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茜

作品数:40 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肿瘤
  • 9篇胃癌
  • 6篇细胞
  • 6篇结肠
  • 5篇血清
  • 4篇乙型
  • 4篇胃肿瘤
  • 4篇结肠炎
  • 4篇溃疡
  • 4篇溃疡性
  • 4篇溃疡性结肠炎
  • 4篇肝炎
  • 4篇ABCG2
  • 3篇切除
  • 3篇内镜
  • 3篇肝硬化
  • 2篇低氧
  • 2篇低氧诱导
  • 2篇低氧诱导因子
  • 2篇低氧诱导因子...

机构

  • 33篇潍坊医学院附...
  • 23篇潍坊医学院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作者

  • 37篇张小茜
  • 17篇冯玉光
  • 16篇张红梅
  • 10篇季万胜
  • 10篇李蕾
  • 8篇高志星
  • 5篇焦建新
  • 5篇原皓
  • 4篇孙秀菊
  • 4篇仲华
  • 3篇孙广洪
  • 3篇史立宏
  • 3篇吴克香
  • 3篇王西艳
  • 3篇白红霞
  • 2篇孙秀娥
  • 2篇刘国静
  • 2篇鞠丽英
  • 2篇袁洲杰
  • 2篇王婧雅

传媒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潍坊医学院学...
  • 2篇临床荟萃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山东医药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中外医疗
  • 1篇智慧健康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进展关系的临床研究探讨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不同进展过程中患者肠道的优势菌群以及对结直肠癌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例结直肠癌患者、20例腺瘤性息肉患者和2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设为C组、A组和N组,分别收集粪便以及肿瘤组织、息肉组织及肠壁组织。利用16sRNA技术对收集的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息肉组织以及肠壁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表达水平。结果:稀释性曲线显示所有样本包含的OTU数目不同;采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PCoA等分析显示:不同样本间及组间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显示差异最显著的菌为C组Prevotellaceae、A组Enterobacteriaceae、Erysipelotrichaceae和N组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aceae。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6在C组中的阳性率高于A组和N组。结论:在C组、A组与N组中,每个样本的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并不相同,各组具有明显不同的群落结构,呈现出组内样本差异较小,组间样本差异较大的现象(P<0.05)。结直肠癌可能与Prevotellaceae有关,而腺瘤性息肉可能与Enterobacteriaceae、Erysipelotrichaceae有关。慢性炎症可能通过产生IL-6等炎性因子导致癌前病变,进而进展为结直肠癌。
张默涵葛振宇谭杨谷金华史立宏张小茜
关键词:肠道菌群结直肠癌
p53异构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p53异构体与胃癌发生、发展中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收集胃癌、萎缩性胃炎、正常胃黏膜组织各30例,应用N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中的p53异构体p53、133p53和PTEN、Bax、p21waf1/cip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53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6.7%、33.3%和70.0%,胃癌组织p53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胃组织(P<0.01);133p53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0.0%、50.0%,23.3%,胃癌组织133p5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PTEN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3.3%、76.7%、86.7%;Bax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6.7%、73.3%、83.3%;p21waf1/cip1在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6.7%、50.0%、86.7%,胃癌组织中P T E N、B a x及p21waf1/cip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胃组织(P<0.05).p53和PTEN、Bax、p21waf1/cip1在胃癌中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而133p53和PTEN、Bax、p21waf1/cip1在胃癌中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p53异构体p53、133p53在胃癌中的差异性表达,可能通过调控Bax、p21waf1/cip1及PTEN等下游基因而抑制p53的活性,对胃癌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张红梅张小茜仲华张娜李蕾季万胜
关键词:BAX基因P21WAF1胃癌
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价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纳入研究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处理。结果: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14项RCT关于益生菌治疗活动期UC,12篇RCT关于益生菌治疗缓解期UC(4项同时观察两个时期)。其中11项显示了不良反应数目。系统评价结果:①益生菌组较安慰剂组治疗活动期UC诱导缓解率显著增高(OR=2.21,95%CI:1.31~3.71,P=0.003);益生菌合剂(VSL#3)对活动期UC诱导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2.31,95%CI:1.44~3.70,P=0.000 5);②益生菌组治疗活动期UC诱导缓解率与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2,95%CI:0.49~1.36,P=0.44);③益生菌对缓解期UC复发率低于安慰剂组(OR=0.41,95%CI:0.21~0.78,P=0.007),与美沙拉嗪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④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结论:联合传统治疗基础上,益生菌治疗活动期UC较安慰剂可提高临床缓解率;其中VSL#3对活动期UC有效;对于缓解期UC,益生菌较安慰剂降低临床复发率,与美沙拉嗪效果相当;益生菌不良反应少,安全可信。
牛亚敏冯玉光张小茜魏菁琳金灵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益生菌随机对照实验META分析
1例结肠ESD术并发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
2019年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spreadingtumor,LST)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首选的方法是内镜下治疗,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是目前主要提倡的方法,ESD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并不少见,但自我科开展结肠ESD治疗以来,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贲门粘膜撕综合征却是首例,为此我们做一例报道及分析。
邵翠崔乃玲李文文张小茜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美沙拉嗪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
2023年
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以药物手段治疗,本文探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设置本次实验的起止时间为2020.1-2021.12,研究对象来自于该期间段内前来我院就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0例,在随机法的干预下分子,分别将美沙拉嗪、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中,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优势突出(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改良Mayo评分、结肠镜评分、中医症候积分降低更为显著。结论 为了提升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加快其预后恢复,须采取美沙拉嗪联合参苓白术散的诊疗方案,并将其用于临床推广。
王金张小茜
关键词:美沙拉嗪参苓白术散
叶酸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增殖及ABCG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叶酸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ABCG2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叶酸处理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细胞化学SP法和RT-PCR分别检测ABCG2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1)MTT法证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叶酸组SGC-7901细胞的增殖明显受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胃癌SGC-7901抑制率呈上升趋势。(2)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结果分别显示,叶酸为低浓度时(10、50μg/ml),虽然随着浓度增加,ABCG2蛋白及mRNA表达有增强趋势,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叶酸为高浓度时(250μg/ml),ABCG2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叶酸对胃癌细胞存在抑制作用,但叶酸能促进ABCG2表达。表明叶酸对肿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高剂量叶酸可促使肿瘤发生耐药,导致肿瘤复发。
白红霞冯玉光张小茜史力宏鞠丽英王西艳
关键词:叶酸胃肿瘤DNA甲基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IL-6的水平变化和CD_(28)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IL-12、IL-6和淋巴细胞CD28分子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机制。方法严格按照病例入选标准选取50例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每例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3000 rpm离心10 min,吸取上层血清1.0 ml,放置-70℃冰冻保存备检,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患者外周血CD2+8淋巴细胞所占比例。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中细胞因子IL-12、IL-6的水平,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及急性乙型肝炎之间Th1和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2、IL-6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2+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升高,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乙型肝炎组水平最高,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2+8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l型细胞因子表达强弱与HBV感染肝脏的炎症活动密切相关;Th2细胞因子表达增强,与HBV的持续感染、免疫耐受形成有关;CD28分子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蕾高志星季万胜张小茜张红梅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6CD28
红花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红花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方法38例SAP患者随机分成红花治疗组及非红花治疗组,在患者入院24h内以及治疗7d后采静脉血并检测血清中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SAP患者3种炎症因子较健康志愿者均显著升高(P<0.01),红花治疗组与非红花治疗组入院时3种细胞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d后两组SAP患者3种细胞因子均降低(P<0.05),但红花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红花可降低SAP患者炎症性细胞因子。
原皓吴克香冯玉光孙秀菊张小茜季万胜
关键词:红花细胞因子胰腺炎
HIF-2α、ABCG2、OCT-4与胃癌化疗耐药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HIF-2α、ABCG2、OCT-4与人胃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消化科就诊的符合条件的经电子胃镜和病理证实为晚期胃癌的患者52例,均采用FOL-FOX4全身化疗,根据化疗效果的不同分为有效[包括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组、稳定(SD)组、进展(PD)组。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治疗效果肿瘤组织中HIF-2α、ABCG2、OCT-4 m 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52例患者经过4周期FOL-FOX4方案化疗,其中CR 2例,PR 19例,SD 25例,PD 6例。即有效(CR+PR)组21例(40.4%),稳定组25例(48.1%),进展组6例(11.5%)。CR+PR组中HIF-2α、ABCG2、OCT-4 m RNA及蛋白呈低水平表达,SD组HIF-2α、ABCG2、OCT-4 m RNA及蛋白的表达较CR+PR组明显增加,PD组表达进一步增加,CR+PR组、SD组和P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2α、ABCG2、OCT-4等肿瘤干细胞标记物的m RNA和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化疗效果有关,其高水平表达或许是化疗效果差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张红梅刘学杰王婧雅张小茜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Ⅰ型干扰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性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Ⅰ型干扰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所有关于Ⅰ型干扰素治疗UC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Rev Man5.1进行荟萃分析,比较干扰素与安慰剂治疗UC的有效缓解率及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4篇文献纳入荟萃分析.结果显示,Ⅰ型干扰素治疗UC与安慰剂相比,有效缓解率无明显差异(OR=1.23,95%CI:0.76-2.01,P=0.40),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44,95%CI:0.21-9.82,P=0.71).结论:应用Ⅰ型干扰素治疗UC患者,其疗效不优于安慰剂.
李虎冯玉光张红梅张小茜仲华葛振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干扰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