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小冬

作品数:32 被引量:180H指数:7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4篇地震仪
  • 14篇海底
  • 14篇海底地震
  • 14篇海底地震仪
  • 12篇地壳
  • 10篇地壳结构
  • 9篇OBS
  • 5篇地震
  • 5篇中北部
  • 5篇剖面
  • 5篇南海中北部
  • 5篇横波
  • 5篇北部
  • 4篇洋中脊
  • 4篇震相
  • 3篇地震剖面
  • 3篇深部结构
  • 3篇转换横波
  • 3篇西南印度洋
  • 3篇西南印度洋中...

机构

  • 25篇国家海洋局第...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同济大学
  • 2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32篇卫小冬
  • 13篇赵明辉
  • 13篇丘学林
  • 9篇牛雄伟
  • 7篇吴振利
  • 7篇李家彪
  • 4篇张佳政
  • 4篇黄海波
  • 4篇张洁
  • 3篇夏少红
  • 3篇朱俊江
  • 3篇熊厚
  • 2篇贺恩远
  • 2篇敖威
  • 2篇丁巍伟
  • 2篇徐辉龙
  • 2篇欧阳青
  • 2篇王建
  • 2篇胡昊
  • 1篇沈中延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华南地震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2017中国...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的OBS广角地震剖面被引量:59
2011年
为了探明南海中北部陆缘深部地壳结构,使用2D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方法,拟合了一条南海中北部陆缘的OBS广角地震剖面(OBS2006-3).该剖面穿越东沙隆起和潮汕坳陷,长319 km,NNW-SSE走向,共投放海底地震仪14台.速度结构模型表明:潮汕坳陷存在巨厚的中生代沉积,最大厚度达到8 km,速度从顶部的4.4 km/s向下增加到底部的5.3 km/s.莫霍面埋藏深度由陆向海方向减小,其埋深从东沙隆起下方的24~25 km减小到南部隆起带的17 km.东沙隆起下方的上地壳中存在一向上突起的高速异常,速度达到6.9 km/s,可能与地幔物质上涌和岩浆活动有关.在整个剖面的下地壳底部存在厚3~12 km,速度为7.1~7.4 km/s的高速层.根据各个时期岩浆活动特征,推测下地壳高速层是由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形成的.
卫小冬阮爱国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朱俊江吴振利丁巍伟
海底地震仪(OBS)主动源转换横波的应用被引量:5
2018年
横波(S波)为偏振波,具有不同于纵波(P波)的特性,对于地震探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被动源地震探测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接收函数、S波分裂等.在主动源(气枪)海底地震(OBS)探测中,震源在水中,S波为地层转换波,其应用还不多.本文在介绍转换S波的产生、模式、处理和识别的基础上,以实例为切入点简述其具体应用.这些应用主要是基于1D/2D转换S波,用于揭示海底岩石类型、推断地壳性质、共轭陆缘问题、判定地幔蛇纹石化、估算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和预测流体等.目前在南海已获得了大量的2D和3D的OBS转换S波数据,可将转换S波的研究逐步从2D发展到3D研究,同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共同分析.利用转换S波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南海扩张停止后形成的海山下不同地层的岩性和判定上地幔低速的性质等.
张洁李家彪阮爱国卫小冬牛雄伟于志腾庞新明
关键词:转换横波地球物理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NTD的蛇纹石化地幔:海底广角地震探测被引量:3
2015年
非转换断层不连续(NTD)在超慢速扩张洋中脊高频度出现,其地壳速度结构与相邻的岩浆扩张中心(NVR)差别明显.结合表层断层多和减薄的地壳,说明NTD在超慢速洋中脊扩张理论、热液活动甚至矿产资源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2条海底广角地震测线的数据,使用射线追踪正反演的方法,获得了西南印度洋中脊28~29扩张段之间NTD下方的地壳及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NTD下方地壳较薄(3.2~4.5 km),洋壳层2厚约2.0 km,洋壳层3较薄(1.0 km)甚至缺失;(2)洋壳层2表层速度横向差异大,表明存在较多断裂;(3)洋壳层3出现低速区,成因可能是受浅部大断裂或地幔蛇纹石化作用影响;(4)上地幔顶部速度存在低速异常(7.2 km/s),结合NTD地壳较薄(〈5 km)和表层断裂多的特征,认为是上地幔发生大规模蛇纹石化作用导致低速,为进一步理解和区分莫霍面与蛇纹石化前缘(Serpentinization Front)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牛雄伟李家彪阮爱国吴振利丘学林赵明辉卫小冬欧阳青
关键词:热液活动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2014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扩张脊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等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两者同属于慢速扩张,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占主导地位,岩浆作用次之,扩张脊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海盆扩张时期,两者都发生了洋脊跃迁,指示了重要了构造事件;两者的大陆边缘同属于非火山型不对称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扩张初期岩石圈以拉张为主,岩浆活动较弱等.这些认识必将为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后期的地质解释提供思路和依据.
贺恩远王建赵明辉丘学林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内部结构
粤西沿海震动图的生成和研究
2011年
震动图是描绘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和可能破坏情况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峰值地面速度(PGV)等值线图、峰值地面加速度(PGA)等值线图和仪器烈度分布图等。基于华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0年7月9日MS3.7级阳江地震的数据资料,利用SAC和GMT软件从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提取地面运动参数,生成了PGV和PGA等值线图,并用经验分级关系得到了仪器烈度分布图。结果显示,阳东地震台站(YGD)具有最大的PGV和PGA值,仪器烈度达到4度,等烈度区在陆区呈近南北向的半椭圆形分布。计算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在粤西沿海地区快速生成震动图和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为该地区抗震设防、地震危险性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熊厚叶春明黄文辉丘学林卫小冬
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被引量:28
2013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首次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试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扩张脊处速度展布特征及海底扩张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是研究三维地震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三维OBS数据处理,决定着后期地震结构反演模型的分辨率与准确性.利用直达水波走时信息,综合最小二乘法反演原理,并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OBS降落海底的过程,完成了南海中央次海盆试验区39台OBS数据格式转换与位置校正工作;同时探讨了蒙特卡罗法应用于位置校正的精度问题.处理后OBS综合记录剖面中展示了多组清晰可靠、来自珍贝-黄岩火山链下深部结构中的波震相,如、和震相。
张莉赵明辉王建贺恩远敖威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蒙特卡罗法震相海洋学
穿越南沙礼乐滩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试验被引量:55
2011年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m/s、2.0~2.7 km/s和3.5~4.0 km/s;沿剖面沉积层总体上较薄或缺失.礼乐滩上地壳厚约9~10 km,速度为5.5~6.4 km/s,顶部存在小型火山;下地壳厚约11 km,速度为6.6~7.1 km/s.过渡区和海盆的上地壳厚约4~5 km,速度为5.9~6.1 km/s;下地壳厚约2~4 km,速度为6.6~6.9 km/s.从总体上看,海盆和过渡区的地壳厚度偏小,显示了拉伸减薄作用,速度分层显示陆壳比较典型,而洋壳和过渡壳的上地壳速度比标准洋壳偏高.莫霍面总体从陆坡向海盆方向较快速地抬升,在礼乐滩埋深约23 km,在海盆中的埋深8~12 km,海盆中的莫霍面顶部速度8.0 km/s,要明显小于礼乐滩下方的8.2 km/s.将OBS973-2剖面与北部陆缘的OBS2006-1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速度结构极为类似,讨论认为礼乐滩与中沙块体互为共轭.进而根据西北次海盆的宽度、礼乐滩与中沙块体的距离及前人提出的南海海盆的扩张时代,计算了扩张速率.
阮爱国牛雄伟丘学林李家彪吴振利赵明辉卫小冬
南海中北部陆缘横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3
2011年
纵横波联合勘探可以得到更多关于岩石圈层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的信息,有效提高地壳物质组成的约束性.在纵波速度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拟合对OBS2006-3地震剖面径向分量的转换震相进行了横波速度结构模拟.结果表明:沉积层1、沉积层2的横波速度分别为0.7~0.9 km/s和1.6~1.7 km/s,波速比由2.64~3.16变化到2.41左右,较高的波速比表明沉积层固结程度不高;中生代沉积层横波速度由浅部的2.6 km/s增大到3.0 km/s,波速比为1.74~1.80;地壳中波速比为1.74~1.82,表明该剖面地壳为陆壳性质;下地壳高速层的横波速度为4.0~4.2 km/s,纵横波速比为1.73~1.78,揭示高速层的物质组成为铁镁质的基性岩,推断其与海底扩张停止之后的岩浆底侵作用有关.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郝天珧吴振利敖威熊厚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被引量:7
2012年
张裂大陆边缘和盆地主要通过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形成,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的减薄导致了岩浆的减压熔融,最终形成了洋壳和减薄的转换带。处理和分析了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南海北部地球物理调查的多道地震数据(MCS2010-1),总结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的地震反射特征。转换带主要由北部裂陷期下沉区段,中部海山或埋藏海山隆起带和靠近海盆一侧的掀斜断块带组成。通过对比以前南海北部采集的反射地震数据和折射地震波速度模型,圈定了洋陆转换带的分布范围,洋陆转换带的宽度在南海东北部是225km,中部是160km,西北部是110km。依据零星的大于6级地震震中分布,揭示了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目前仍是一个地震构造活跃带。
朱俊江丘学林徐辉龙詹文欢赵明辉卫小冬孙金龙杨睿夏少红黄海波
关键词: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地震反射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被引量:20
2010年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黄海波
关键词:转换横波南海中北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