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椎间盘
  • 3篇入路
  • 3篇脊柱
  • 2篇血糖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应激性
  • 2篇应激性高血糖
  • 2篇诊治
  • 2篇诊治进展
  • 2篇神经根
  • 2篇神经根型
  • 2篇神经根型颈椎...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肿瘤
  • 2篇椎间孔
  • 2篇椎间孔入路
  • 2篇椎间盘切除

机构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程思
  • 6篇邓忠良
  • 6篇柯珍勇
  • 3篇晏铮剑
  • 3篇汪洋
  • 2篇徐洲
  • 2篇程昀
  • 2篇陈富
  • 2篇陈亮
  • 2篇石磊
  • 2篇楚磊
  • 2篇陈萧霖
  • 1篇冯志松
  • 1篇宴铮剑
  • 1篇刘扬
  • 1篇杜宇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第九届中国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反射疗法与康...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椎板入路全内镜下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探讨经椎板入路全内镜下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30例采用经椎板入路全内镜下椎间盘部分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及上肢VAS评分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200(84.5±36.5)min,术中出血量5~50(20.5±11.8)mL。术中及术后均未观察到神经血管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随访时间为9~23(14.3±4.0)个月。NDI评分由术前(61.3±13.2)分降低至术后(26.6±7.4)分(P<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至(9.8±3.5)分(P<0.01)。术前颈部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5.2±0.7)分和(6.5±1.1)分,术后分别降低至(3.1±0.7)分和(2.8±0.7)分(P<0.01),末次随访时进一步降低至(0.6±0.8)分和(0.5±0.6)分(P<0.01)。结论经椎板入路全内镜下椎间盘部分切除术可在保留关节突关节的同时完成神经根直接减压,缓解患者的神经根压迫症状,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李申曹珑耀赵郭盛程思杜宇冯志松向明玉先林燕邓忠良晏铮剑
关键词:椎间盘切除
围手术期不同抗生素使用时长对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对围手术期不同抗生素使用时长预防脊柱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搜集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时长对降低脊柱SSI发生率的临床研究。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队列研究(cohort study,CS)。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2020年5月4日。由2名研究者严格遵循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将抗生素使用时长分为单剂量组、术后24h组、术后48h组和术后超48h组。应用Stata 14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抗生素使用时长对降低脊柱SSI发生率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5篇RCT、2篇前瞻性队列研究和3篇回顾性队列研究,涉及4类抗生素使用时长(单剂量、术后24h、术后48h、术后超48h)。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脊柱SSI发生率方面,术后24h组[RR=0.48,95%CI(0.23,0.99)]和术后超48h组[RR=0.52,95%CI(0.32,0.84)]优于单剂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序结果显示术后24h组优于其他使用时长。结论:当前证据显示抗生素使用时长为术后24h时对预防脊柱SSI的效果最佳。
林路柯珍勇汪洋陈萧霖程思
关键词:脊柱抗生素手术部位感染
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治进展
本文分析了创伤对血糖的影响机制和高血糖对创伤预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对创伤性糖尿病诊断标准、预防、血糖控制目标、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指南和建议.并对胰岛素、双胍类药物二甲双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等治疗方法...
程思
关键词:应激性高血糖药物治疗临床疗效创伤愈合
CT三维重建钩突及周围结构评估C6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价值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三维重建钩突及周围结构用于C6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治的价值。方法收集该院骨科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健康成人54例(对照组)、保守治疗有效的C6神经根型颈椎患者30例(保守组)和经手术治疗的C6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手术治疗组)的临床资料。以颈椎钩突和椎间孔等为研究对象,行颈椎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分别对钩突、椎间孔等解剖结构的长度、面积及立体空间关系进行数据测量和比较。结果三组钩突基底长、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两侧椎间孔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保守组的两侧椎间孔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治疗组与对照组、保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两侧钩突倾角低于对照组和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两侧椎间孔面积小于对照组和保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15%的患者出现椎间孔狭窄,保守组中有93%的患者出现椎间孔狭窄;手术治疗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狭窄,上部狭窄的例数明显增多,达到47%。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从多角度、立体观察颈椎结构、立体空间位置和距离,为临床诊断和手术提供客观依据。
程思柯珍勇
关键词:颈椎脊柱骨赘病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8年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约占原发恶性骨肿瘤35%~40%。脊柱转移瘤发生率可高达30%~50%。肿瘤细胞在椎体内生长,侵蚀、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患者疼痛、病理性骨折、神经损伤,甚至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外科手术一直是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微创技术发展降低了脊柱转移瘤的并发症。同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脊髓激光间质热疗同步发展也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
蒋炜骞柯珍勇汪洋程思敖剑
关键词:脊柱肿瘤转移外科手术微创技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治进展被引量:16
2012年
在外科临床中,部分非糖尿病患者,由于创伤、感染、出血、疼痛或手术等因素,引起急性血糖升高;而一些糖尿病患者创伤后血糖进行性升高,且难以控制,甚至出现酮症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严重影响疾病预后。这种由各种因素引起的高血糖,称为应激性高血糖症(stress hyperglycemia),临床上又称为创伤性高血糖。
程思邓忠良
关键词:高血糖症
经对侧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对侧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技术治疗高度游离腰椎间盘脱出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
石磊邓忠良楚磊陈亮柯珍勇陈富程昀徐洲程思宴铮剑
关键词:腰椎间盘脱出椎间孔入路
椎体后壁缺损对PVP治疗肿瘤相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椎体后壁缺损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肿瘤相关性椎体压缩性骨折(TVCFs)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PVP治疗的27例(38个椎体)TVCFs患者,根据是否伴有椎体后壁骨缺损分为累及后壁组(8例,12个椎体)及未累及后壁组(19例,26个椎体).术后随访期内,测量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局部后凸角、区域后凸角、节段后凸角、骨水泥椎体内分布(骨水泥距椎体后壁最短径、后壁中点距骨水泥最短径),记录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后壁组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累及后壁组仅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后壁组术后的局部后凸角、区域后凸角、节段后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累及后壁组仅局部后凸角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累及后壁组区域后凸角、节段后凸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骨水泥渗漏的病例中,各项骨水泥椎体内分布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后壁组有4个椎体发生骨水泥向椎管内渗漏,未累及后壁组仅1个发生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伴有椎体后壁缺损的TVCFs,采用PVP进行姑息性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存在较高的骨水泥渗漏风险,故临床针对该类患者应谨慎选择PVP手术方式.
杨远航陈萧霖柯珍勇邓忠良汪洋程思刘扬
关键词:骨水泥渗漏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34
2014年
目的:探讨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eectomy.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2012年2月采用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其中L3/43例,L4/59例,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手术耐受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术前和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后改善情况,使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患者耐受性好,手术时间110±20min。1例术后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加重,保守治疗3个月后症状缓解,余病例无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24个月,平均18±2.5个月,下肢放射痛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下肢放射痛VAS评分由术前7.75±0.97分减少到术后第一天的2.42±0.79分,末次随访时为1.42±0.79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1):OID评分由术前57.67±9.57减少到末次随访时的8.50±3.73,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1.67%(11/12)。结论:经对侧椎间孔入路PELD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石磊楚磊陈亮柯珍勇陈富程昀徐洲程思晏铮剑邓忠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胸椎内镜手术结合战壕技术行脊髓腹侧减压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胸椎内镜手术结合战壕技术在中央钙化型胸椎间盘突出(central calcified thoracic disc herniation,CCTDH)和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T-OPLL)行脊髓腹侧减压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20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例单节段CCTDH或T-OPLL患者。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41~62岁,平均51.7岁。T-OPLL患者2例(T1、22例),CCTDH患者5例(T1、21例,T7、81例,T10、112例,T11、121例)。5例胸椎轴性疼痛和肋间神经痛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5.0,6.5)分,7例患者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21.0(21.0,22.0)分。手术采用经椎间孔入路4例,经椎弓根入路3例;通过胸椎内镜结合战壕技术行胸椎脊髓腹侧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行胸椎CT和MRI检查评估手术减压效果,采用VAS评分评价胸背部及下肢疼痛情况,JOA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80.4 min;术中出血量40~75 mL,平均57.1 mL;术后住院时间4~7 d,平均5.4 d。CT和MRI检查示减压效果满意。术后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13.3个月。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术后发生肺炎;其余患者未发生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5例胸椎轴性疼痛和肋间神经痛患者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2.0(1.5,2.5)分和2.0(1.0,2.0)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7例患者术后1 d JOA评分为22.0(21.0,24.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恢复至24.0(24.0,26.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优2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71.4%。结论胸椎内镜手术结合战壕技术可以实现CCTDH和T-OPLL的脊髓腹侧减压,为CCTDH�
胡涛邓瑞程思晏铮剑邓忠良于庆帅
关键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