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涛

作品数:105 被引量:41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2篇石油与天然气...
  • 37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1篇油气
  • 28篇盆地
  • 18篇凹陷
  • 16篇渤海湾盆地
  • 13篇歧口凹陷
  • 13篇成藏
  • 10篇地层
  • 10篇气藏
  • 10篇勘探
  • 9篇油气藏
  • 9篇含油
  • 8篇源岩
  • 8篇烃源
  • 8篇烃源岩
  • 8篇含油气
  • 7篇生烃
  • 7篇准噶尔盆地
  • 6篇断层
  • 6篇岩性
  • 5篇运移

机构

  • 88篇中国石油天然...
  • 13篇东北石油大学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9篇中国石油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青海石油管理...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广东石油化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黑龙江工程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05篇刘海涛
  • 16篇姜文亚
  • 14篇赵长毅
  • 12篇吴丰成
  • 11篇孙德强
  • 9篇李宏军
  • 9篇王居峰
  • 7篇蒲秀刚
  • 7篇牛嘉玉
  • 6篇杜晓雪
  • 6篇剪树旭
  • 6篇龙建东
  • 6篇王红军
  • 6篇徐祖新
  • 6篇杨淑英
  • 5篇卫延召
  • 5篇吴小洲
  • 5篇付晓飞
  • 5篇赵贤正
  • 5篇张洪

传媒

  • 9篇天然气地球科...
  • 5篇大庆石油地质...
  • 3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大庆石油学院...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质科学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化学与生物工...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原子能科学技...
  • 1篇中国设备工程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年份

  • 6篇2023
  • 7篇2022
  • 6篇2021
  • 8篇2020
  • 14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10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1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断-砂复合输导体系及优势输导通道表征方法与应用被引量:14
2019年
为了系统表征断-砂复合输导体系的分布特征,准确刻画复合输导体系的优势输导通道,采用断层泥比率法量化表征断层的输导能力,确定油气成藏期输导断层及侧向输导部位;采用连通概率法量化表征砂岩输导层的输导能力,确定砂岩输导层的优势输导通道;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刻画断层面空间分布,结合断层面埋深确定油源断层的凸面脊;基于古地貌恢复结果,确定构造脊的分布特征。提出将输导断层、砂岩输导层、油源断层断面脊及构造脊四相耦合,实现对断-砂复合输导体系及优势输导通道的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歧南斜坡区沙一段主要发育2种复合输导体系配置类型,一种为南大港断层(油源断层)断面脊-砂岩输导层-输导断层-构造脊,另一种为砂岩输导层-构造脊-断层。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油藏分布位置及各井含油气显示情况与断-砂复合输导体系中优势输导通道的表征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方法是适用且有效的。
于海涛孙雨孙同文姜文亚刘海涛闫百泉
延迟焦化装置回炼污泥的实践与问题分析
本文介绍了净化水厂"三泥"的定义、来源及危害,根据"三泥"回炼原理,利用焦炭塔的高温加热分离"三泥"中轻组分,通过在延迟焦化装置小给水阶段进行"三泥"回炼试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回炼方法.回炼期间石油焦产品挥发份上升0...
刘海涛孟新博殷纪国
关键词:延迟焦化回炼
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的剥露历史和古地形恢复被引量:5
2012年
应用裂变径迹技术研究阿尔泰山南缘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历史,并对古地形进行恢复。对所获得的11个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表明,裂变径迹年龄变化分布于99.1-43.7 Ma之间。该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平均视剥露速率为0.050 mm/a。热史模拟结果表明,阿尔泰山南缘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多期冷却剥露历史: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晚期(约120-75 Ma),剥露速率为0.044 mm/a;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约75-70-50 Ma),剥露速率为0.070 mm/a;中新世以来(约20-15 Ma-现今),剥露速率为0.081 mm/a。对研究区进行古地形恢复显示,自白垩纪(120 Ma)至今,平均剥露幅度达约5 km,古地形海拔降低约0.8 km。阿尔泰山南缘白垩纪以来古地形海拔仅在17.5-50 Ma期间保持基本稳定,其他阶段均有降低的趋势。早白垩世的构造抬升与蒙古-鄂霍茨克海最后阶段的闭合以及西伯利亚板块和中朝-蒙古板块的最终收敛和碰撞有关;晚白垩世晚期至始新世的构造活动则是受拉萨地块、Kohistan-Dras岛弧增生的远距离影响;中新世以来快速隆升可能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
刘海涛袁万明田朋飞薛斌宋高赵文菊
关键词:隆升剥蚀磷灰石裂变径迹阿尔泰山南缘
渤海湾盆地北部古近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基于天然气组分以及同位素分析结果,结合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与地质背景分析,对渤海湾盆地北部古近系中深层天然气的特征、成因类型、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天然气成因类型多样,包括生物气、热成因气和生物-热成因混合气...
李永新刘海涛柳少波赵长毅
文献传递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包裹体特征与成藏期探讨
歧口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凹陷,目前整体认为存在新近纪晚期与古近纪晚期两个重要的充注成藏时期。为进一步明确该地区油气充注的具体时期,系统开展了微观包裹体油气充注成藏期分析。针对该地区油气分布特点,选取了北塘、白东、滨...
刘海涛李宏军姜文亚吴小洲张洪姚丹
断陷盆地多类型斜坡形成与油气差异富集规律——以渤海湾盆地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断陷盆地受裂陷期分割作用,发育多类型斜坡,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富集规律不同。本文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为例,基于“构造-砂体-成藏”研究主线,分析不同类型斜坡成因机制、结构及分布特征,构建不同类型斜坡源-汇体系及控砂模式,明确不同类型斜坡油气差异成藏与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基底沉降和断裂活动的差异性,将渤海湾盆地斜坡划分为沉降型、构造型及反转型三大类共六亚类。受不同斜坡所处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与构造演化特征影响,西部主要以沉降型与反转型斜坡为主,中部以沉降型与构造型为主,东部以构造型与反转型斜坡为主。不同类型斜坡的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控砂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共建立“侵蚀、调节沟槽输砂,水系-地貌控砂”、“侵蚀、断控沟槽输砂,地貌控砂,挠曲坡-坪体系控砂”、“侵蚀、调节沟槽输砂,断裂坡-折体系控砂”、“陡坡调节沟槽输砂,物源-地貌控砂”五种控砂机制及六种砂体分布模式。沉降型斜坡输导体系主体为砂层输导或砂层-断裂短距离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形成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型斜坡主体为砂层-断裂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形成岩性-构造油气藏;反转型斜坡主体为砂层输导或砂层-断裂短距离或中长距离复合输导,多为岩性油气藏或断块油气藏。
刘海涛于海涛孙雨姜文亚杨光达王名巍王建伟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斜坡
沉积学粒度分析方法综述被引量:17
2019年
文章回顾了粒度分析的历史,总结了常用的粒径类型,介绍了粒度标准和目前沉积学中常用的5种粒度分析方法,并对其中的沉降法、场干扰分析法、图像法作了详细的分类说明。此外,对每一种粒度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原理以及其存在的优缺点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直接测量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差;筛析法较为普遍,但只限于松散或弱胶结沉积物,且不能反映颗粒形状;沉降法适用于松散样、弱胶结样和液体样的分析,可对细砂、粉砂或泥等细粒沉积物进行测量;场干扰法主要依据碎屑颗粒的衍射、散射及电压脉冲响应进行,固体样和液体样均可,精度高,适用性广;图像法手段多样,简单直观,操作性强。总体上,未来的几十年内,粒度分析方法仍将是新旧技术并存,多种方法共用的状况。
袁红旗王蕾于英华张冬杰许凤鸣刘海涛
关键词:粒径图像分割法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被引量:7
2020年
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烃源灶排烃特征及供烃模式不明,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针对存在的问题,基于录井、测井资料,运用岩心观察、地球化学分析及典型油气藏剖面解析等多种手段,结合烃源岩埋藏史和热史,明确了烃源岩排烃特征、烃源灶演化及供烃模式.认为烃源灶由早期"单灶为主"演化到后期南北部"双灶供烃",两期排烃使油气在空间上广泛分布,存在3种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煤、炭质泥岩和泥岩的排烃门限深度分别是2000 m(Ro为0.68%),2100 m(Ro为0.70%)和2150 m(Ro为0.72%);3种烃源岩达到排烃门限后均会经历一段快速排烃的过程,之后排烃速率持续下降;泥岩的排烃效率低于炭质泥岩和煤.2)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黄骅南部最大排烃强度(21.00×10^8 m^3和22.77×10^8 m^3)远大于黄骅北部(2.96×10^8 m^3),古近纪末北部最大排烃强度(58.09×10^8 m^3)与南部(78.26×10^8 m^3)差距减小,现今南北部基本一致(98×10^8 m^3和89×10^8 m^3).3)天然气成因判别和油源对比证实煤系源岩供气层位分布于奥陶系、二叠系、中生界和古近系,原油聚集于奥陶系、二叠系和中生界;存在"源下"、"源内"和"源上"油气藏,对应不同的供烃模式,源内岩性油气藏为勘探潜在目标.
杨润泽赵贤正李宏军赵长毅蒲秀刚刘海涛付立新李传明
关键词:煤系烃源岩
三角洲前缘侧翼翘倾带--准噶尔盆地腹部潜在的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
卫延召张光亚吴卫安吴丰成崔化娟万怡平孙德强刘海涛
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震相沉积相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确定研究区中第一测点的地震相;根据第一测点的地震相和地震资料,确定第一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在确定完第一测点地震相的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范围后,...
宋志慧王红军王居峰刘海涛张新顺李丹
文献传递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