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洁
- 作品数:25 被引量:191H指数:7
- 供职机构:湖南省气候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 霜监测模型的探讨——以湖南省为例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实现基于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霜的精细化监测和利用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开展霜的精细化预报,运用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12年4月逐日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总云量、天气现象资料,在全面分析了霜形成的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湖南省霜监测模型,开展了霜监测模型误差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日最低气温小于等于3℃条件下,分段考虑不同气象要素临界阈值对霜模拟准确率的提高有较大作用;建立的霜监测模型与霜观测结果的误差小于通用监测指标;霜监测模型模拟的的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霜日与观测值空间分布形态、年代际变化趋势都较为一致;该模型可用于开展霜的监测、预报。
- 段丽洁廖玉芳唐杰卿湘涛曾向红
- 关键词:气象条件
- 基于MODIS资料的一次南方夏季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MODIS 1B产品、云产品,对2009年6月28日至7月4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以及副高西侧不断东出的短波槽是造成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大尺度环流系统;能量锋区、强辐合带、较强的上升运动及水汽辐合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MODIS CH31 TBB、云水路径、云粒子半径和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分布与对应时次的强降水中心分布基本一致。通过MODIS云物理参数与实况雨量的定量相关分析发现,CH31 TBB和云粒子半径在对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系统的定量监测与识别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 唐杰曾向红段丽洁
- 关键词:MODIS暴雨中尺度系统
- 1960-2009年湖南省暴雨极端事件的气候特征被引量:15
- 2011年
- 本文采用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省50年来区域暴雨极端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过去50年暴雨极端事件增多、强度增大。暴雨极端事件有波动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少,70年代和90年代偏多;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暴雨极端事件由小变大是一突变现象,且存在2年、5年、7年和21年左右的周期振荡。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月份集中在4-8月,而暴雨降水量和暴雨总次数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月份集中在5-8月。降水量湘西地区可能更加少雨,湘北洞庭湖区和湘中部分地区有可能向多雨转变的趋势;湘东和湘南有可能向干旱转变。暴雨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暴雨次数、暴雨强度和降水集中率在湘中、湘西南和湘西北个别地区可能比原来更少,其余地区均可能增多。
- 张剑明廖玉芳段丽洁曾向红
- 基于分钟降水数据的长沙市场次降水事件特征分析
- 2021年
- 采用长沙市1980-2017年的分钟降水数据,开展降水场次随间歇时间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确立降水间歇时间为240 min,分3-11、3-6、7-9月3个时间段从降水场次与过程降水量、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间歇时间等5个方面进行长沙市场次降水事件特征分析。分析表明:长沙3-11月年平均出现121次降水事件,3-6月出现68次降水事件,7-9月出现32次降水事件;降水事件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随不同季节及降水量阈值呈现不同的日变化特征;降水持续时间在1 h以内的最多,有76%集中在12 h以下;间歇时间在12 h以下的为46%,超过24 h的降水事件占39%。
- 段丽洁段丽洁蒋元华曾向红陈世洋蒋元华
- 电力调度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 2017年
- 基于长沙市2010—2013年逐日日平均电力负荷资料及同时段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对分离出社会经济因素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和对比分析法对长沙市电力调度的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最终得出2010—2013年长沙市电力调度的气象服务效益值为2.77亿元。
- 彭嘉栋郭海峰段丽洁段丽洁
- 关键词:电力气象服务
- 湖南冬季积雪日数影响因子及其预测模型被引量:2
- 2023年
- 基于湖南省89个气象观测站积雪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及ERA5逐月再分析表层土壤湿度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年际增量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了影响湖南冬季积雪日数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前期夏季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增量、79月太平洋海温指数、10月AAO的年际增量和9月土壤湿度指数是湖南冬季积雪日数的4个关键影响因子。选取上述4个预报因子,建立了湖南冬季积雪日数年际增量统计预测模型。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积雪日数年际增量拟合值和实况的相关系数为0.83,积雪日数距平拟合值与实况相关系数达0.77,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利用20102018年独立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积雪日数距平预测值与实况同号率为7/9。基于4个关键因子建立的全省逐站冬季积雪日数预测模型,时间相关系数检验表明,湘中一带模拟效果最好。
- 李易芝廖玉芳郭凌曜段丽洁
- 关键词:积雪日数多元线性回归
- 湖南省汛期降水结构演变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利用1980—2018年湖南省汛期9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以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作为重要指标,分析湖南省汛期降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历时增长,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呈幂函数规律减小,降水量贡献率则呈线性增加趋势。短历时降水事件发生频率高,降水量贡献率低;长历时降水事件发生频率低,但降水量贡献率高,是汛期降水主体。短历时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湘南高于湘北,而长历时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湘北高于湘南。(2)近10 a短历时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都呈线性增加趋势,而长历时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则呈下降趋势。(3)各量级降水事件发生频率随降水量等级增加呈幂函数规律减小,降水量贡献率则随降水量等级增加呈线性上升趋势。暴雨虽然发生频率低,但是汛期降水的贡献主体。小到中雨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大致表现为湘南高于湘北;而大到暴雨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和降水量贡献率湘北高于湘南。(4)小到大雨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年际变化不显著,暴雨等级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小雨降水事件降水量贡献率年际变化不显著,但是中雨和大雨等级降水事件降水量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暴雨等级降水事件降水量贡献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 蒋元华曾向红段丽洁汤亦豪吴浩
- 关键词:降水结构
- 湖南短时强降水事件气候特征被引量:19
- 2013年
-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自记降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湖南短时强降水事件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湖南省1 h、3 h、12 h强降水事件出现频率夏季高于春季、春季高于秋季,夏季白天短时强降水事件出现频率高于夜间、春季夜间高于白天、秋季白天夜间差异不明显;②湖南省1 h、3 h、12 h强降水事件频率变化趋势以不显著增加为主,其中12 h强降水事件增多趋势较1 h、3 h显著,湘西北地区夜间增幅最大,湘东南地区白天增幅最大;春季强降水事件增幅最明显的地区是湘西北地区,夏季强降水事件频率增幅最明显的是湘东南地区;③1 h、3 h、12 h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出现在不同时间段的频率变化呈现为双峰型,1 h、3 h强降水事件以05-08时出现频率最高,12 h以11-14时出现频率最大。
- 郭凌曜章新平廖玉芳段丽洁
- 关键词:气候特征
- 湖南电线覆冰厚度估算模型研究被引量:29
- 2010年
- 基于湖南省9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其中28个站有电线积冰观测业务)自建站至2008年的日气象观测资料,雪峰山、东山峰高山站的部分电线积冰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地理信息资料,开展了气象要素、温度垂直结构、地理信息等环境因子对电线覆冰厚度的影响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电线覆冰厚度与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在对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自建模型与其他两种相关模型的比对分析。检验及比对结果表明,自建模型具有可用性。
- 廖玉芳段丽洁
- 关键词:电线覆冰厚度
- 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23
- 2018年
-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结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3年夏季湖南省持续高温干旱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湖南省平均高温日数为44 d,主要高温时段为6月15—25日、6月29日至8月18日、8月21—30日,97个气象站中有32个气象站高温日数刷新历史同期最高记录。2013年夏季湖南全省大范围的气象干旱自6月15日前后开始,7月28日至8月20日重度以上干旱范围超过50%以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持续异常偏强、偏西,控制中国江南地区,是2013年夏季湖南省高温干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在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持续偏强、偏东且偏北,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和偏西的维持,从而导致江南地区持续受异常下沉运动控制,对流活动明显受到抑制,江南西部和华南北部地区为水汽通量的辐散中心,不利于水汽的堆积。
- 张剑明段丽洁
- 关键词:高温日数副热带高压环流异常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