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武萍
- 作品数:22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在严重压疮护理治疗中的几点误区
- 何东红杨晓春周丽华顾敬鸿廖武萍黄美玲
-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护理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提高对罕少疾病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认知,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5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护理进行分析。结果此病主要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关节酸痛等,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中4例局部肿块消退,切口愈合好。其中1例原切口裂开,予清洁干净,拉拢粘贴并口服消炎药物7d后愈合,再访1个月创口愈合。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有显著效果,相应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淋巴结消退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 廖武萍何东红张学辉
- 关键词: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护理
- 长期卧床患者使用波浪床的效果观察
- 目的 探讨波浪床对长期卧床患者患压力性溃疡的防治作用。方法 分析2009年1月—2010年5月我科对所收置的45例长期卧床患者,其中并发严重压力性溃疡30例,应用波浪床进行全面康复的治疗。结果 45例长期卧床患者在使用波...
- 廖武萍谭文惠何东红周丽华赵晓茹顾敬鸿
- 文献传递
- 改良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老年重度褥疮
- 目的:对于机体各项功能下降,修复功能差的老年重度褥疮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护理。方法:对30例老年严重褥疮的临床护理,采用治疗封闭式负压引流法,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无须手术治疗的临床护理。结果:采用封闭式负压...
- 何东红顾敬鸿赵晓茹周丽华廖武萍谭文惠
- 关键词:重度褥疮老年患者封闭式负压引流优化技术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基于表面肌电的芒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
- 2024年
- 目的:通过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EMG)图谱分析腰部竖脊肌肌电数据信号,探索芒针治疗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根性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要求的30名坐骨神经痛患者,选用华佗牌6寸(直径为0.40 mm,长度150 mm)的芒针,取腰部夹脊穴,第3至第5腰椎棘突下左右各旁开0.5寸,共6个穴进行芒针针刺,隔两日治疗一次,共治疗2周。分别在2周前后采集分析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数据信号(averaged electromyography, AEMG, media frequency, MF值),并采用下腰痛系统评分法(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JOA)、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对患者不适及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焦虑自我评定量表(Self-assessment Scale for Anxiety, SAS)评价焦虑程度。同时选取10名健康人进行表面肌电数据采集。结果:受试者均接受了表面肌电图检查。治疗后JOA = 23.90,评分较治疗前升高,VAS = 2.33,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JOA = 9.77, VAS = 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腰部竖脊肌的AEMG = 71.60 ± 8.73、MF = 60.30 (治疗前AEMG = 36.87 ± 5.17、MF = 51.7 ± 5.26),治疗后时域指标(AEMG)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 < 0.05),频域指标(MF)较治疗前下降;本次研究选取的健康志愿者腰部竖脊肌的AEMG = 85.5 ± 3.73、MF = 51.7 ± 5.26;治疗后患者SAS = 34.10 ± 2.72分(治疗前SAS = 49.20 ± 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过芒针治疗,提示与治疗前比较,腰部竖脊肌收缩力有所提高,疲劳程度改善。坐骨神经痛患者的腰部竖脊肌功能被激活,肌肉活动能力和疲劳程度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临床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患者在芒针治疗后疼痛得以改善的同时心理状况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 朱蓉雪姜迎萍陈雪欢廖武萍赖炽洪李松林陈伟标
- 关键词:表面肌电坐骨神经痛
- 反特伦德伦伯格卧位对脑卒中病人误吸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反特伦德伦伯格卧位(reverse Trendelenburg position,rTp)在脑卒中病人误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118例卧床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采用餐后2h内60°rTp,其余时间为45°rTp,对照组采用30°rTp。比较两组病人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餐后2h内60°rTp,其余时间为45°rTp更有利于减少吞咽障碍或意识障碍的卧床脑卒中病人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有助于脑卒中病人康复。
- 廖武萍王思平何东红刘秋月曹茁
- 关键词:脑卒中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
- 气压治疗在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 脑卒中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卒中后因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脑卒中患者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若未进行预防,30%0%的卒中可发生DVT,严重者可有60%5%发生DV...
- 姜佰何东红廖武萍黄丽君黄美玲胡欢陈亚辉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气压治疗DVT卒中后
- 中药熏洗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耳穴压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88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联合耳穴压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双足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可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治疗提供新方案。
- 廖武萍黄丽新文莹黄苑陈红颖
- 关键词:中药熏洗耳穴压豆缺血性脑卒中睡眠障碍
- 气压治疗在预防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 <正>脑卒中是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卒中后因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很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DVT是脑卒中患者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献报道,若未进行预防,30%~40%的卒中可发生DVT,严重者可有60%~...
- 姜佰何东红廖武萍黄丽君黄美玲胡欢陈亚辉
- 文献传递
- 间歇性置管鼻饲法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应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改善吞咽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常规留置胃管,观察组采取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对比两组吞咽功能分级、营养状态(体质量、血红蛋白、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吞咽功能分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功能分级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营养状态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营养状态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食管反流/误吸发生率2.86%(1/35)、肺部感染发生率0.00%(0/35)、腹泻发生率2.86%(1/35)、鼻咽部溃疡/食管胃黏膜糜烂发生率2.86%(1/35),均分别小于对照组11.43%(4/35)、8.57%(3/35)、14.29%(5/35)、14.29%(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应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取得的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今后工作中推广使用。
- 黄苑文莹廖武萍黄丽新
- 关键词:吞咽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