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得莲

作品数:20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白血
  • 13篇白血病
  • 12篇细胞
  • 11篇急性
  • 9篇预后
  • 9篇儿童
  • 8篇儿童急性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细胞
  • 6篇急性淋巴细胞
  • 5篇淋巴细胞白血...
  • 5篇急性淋巴细胞...
  • 5篇急性淋巴细胞...
  • 4篇预后价值
  • 4篇急性白血
  • 4篇急性白血病
  • 4篇儿童急性淋巴...
  • 3篇新生儿
  • 3篇诱导分化
  • 3篇全反式

机构

  • 12篇上海第二医科...
  • 6篇上海市儿科医...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宜昌市第一人...
  • 1篇上海血液学研...
  • 1篇三明市第二医...
  • 1篇成都市儿童医...

作者

  • 20篇宋得莲
  • 13篇顾龙君
  • 13篇薛惠良
  • 12篇汤静燕
  • 12篇潘慈
  • 12篇陈静
  • 9篇董璐
  • 8篇王耀平
  • 7篇赵金彩
  • 6篇叶裕春
  • 6篇叶辉
  • 6篇蒋黎敏
  • 6篇帖利军
  • 3篇邹佳音
  • 2篇汤燕静
  • 2篇蔡娇阳
  • 2篇袁晓军
  • 2篇王坚敏
  • 2篇周敏
  • 1篇谢丽英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3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1篇1996
  • 1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泼尼松诱导试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泼尼松诱导试验评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的价值。方法126例ALL初治患儿按ALLXH99治疗方案行泼尼松诱导试验,口服泼尼松(60mg/m2)7d和氨甲蝶蛉加阿糖胞苷鞘内注射1次后外周血涂片计数幼稚淋巴细胞数。若幼稚淋巴细胞数<1000/μL,为泼尼松反应良好;如幼稚淋巴细胞数≥1000/μL,为泼尼松反应不良。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各组生存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各生物学特征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双尾)。结果110例患儿表现为泼尼松反应良好,16例患儿表现为泼尼松反应不良;5年无事件生存率(pEFS)分别为73%±5%与4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1)。结论泼尼松诱导试验简单,易操作,可方便地评估早期治疗反应。
帖利军顾龙君宋得莲薛惠良汤静燕邹佳音陈静董璐潘慈叶辉王耀平陈静
关键词:泼尼松预后
全反式维甲酸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研究
1994年
应用ATRA对42例各种不同类型白血病细胞进行了体外诱导分化研究,结果发现经ATRA1~5μm浓度体外诱导分化后,26例APL患者获得了与临床疗效相一致的结果。ATRA诱导分化细胞除形态趋于成熟外,还伴有功能上的成熟。经ATRA治疗后,所有APL病例的CFU-L形成明显减低,正常造血祖细胞集落则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ATRA除有诱导APL细胞分化、成熟这一特性外,在参于造血重建中有重要作用。
叶裕春赵金彩宋得莲
关键词: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
新生儿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正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1992年
白细胞碱性磷酸酶(简称LAP)是粒细胞重要的标志酶之一,显示LAP活性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由于显示该酶活性的方法不同,致使LAP活性在多种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很不一致,正常值差异也很大,因此在临床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我们曾应用萘酚AS-MX法显示LAP活性,发现该法具有偶联效应好、酶活性显示充分,且阳性指数较其它方法高,基质液可长期保存等优点.目前该法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应用该法显示新生儿LAP活性尚无报道。现将我们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徐先蓉叶裕春宋得莲吴圣楣储松雯
关键词:LAP新生儿疾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
目的:评价诱导治疗第19天及血液学完全缓解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辨认的幼稚淋巴细胞数及微量残留病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预后价值.
帖利军顾龙君宋得莲蒋黎敏薛惠良汤静燕董璐潘慈陈静叶辉王耀平陈静
文献传递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早期白血病细胞及微量残留病监测的预后价值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评价诱导治疗第19天及血液学完全缓解(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及微量残留病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ALLXH99方案的193例新诊治ALL患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化疗第19天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以及血液学CR时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微量残留病。结果①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0.050与<0.050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42.59±14.28)%和(74.2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血液学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识别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与此时无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患儿5年EFS率分别为(63.47±9.23)%和(76.41±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22个月EFS率分别为(23.81±20.26)%和(94.44±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0.050在儿童ALL治疗中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帖利军顾龙君宋得莲蒋黎敏薛惠良汤静燕董璐潘慈陈静叶辉王耀平陈静
关键词:预后价值血液学微量残留病淋巴细胞
儿童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骨髓幼稚细胞低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儿完全缓解 (CR)后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出现 0 0 5~ 0 2 5时对预后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98~ 2 0 0 1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儿CR后按骨髓幼稚细胞比例分为A组 (<0 0 5 )和B组 (0 0 5~ 0 2 5 ) ;B组又分为B1(0 0 5~ 0 10 )、B2 (~ 0 15 )、B3(~ 0 2 5 ) 3个亚组 ,分析各组与急性白血病复发的关系。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CR后骨髓幼稚细胞≥ 0 10时 ,复发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患儿CR后骨髓幼稚细胞≥ 0 15时 ,复发率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LL患儿CR后骨髓中原始淋巴细胞 +幼淋巴细胞≥ 0 10及ANLL患儿CR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 +幼单核细胞≥ 0 15时应考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王坚敏汤静燕宋得莲薛惠良陈静潘慈顾龙君叶辉董璐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
急性白血病和恶性肿瘤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活性被引量:15
1996年
用小鼠胎肝细胞为靶细胞的3H-TdR掺入法,测定了68例正常人和87例急性白血病(AL),3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红细胞生成素(Epo)活性。正常值为5.7±3.6mU/ml,男女间无明显差别。87例AL中,59例初始和复发期Epo含量为360.2±177.7mU/ml,与正常比较差异显著(P<0.001)。28例缓解期AL患者Epo含量10.8±5.8mu/ml,较正常人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AL各亚型间Epo含量无差别。AL患者Epo含量与外周血Hb含量呈负相关(P<0.005)。33例各种恶性肿瘤患者Epo增加,易发生骨髓转移的肿瘤,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Epo含量较其它肿瘤更高(P<0.01)。
叶裕春李筱骏赵学军赵金彩宋得莲任梅玉谢丽英顾龙君薛惠良陈蓉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肿瘤红细胞生成素
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相关性的探讨被引量:1
2003年
袁晓军顾龙君赵金彩薛惠良陈静潘慈汤静燕宋得莲王耀平王耀平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谷胱甘肽S转移酶酶联免疫吸附法
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中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及其意义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髓外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前、早期强化前、维持治疗中定期强化前、维持治疗1年及2年时患儿。MRD 。结果①行筛选并监测的102例B-ALL患儿中,对诱导治疗结束获CR的86例患儿进行了MRD监测。其中MRD ≥10^(-4)的患儿20例,占23.30%;MRD<10^(-4)的患儿66例,占76.70%,其3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 0.00%和(83.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性别、起病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染色体倍体数与CR时MRD水平无关(P>0.05);而Ph染色体、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CR时间、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与其相关(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 CR时MRD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比例风险为5.381,95%可信区间为0.004-0.624,P<0.05)。结论诱导治疗结束CR时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是儿童B-ALL治疗中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帖利军顾龙君陈静蒋黎敏董璐潘慈叶辉宋得莲薛惠良汤静燕王耀平
关键词:儿童微量残留病预后因素
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Pi基因多态性分析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S 转移酶Pi(GST Pi)的基因型多态性在中国儿童急性白血病 (AL)中的频率分布特征 ,探讨GST Pi基因变异与儿童白血病的易感性及化疗效应之间可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 12 0例AL患儿和 85名健康儿童进行GST Pi基因型的测定 ,分析各基因型在AL儿童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AL患儿GST Pi外显子 5的突变率为 4 7 5 % ,明显高于健康儿童的 31 8% (OR =1 94 4 ,95 %CI为 1 0 88~ 3 4 73) ,其多态性分布特征与国外报道相似。其中 ,ALL患儿外显子 5的基因突变率增高更明显 ,而AML患儿与健康儿童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B系ALL患儿的总突变率 (6 0 3% )明显高于T ALL儿童 (4 7 1% ) ,但后者的纯合子突变率(17 6 % )显著高于前者 (3 4 % ) (P值均 <0 0 5 ) ;野生型ALL患儿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2 4个月 ,长于突变型患儿的 17 6个月 ,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 =0 0 80 4 ) ;外显子 5基因型对AML患儿的存活时间亦无显著影响。在所有受检儿童中 ,未发现GST Pi外显子 6存在文献报道的Ala114 Val变异基因型 ,但发现了两个新的突变基因型 :1例健康儿童的外显子 6第 99位点出现A/G杂合 ,该杂合基因型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2例白血病儿童在外显子 6第 10 3测序位点发生G→T/G碱?
袁晓军顾龙君薛惠良汤静燕赵金彩陈静王耀平潘慈宋得莲宋得莲
关键词:儿童急性白血病基因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