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玉 作品数:9 被引量:70 H指数:4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双模态智能无人船的自主湍流观测系统 本发明涉及无人船技术领域,尤其是基于双模态智能无人船的自主湍流观测系统,包括无人船本体,所述无人船本体包括艏尖舱、仪器设备舱、月池舱、后电池舱、机舱、艉舱、前电池舱、燃油箱舱,在月池舱两侧设有前压载舱,在两前压载舱内分别... 刘传玉 张祥光 王凡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盐度变异机制及气候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018年 热带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既是冷暖水交汇的区域,也是高盐低盐水交汇之地,形成了以强烈的海表盐度锋、较浅的混合层和较厚的障碍层为显著特征的温盐结构。该区域还是不同类型厄尔尼诺(El Ni?o)发生发展的关键区域,也是气候模式模拟偏差比较集中的区域。为了研究该区域盐度过程及其时空变异,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力动力结构和ENSO的发展变异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暖池冷舌交汇区盐度变异机制及气候效应研究"于2017年7月正式立项。该项目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1)融合多源数据刻画交汇区盐度的三维结构及变异规律;(2)阐明影响盐度锋和障碍层不同时间尺度变异的主要过程及作用机理;(3)阐明交汇区盐度变异,特别是障碍层和盐度锋变异,是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ENSO循环及其变异的。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望在热带海洋动力学理论和ENSO动力学理论方面取得突破,为提高ENSO预报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王凡 刘传玉 刘传玉 高山 贾凡 高山 汪嘉宁 高山关键词:盐度 ENSO循环 赤道太平洋温跃层混合 刘传玉2016年物理海洋学热点回眸 2017年 物理海洋学是由海洋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共同推动的科学。得益于海洋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提高,2016年物理海洋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简述了2016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西边界流与中尺度涡相互作用、温跃层湍流混合等重要研究成果,回顾了中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及邻近海域海洋观测网的建成、新型Argo浮标投入使用等海洋学热点事件。 刘传玉 王凡关键词:物理海洋学 中国东部近海温度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海洋锋面既是各种物理过程,如环流、上升流、混合等的结果,也是这些物理过程的指标,还是影响流场结构、海洋热量和动量交换、海气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化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锋面研究还与海洋产业活动,如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海洋... 刘传玉关键词:数值模拟 年际变化 黄海暖流 黑潮 文献传递 双模态海洋无人智能科考船 本发明涉及无人船技术领域,尤其是双模态海洋无人智能科考船,包括无人船本体,所述无人船本体自艏向艉依次设置有艏尖舱、仪器设备舱、月池舱、后电池舱、机舱、艉舱,在仪器设备舱下方设有前电池舱,在前电池舱两侧设有燃油箱舱,还包括... 张祥光 刘传玉 王凡“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5 2020年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王会军 唐国利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关键词: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灾害 风应力引起中东太平洋赤道潜流变异的动力通道 2024年 太平洋赤道潜流(equatorial undercurrent, EUC)通过影响暖池和冷舌水体交换,对于赤道环流系统的动力过程及其全球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影响EUC强度变异的风应力结构、触发位置和时期及物理机制并不清晰。基于GECCO (German Contribution to the Estim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系统伴随模式,研究了在超前1 a内能够使得140°W断面处EUC流量发生最大变异的风应力扰动结构,及其驱动下EUC变异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影响EUC变异的敏感风应力主要分布于热带太平洋(15°S~15°N之间),呈现出关于赤道对称的“漏斗”状结构,并随着临近目标月份,呈现自西向东的移动趋势,且EUC流量对纬向风应力的敏感性更强,最大的敏感性强度发生在超前1~3个月内。(2)敏感风应力扰动能够有效引发目标月份EUC流量变异,其中,超前4~11个月的非局地风扰动会导致海盆尺度的EUC增强,超前小于4个月的局地风扰动仅能够导致目标断面附近(±10°)的EUC增强。(3)通过分析海表面高度异常的发展过程,敏感风扰动所激发的赤道Kelvin波、赤道Rossby波及其反射波相互叠加是导致EUC变异的主要原因。上述结果确立了风应力通过赤道波动过程激发中东太平洋局地EUC变异的动力通道。 王锦 刘传玉 杨伟生关键词:ROSSBY波 KELVIN波 黄海暖流源区海表面温度锋面的结构及季节内演变 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1985~2002年月均和每8天平均的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了黄海暖流源区海表面温度锋面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和季节内演变过程的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黄海暖流源区海表面温度锋面只在冬季及其前后出现,且是一个包含南北两支锋面的锋面系统,其北支锋面位于33°~34°N之间,大体呈东西走向,南支锋面沿长江浅滩边缘,呈西北东南走向,作者称之为黄海暖流源区锋面。该锋面从11月下旬于济州岛西部生成并向西北方向扩展,至1,2月份达到最大程度,于2月下旬后向东南方向退缩并在3月份至5月份之间消失。在该锋面系统的生长期和衰退期,其南北两支锋面有时于西端连接在一起而形成指向西北的舌状锋面。黄海暖流源区锋面的演变过程与黄海暖流的演变过程紧密相关,也对黄东海的质量和热量交换有重要影响。 刘传玉 王凡关键词:黄海暖流 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