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贵奇 作品数:9 被引量:37 H指数:4 供职机构: 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慢性心力衰竭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γ的表达及与血浆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其与血浆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65例(心功能Ⅱ级22例,心功能Ⅲ级25例,心功能Ⅳ级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6浓度,qRT-PCR方法测定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并对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和血浆Hs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Hs-CR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HF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6较对照组升高(P<0.05);CHF患者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0.05),并且与血浆中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641,P<0.01)。结论 CHF患者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下降,其可能参与了CHF的炎症与抗炎失衡进程。 颜程光 陈添华 黄贵奇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单核细胞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 心电图诊断冠脉前降支闭塞部位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体表心电图(ECG)预测前降支(LAD)阻塞部位的准确率。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145例前壁AMI患者ECG预测阻塞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显示阻塞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大对角支(LD)或第一对角支(D1)为界划分LAD为近远段。结果前间壁AMI 20例,LAD阻塞部位均在LD或D1开口以远。前壁AMI、前壁+下壁AMI共67例LAD阻塞部位大多在LD或D1开口以远(80.6%vs.86.6%),两种分界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广泛前壁、广泛前壁+高侧壁、前壁+高侧壁AMI共58例LAD阻塞部位多发生LD或D1开口以近(96.55%vs.72.4%),两种分界法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以LD为界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96.55%vs.72.41%p=0.000)、特异度(97.3%vs.83%,p=0.003),心电图判断LAD近段阻塞以LD分界更准确。结论前壁AMI心电图对预测LAD阻塞部位有较高的准确率。 黄贵奇 李德栋 罗理宁 王俊谊 颜程光关键词:前降支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术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5 2009年 据统计,美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患者已逾500万,每年新增50万[1].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出院诊断是CHF,也是反复住院的最常见病因[2].美国对这部分患者花费了巨额的医药费,每年需280~500亿美元.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表明,CHF中至少50%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CHF的症状是由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所致[3].据估计,我国单纯性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至少400万.65岁以上患DHF的老年入死亡率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相似,每年约15%.过去20多年SHF的生存率明显上升,DHF的生存率却没有改变[4],DHF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5].…… 黄贵奇 荆全民关键词:舒张性心力衰竭 中低流量双鼻塞吸氧湿化与未湿化对患者呼吸道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湿化与未湿化中低流量(<4L.min-1)双鼻塞吸氧对患者呼吸道症状的影响。方法将480例双鼻塞吸氧>12h的住院患者按入院先后的时间分为湿化组(245例)和未湿化组(235例)。2组均按医嘱给予中低流量双鼻塞吸氧。湿化组安装湿化液,而对照组未安装任何湿化液。比较2组吸氧>12h时对患者呼吸道症状(鼻黏膜出血、鼻咽部干燥、氧气异味感、胸部不适、吸氧后恶心)的影响。结果湿化组出现呼吸道症状17例(鼻黏膜出血1例、鼻咽部干燥8例、氧气异味感3例、胸部不适2例、吸氧后恶心3例),发生率为6.9%;未湿化组出现呼吸道症状18例(鼻黏膜出血1例、鼻咽部干燥10例、氧气异味感2例、胸部不适3例、吸氧后恶心2例),发生率为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低流量双鼻塞吸氧无须常规湿化。 陈小英 黄贵奇 彭冬琳 肖瑾英关键词:湿化 氧吸入疗法 经桡、股动脉途径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TRA)、经股动脉途径(TFA)行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沈阳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行ULMCA病变PCI的2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TRA 144例(TRA组),TFA 142例(TFA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CAG)、手术操作成功率,复杂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的应用,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及随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术后住院及总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特征相似。TRA组CAG、手术操作成功率(分别为96.5%、98.6%)与TFA组(分别为92.3%、97.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P=0.641);TRA组复杂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术(Crush,Culotte,T stent)的应用(29.9%)、曝光时间(53.1±10.42min)、造影剂用量(247.66±106.98ml)与TFA组(分别为26.8%、51.23±9.80min、267.26±136.09ml)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561、P=0.105、P=0.175)。TRA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0.4%)明显低于TFA组(19.7%,P=0.028);TRA组住院期MACE率(6.3%)与TFA组(1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两组均无介入后心肌梗死(MI)、脑卒中、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TR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37±0.62d)、术后住院时间(4.16±3.19d)、总住院时间(7.29±4.42d)均较TFA组(分别为2.40±1.45d、7.75±5.29d、12.10±7.58d)明显缩短(P<0.001);平均随访10±5.6个月,两组MACE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1%vs 9.9%,P=0.953)。结论对ULMCA病变选择性支架置入术,TRA与TFA有相同疗效,且成功率相似,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行。 荆全民 黄贵奇 韩雅玲 王守力 马颖艳 王效增 王耿 王斌 徐凯关键词:经桡动脉途径 经股动脉途径 氯吡格雷对PCI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流变的影响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介入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氯吡格雷治疗,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5例)和大剂量组(35例,负荷量600mg,维持量150mg/d),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6h、12h及24h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状况.结果: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介入治疗后6h、12h及24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6h:全血低切黏度(11.13±1.53) mPa·s比(8.89±1.33) mPa·s,血浆黏度(1.75±0.16) mPa·s比(1.41±0.14) mPa·s,全血还原低切黏度(24.83±2.18) mPa·s比(21.87±1.99) mPa·s],血小板活化指标-糖蛋白Ⅱb/Ⅲa[6h:(15.98±1.53)%比(13.85±1.38)%],血小板其他功能指标:P选择素[6h:(17.38±1.33) μg/L比(14.76±1.23) μg/L]、血小板聚集率[6h:(41.57±4.68)%比(35.24±3.76)%]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大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流变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更大. 颜程光 王俊谊 黄贵奇 陈添华关键词:氯吡格雷 急诊床旁保护性临时心脏起搏40例观察 2011年 目的研究急诊床旁临时起搏电极导线经股静脉植入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心内科ICU住院及急诊科就诊的严重心动过缓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36~79岁,平均(67±18.7)岁。全部患者均在非透视条件下急诊床旁经股静脉植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住院患者临时起搏器正常起搏后,摄床旁X线片观察起搏电极导线尖端位置。转运至上级医院者在透视下查看电极尖端位置。结果 40例患者行临时起搏均取得成功,成功率100%。植入临时起搏电极导线所花时间5~18min,平均(11.5±4.3)min。无一例出现静脉内血栓、心肌穿孔、术区感染及其他穿刺局部并发症。结论在非透视条件下临时起搏电极导线经股静脉临时心内膜起搏心脏,安全、便捷、可行、成功率高。适合于急诊床旁临时起搏,避免因患者病情危重,搬动造成生命危险,保护了永久起搏器入路及术区,为患者转运创造条件,挽救了患者生命。 张伟民 黄贵奇 向良好关键词:心脏起搏 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前降支阻塞部位的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左前降支(LAD)阻塞部位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145例前壁AMI患者伴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辅助预测LAD阻塞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显示阻塞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大对角支(LD)或第1对角支(D1)为界划分LAD为近、远段。结果:145例前壁AMI患者中40例(27.59%)STⅠ、a VL抬高>0.1 m V,42例(28.97%)STⅡ、Ⅲ、a VF压低≥0.1 m V。STⅠ、a VL抬高>0.1 m V判断阻塞部位在LAD之D1或LD开口近段的敏感性(54.90%vs 52.17%,P=0.757)、特异性(87.24%vs 94.74%,P=0.096),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70.0%(28/40)vs 90.0%(36/40),P=0.0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LD为界时LAD近段闭塞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STⅡ、Ⅲ、a VF下移≥0.1 m V判断阻塞部位在LAD之D1或LD近段的敏感性(58.82%vs 56.5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特异性(87.24%vs 96.06%,P=0.044)、阳性预测值[71.43%(30/42)vs 92.86%(39/42),P=0.010],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LD为界时LAD近段闭塞有较高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结论: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对前降支阻塞部位的预测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黄贵奇 李德栋 罗理宁 王俊谊 颜程光关键词: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术 老年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前降支阻塞的部位 2015年 目的探讨老年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左前降支(LAD)阻塞部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3月在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306例老年前壁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预测LAD阻塞部位,与LAD冠状动脉造影阻塞部位进行对比分析。以大对角支(LD)或第一对角支(D1)为界划分为LAD近、远段。结果 306例老年前壁AMI患者中心电图STⅠ、aVF导联抬高〉0.1mV 96例(31.4%),STⅡ、Ⅲ、aVF导联压低≥0.1 mV 92例(30.1%)。STⅠ、aVL导联抬高〉0.1 mV判断LAD阻塞部位在D1或LD开口近段的敏感性(61.2%vs 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82.7%vs 93.0%,P=0.003),阳性预测值(62.5%vs 87.5%,P=0.000);STⅡ、Ⅲ、aVF导联下移≥0.1mV判断LAD阻塞部位在D1或LD近段的敏感性(65.3%vs 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86.5%vs96.5%,P=0.001)、阳性预测值(69.6%vs 93.5%,P=0.000)。结论老年前壁AMI患者高侧壁、下壁导联ST段变化LAD阻塞部位在LD近段的可能性大。 黄贵奇 李德栋 罗理宁 王俊谊 颜程光关键词: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闭塞 心电描记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