度分布之间的关系,作者汇集了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发生的震级(Magnitude,M)M≥2.0地震数据(6,406个),采用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收集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最后获得4,921个精确定位的地震事件。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在地表热流测量值的约束下,基于一维稳态热传导式得到了地震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1)2008–2017年青藏高原东缘M≥2.0地震(包括2.0≤M<4.0的地震4,540次,M≥4.0的地震381次)重定位数据;(2)在0 km处观测到的NGDC-720三分量磁异常和总磁异常数据;(3)在10 km高度处观测的NGDC-720磁异常梯度张量数据;(4)青藏高原东缘居里点深度及磁性层平均地温梯度数据;(5)震源区温度结构数据。该数据集存储为5个.xlxs格式文件,数据量为15.9 MB(压缩为1个文件,15.3 MB)。基于该数据集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第61卷第5期。
王健张广伟梁姗姗
关键词:青藏高原
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LLNL-G3Dv3全球P波三维速度模型,应用FMM软件包计算并建立了中国地震台网990个台站的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该走时表覆盖了以台站为中心的水平向20°×20°、垂直向-5.1—80 km(向下为正)的三维空间.其水平向间隔为0.2°,垂直向间隔为5 km.这样对于任一深度小于80 km的震源,均可以应用此三维走时表计算其到周围10°范围内台站的走时.中国地震台网初至P波区域三维走时表的建立,对于改善区域初至P波走时预测,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有一定现实意义.
梁建宏韩雪君孙丽梁姗姗张雪梅
关键词:中国地震台网P波走时表
《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研究》简介
2023年
震害调查表明近场的结构破坏不仅由地震动引起,地表破裂或永久位移引起的破坏也占很大比重。近年来的汶川地震、集集地震、昆仑山口地震、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等都引起了大规模的地表破裂,其可能对道路、桥梁、隧道、大坝、输油(气)管网、通讯电缆等大型工程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巨大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另外,目前各类抗错动构件的实际应用也促使地震地表永久位移与地震动一样,成为工程结构的地震输入。因此,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破裂研究已经成为地震工程中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地表永久位移的分布特征对防震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
刘艳琼邹立晔梁姗姗
关键词: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地震工程防震减灾震害调查汶川地震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