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德广

作品数:78 被引量:12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5篇心脏
  • 21篇手术
  • 20篇动脉
  • 16篇外科
  • 13篇先天性
  • 12篇心脏病
  • 12篇体外循环
  • 12篇外循环
  • 12篇先天
  • 11篇术后
  • 11篇先天性心脏
  • 11篇先天性心脏病
  • 9篇外科治疗
  • 9篇肺动脉
  • 9篇瓣膜
  • 7篇心脏瓣膜
  • 7篇直视
  • 7篇缺损
  • 7篇外科手术
  • 6篇疗效

机构

  • 38篇河南省人民医...
  • 36篇郑州大学第二...
  • 8篇郑州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黄河医院

作者

  • 75篇冯德广
  • 36篇徐成阳
  • 28篇赵根尚
  • 25篇王佳祥
  • 24篇林彬
  • 21篇法宪恩
  • 21篇张大新
  • 20篇谢周良
  • 20篇张瑞成
  • 20篇程兆云
  • 19篇王锋
  • 18篇杨志远
  • 16篇庄世才
  • 13篇葛振伟
  • 11篇李红卫
  • 9篇余海彬
  • 8篇初佩俊
  • 8篇郭龙辉
  • 6篇裴学良
  • 5篇顾以茼

传媒

  • 10篇山东医药
  • 9篇医药论坛杂志
  • 7篇中国实用医刊
  • 5篇河南外科学杂...
  • 3篇实用儿科临床...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江西医药
  • 2篇中国消毒学杂...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医师进修...
  • 2篇医学信息(手...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河南医药信息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10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保留全瓣的二尖瓣置换术在高龄退行性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预后
2016年
目的 探讨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高龄患者的术后影响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40例行二尖辩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生物瓣置换,以术前和术后12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中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评价左右心室的功能.结果 本组手术早期无死亡病例.术后12个月LVEDD与术前相比较明显减少(P<0.05),术后12个月LVEF、RVEF与术前对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是一种安全的、可行的、有效的手术方式,维护了左心室功能,降低了老年患者围术期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王锋林彬冯德广徐成阳王佳祥索莉娜谢周良程兆云
关键词:二尖瓣置换术高龄预后
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可行性。方法2010年7月~2012年3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68例年龄6—15个月婴幼儿先心病。体重6.5~12kg。房间隔缺损27例(其中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合并永存左上腔1例),室间隔缺损37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例),部分性房室管畸形4例。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4—6cm小切口手术修补。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21.6±10.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6.8±7.5)min;术后渗出胸液量(21.9±9.3)m1,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5±2.5)h,术后住院时间(5.4±0.7)d。术后1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小切口手术对婴幼儿简单先心病效果确切,术后出血少,美观,隐蔽,不影响胸骨发育,值得推广。
杨志远谢周良裴学良葛振伟冯德广程兆云
关键词:小切口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
膜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危险因素评价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4年6月-2006年6月,50例膜周部室间隔损患者接受了经导管应用Amplatzer装置进行堵塞。男27例,妇23例;平均年龄(13、5±4.0)岁(5~20岁)。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窦窦瘤,1例为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的平均直径(5.2±0.9)mm(3~10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结果50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9例术后7d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8.8%,分别为Ⅰ°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4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其中3例并发两种传导阻滞。分析本组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发现:①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2mm;②室间隔缺损直径≥7mm,封堵器直径≥9mm等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结论心律失常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降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林彬冯德广余海彬徐成阳于海明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律失常气囊扩张术随访研究
体外循环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报告 3 8例体外循环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防及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 3 8例多器官功能哀竭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防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3 8例患者中 ,2 8例两器官衰竭 (心、肺 )者死亡 6例 ,6例 3脏器衰竭者死亡 3例 ,4例 3脏器以上衰竭者死亡 3例。总死亡数占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 3 1.6% ,占同期心脏手术 1.8%。结论 对危重病人进行术前准备 ,改善心肺功能 ,提高麻醉及手术技巧 ,缩短手术时间 ,正确处理低心排 ,加强呼吸道管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 ,防治术后感染以及加强支持治疗 ,是多器官功能衰竭防治的主要手段。
冯德广张大新庄世才赵根尚法宪恩张瑞成
关键词:体外循环术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支持疗法抗生素
活性同种带瓣管道补片在右室流出道重建术中的应用
2007年
对4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患者行右室流出道(RVOT)重建术,按跨环补片方法加宽RVOT及肺动脉,实验组(21例)采用同种带瓣管道补片,对照组(21例)采用心包补片,术毕测中心静脉压,术后用超声心动图测右心功能主要参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均无死亡,主要临床指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采用液氮冻存的活性同种带瓣管道补片跨肺动脉瓣环加宽RVOT及肺动脉,可取得满意的防止肺动脉瓣反流效果,术后早期右心功能恢复良好。
冯德广张凯伦余海彬徐成阳李红卫初佩俊
关键词:补片右心功能
CO_2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与药物治疗冠心病临床比较
2005年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利用激光在心脏的缺血区域建立多个贯穿心内、外膜的心肌隧道,以促使左室内动脉血于收缩期注入到缺血的心肌内,并通过心肌大量的窦状隙向该区域供氧。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我们研究对单纯接受TMLR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郭龙辉赵根尚张大新冯德广付春景
关键词:药物治疗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冠心病缺血心肌心肌灌注显像
56例心脏肿瘤外科治疗
2006年
目的本文总结了56例心脏肿瘤外科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肿瘤切除,心肌保护方法采用温血心麻液连续灌注,如果肿瘤侵犯心脏重要的组织结构应该做姑息切除,以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果心脏良性肿瘤54例,其中53例为心脏黏液瘤,1例为心脏脂肪瘤,心脏恶性肿瘤2例,均为肉瘤。良性肿瘤均能彻底切除。术后心功能能迅速恢复,长期随访无复发,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恶性肿瘤不能彻底切除,手术效果差,术后并发症多。结论心脏肿瘤良性黏液瘤多见,手术效果好,心脏恶性肿瘤以肉瘤多见,因广泛侵润难以彻底切除。
赵根尚郭龙辉法宪恩冯德广张瑞成侯剑峰李红卫余海彬李少珂
关键词:心脏肿瘤外科治疗
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注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研究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注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3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注组)15例,B组(顺灌组)15例。心肌保护方法:A组采用首次顺灌15ml/kg+逆灌5ml/kg4:1冷含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分钟逆行灌注5~10ml/kg停搏液,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前3~5min开始逆行灌注温血直至开放;B组采用首次顺灌20ml/kg4:1冷合血心脏停搏液.之后每隔20~30分钟顺灌5~10ml/kg停搏液。,临床观察自动复跳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测围术期即体外循环(CPB)开始前、术后4h和术后24h动脉血中的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结果A组自动复跳率为93%,高于B组的67%。A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两组中的cTnT、CK、CK—MB浓度,在术后均逐步升高,与CPB开始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升幅度小于B组,术后4h和术后24h两组中的cTnT、CK、CK—MB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采用顺逆灌结合开放前温血灌注技术,安全可靠,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常规的间断顺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晖林彬徐成阳王峰王佳祥冯德广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保护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19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王传平朱敬松张跃万大国冯德广
关键词:冠脉内支架植入术PTCA术后冠脉再狭窄PTCA术后再狭窄经皮冠脉成形术心脏负荷试验
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处理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介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 (VSD)伴肺动脉高压 (PH)围术期处理经验。 方法  自 1996年 1月~ 2 0 0 3年 8月 ,4 7例VSD伴PH婴幼儿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温血心肌停搏液连续灌注及间断褥式缝合法进行VSD修补术。围术期进行综合性降肺动脉压的处理 ,注意心肌保护 ,合理使用呼吸机及供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正确应用强心剂、利尿剂、镇静剂及广谱抗生素。 结果 2例 (4 .3% )患儿术后分别死于呼吸功能衰竭及肺动脉高压危象 ,2例 (4 .3% )患儿术后分别并发右心功能不全及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治愈出院。随访 36例 ,恢复良好。 结论 VSD伴PH婴幼儿围术期注意维护心肺功能 ,合理应用肺血管扩张药物 ,手术安全性提高、死亡率降低。
张瑞成法宪恩张大新赵根尚冯德广任曼曼杨丽华
关键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