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永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基因
  • 4篇徐淮山羊
  • 4篇山羊
  • 4篇启动子
  • 4篇活性
  • 3篇基因启动子
  • 3篇TSA
  • 2篇启动子活性
  • 2篇活性分析
  • 1篇蛋白
  • 1篇调控元件
  • 1篇亚细胞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诱导分化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启动子功能
  • 1篇转基因
  • 1篇转基因鼠

机构

  • 6篇扬州大学
  • 1篇江苏农牧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6篇刘志永
  • 6篇李碧春
  • 5篇韦光辉
  • 5篇张亚妮
  • 4篇邱峰龙
  • 4篇朱睿
  • 3篇左其生
  • 3篇李东
  • 2篇陈庭锋
  • 2篇张蕾
  • 2篇张振韬
  • 1篇施青青
  • 1篇王丹
  • 1篇朱才业
  • 1篇郑蒙蒙
  • 1篇宋成义
  • 1篇李伟
  • 1篇卞桂华
  • 1篇曹文广
  • 1篇王霄燕

传媒

  • 3篇畜牧兽医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中国畜牧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猪精原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猪精原干细胞(Porcine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pSSCs)体外分离和诱导分化,并探索pSSCs定向分化及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pSSCs和支持细胞(Sertoli),采用生化和免疫学方法鉴定其干细胞特性;传至3代后通过添加不同诱导剂,诱导SSCs向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并通过生化染色、q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诱导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pSSCs在饲养层上生长良好,碱性磷酸酶(AKP)及SOX2、integrinα6、SSEA1、Dazl抗体鉴定均呈阳性,表明SSCs处在未分化状态。诱导8d后,甲苯胺蓝染色及NSE抗体鉴定成阳性,成功诱导SSCs为神经元样细胞;诱导16d后,ALP、Von Kossa染色及Collagon l抗体鉴定均呈阳性,诱导SSCs为成骨细胞;诱导22d后,油红O染色可见脂滴被染成红色,诱导SSCs成为脂肪细胞。在SSCs诱导过程中,qRT-PCR结果显示,Nestin和β-tubulin在6d左右表达量最高,Cbfα1和Osterix在12d左右表达量最高,PPARγ和C/EBPα在18d左右表达量最高。本研究成功分离获得pSSCs,并且pSSCs可分别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脂肪细胞,表达细胞特有标记基因。
陈庭锋王霄燕李东施青青张蕾邱峰龙刘志永庄勋卞桂华宋成义李碧春
关键词: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基因表达
徐淮山羊SCD1基因的克隆和亚细胞定位研究及转基因小鼠的制备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克隆徐淮山羊硬脂酰辅酶A脱氢酶1(SCD1)基因的cDNA并分析该基因生物信息学功能。通过EGFP融合蛋白在亚细胞水平定位该基因表达产物,研究该基因在异种动物体内表达情况,探索制备异种转基因动物的可能性及外源基因能否稳定遗传。【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徐淮山羊脂肪组织中克隆SCD1基因cD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EGFP-C1-SCD1,脂质体(LTX)介导基因转染NHI-3T3细胞,48 h后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布,RT-PCR检测mRNA在体外水平的表达。利用睾丸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小鼠,在F1代和F2代个体D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出徐淮山羊SCD1基因的全序列cDNA,大小为1 074 bp,编码357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为JX854036,徐淮山羊SCD1序列与人、褐家鼠、小家鼠、绵羊、牛和野猪相应编码区的同源性分别为86%、83%、82%、98%、95%、9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4%、79%、79%、96%、92%、95%;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载体pEGFP-C1-SCD1;RT-PCR检测mRNA表达明显;EGFP-SCD1融合蛋白定位在NIT-3T3细胞质中,与在线软件预测一致;通过尾静脉注射和睾丸注射,该基因可以在小鼠体内暂态表达和持续性表达,且可以稳定遗传。【结论】体外克隆的徐淮山羊SCD1基因cDNA在单细胞水平上表达于细胞质中,在小鼠体内也可以表达。
朱才业韦光辉李伟王丹郑蒙蒙刘志永张亚妮李碧春
关键词:徐淮山羊荧光蛋白转基因鼠
徐淮山羊Oct4启动子功能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确定徐淮山羊Oct4(Octamer-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并初步探讨TSA(Trichostatin A)和VPA(Valproic acid)对Oct4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文章采用Primer5.0设计包含Oct4基因启动子不同长度片段的特异性PCR引物,扩增并定向克隆至PGL3-Bacic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转染gEF、P19和COS7细胞,通过TSA和VPA诱导,进行双荧光报告基因活性检测。同时用Oct4启动子–1516^+30 bp片段替换pEGFP-N1中的CMV启动子,通过GFP荧光表达检测Oct4启动子的活性。结果表明:在gEF、P19和COS7细胞中Oct4启动子各片段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性,且最强活性区域为上游–1516^+30 bp,基本活性区域为–238^+30 bp;在–1516~–946 bp、–615~–96 bp区域存在正调控元件,在–1936~–1516 bp、–946~–615 bp区域存在负调控元件;终浓度为1μmol/L的TSA和4 mmol/L的VPA为诱导的最佳浓度,均能显著增强Oct4基因启动子的活性;–1516^+30 bp片段能够启动GFP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揭示Oct4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韦光辉李东左其生张亚妮朱睿张蕾刘志永邱峰龙李碧春
关键词:OCT4启动子活性TSAVPA
徐淮山羊 Sox2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活性的初步分析
2014年
本研究旨在确定徐淮山羊Sox2基因启动子区域,找出该基因启动子的核心调控区,初步探讨Sox2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根据GenBank已公布的绵羊Sox2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设计特异性PCR引物扩增Sox2基因的一系列启动子缺失片段,经酶切、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包含Sox2基因5′侧翼区一系列启动子缺失片段的pGL3-Sox2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转染COS-7和GC1细胞,并进行5-aza-2′-deoxycytidine诱导,检测不同片段的启动子活性。结果表明:徐淮山羊Sox2基因5′侧翼区-1249—+49 bp区域的启动子活性最强(COS-7细胞),-1792—+49 bp区域活性最强(GC1细胞),-224—+49 bp区域为Sox2基因启动子基本活性区域。进一步研究发现,-484―-109 bp区域存在正调控元件,-755—-484 bp区域存在负调控元件。本实验通过构建包含Sox2基因启动子不同片段的重组报告基因载体并比较其转录活性,确定了Sox2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域。另外,5-aza-2′-deoxycytidine可以显著增强Sox2启动子的活性。为进一步研究Sox2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韦光辉朱睿刘志永邱峰龙张振韬陈庭锋张亚妮李碧春曹文广
关键词:启动子活性分析山羊
徐淮山羊c-Myc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其功能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本研究旨在确定徐淮山羊c-Myc基因启动子区域,找出该基因启动子的核心调控区,初步探讨c-Myc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根据UCSC基因组数据库已公布的绵羊c-Myc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设计特异性PCR引物扩增c-Myc基因的一系列启动子缺失片段,定向克隆至pEGFP-N1和PGL3-c-Myc,分别转染gFF、COS7及P19细胞,并进行TSA和NFAT1诱导,同时对-402^-249bp区域的转录因子SP1结合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最后进行双荧光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徐淮山羊c-Myc基因5′侧翼区-1 334^+1bp区域的启动子活性最强,-402^+1bp区域为c-Myc基因启动子基本活性区域。进一步研究发现,-1 334^-971bp、-587^-147bp区域存在正调控元件,-1 976^-1 334bp、-971^-587bp区域存在负调控元件。TSA和NFAT1均能增强cMyc启动子的活性,SP1结合位点定点突变后,启动子活性降低。本试验通过构建包含c-Myc基因启动子不同片段的重组报告基因载体并比较其转录活性,确定了c-Myc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区域,发现转录因子SP1是c-Myc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的调控元件,为进一步研究c-Myc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韦光辉左其生李东张亚妮刘志永朱睿邱峰龙李碧春
关键词:C-MYC基因启动子TSASP1活性分析
Am80和TSA对鸡Stra8基因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旨在确定鸡Stra8基因启动子的主要调控区域,预测调控元件结合位点,探索用他米巴洛丁(Am80)或曲古抑菌素(TSA)诱导对Stra8启动子活性的调控作用。将鸡Stra8基因5′侧翼系列缺失片段插入到pGL3-basic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并转染DF-1和GC-1,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和预测启动子区域调控元件的结合位点,选取合适的启动子片段并构建其重组质粒Stra8-EGFP;将Am80和TSA分别按一定的浓度梯度诱导转染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以筛选最佳诱导浓度;用最适剂量的Am80和TSA分别单独或联合诱导转染重组质粒Stra8-EGFP的P19,并检测各诱导组的绿色荧光表达程度。结果表明,鸡Stra8基因启动子-1 055^+54bp片段的活性较强,且含有RARα、RXRα和RARβ的结合位点;分别单独或联合使用Am80和TSA对转染的细胞进行诱导,结果显示,Am80和TSA协同作用的荧光素酶活性最高;重组质粒Stra8-EGFP转染细胞后,用Am80(10-5 mol·L-1)和TSA(10-6 mol·L-1)联合诱导可见绿色荧光强度最强。本研究成功分析了鸡Stra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和调控元件的结合位点,确定Am80和TSA共同诱导可显著提高Stra8基因启动子调控活性。
刘志永左其生肖天荣韦光辉陈庭峰朱睿张振韬王怡临蒋舒颖张亚妮李碧春
关键词:启动子活性调控元件TS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