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超

作品数:125 被引量:950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8篇学位论文
  • 6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9篇农业科学
  • 15篇生物学
  • 7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0篇土壤
  • 25篇丘陵区
  • 25篇黄土丘陵
  • 25篇黄土丘陵区
  • 18篇小麦
  • 12篇基因
  • 11篇微生物
  • 11篇柳枝稷
  • 9篇植被
  • 9篇胁迫
  • 9篇干旱
  • 8篇根际
  • 7篇苹果
  • 6篇养分
  • 6篇土壤水
  • 6篇土壤微生物
  • 6篇旱胁迫
  • 6篇干旱胁迫
  • 5篇水分
  • 5篇土壤水分

机构

  • 1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5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8篇贵州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陕西省杂交油...
  • 4篇西安理工大学
  • 4篇重庆师范大学
  • 3篇西藏农牧学院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广东省社会科...
  • 2篇杨凌本香农业...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商洛学院
  • 1篇广东中烟工业...
  • 1篇商丘市农林科...

作者

  • 122篇张超
  • 40篇刘国彬
  • 26篇奚亚军
  • 25篇孙风丽
  • 23篇薛萐
  • 14篇刘曙东
  • 11篇余娜
  • 9篇崔桂宾
  • 9篇戴全厚
  • 8篇张海
  • 7篇张立新
  • 7篇王勇锋
  • 6篇周旭
  • 5篇王京宏
  • 5篇李爱梅
  • 4篇宋籽霖
  • 4篇翟辉
  • 4篇张玲
  • 4篇范三红
  • 3篇王亚楠

传媒

  • 14篇草地学报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西北农业学报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西北林学院学...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林业科学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种子科技

年份

  • 4篇2023
  • 10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10篇2019
  • 8篇2018
  • 17篇2017
  • 17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1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脱落酸对灰杨(Populus×canescens)响应镉胁迫的影响
镉(Cd)是植物的非必需矿质元素,它可以通过抑制光合作用、改变离子吸收、引起氧化胁迫等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工业发展导致土壤的Cd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在治理土壤Cd污染过程中,绿...
张超
关键词:氧化胁迫矿质营养
文献传递
侵蚀环境人工刺槐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演变及其养分效应被引量:12
2008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人为耕作干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低下,抗蚀性能较差。营造刺槐林前5 a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坡耕地显著快速增加,随后增幅变缓,成对数增长,恢复25 a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已经达到天然侧柏林水平。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小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逐渐聚集转变形成大粒径的团聚体。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植被恢复过程中>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容重等相关性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与全磷和速效磷相关性较弱。坡耕地退耕营造刺槐林后可以减少人为干扰,增加碳素和氮素供给,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使土壤抗蚀性能提高。
戴全厚刘国彬薛萐余娜张超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水稳性团聚体养分状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重建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为数据源,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的研究概况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2002—2018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特征相关文献的发表数量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国内外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酶活性展开,且对于微生物量的关注度比较高;在植被演替过程中,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总体增加,微生物群落从贫营养型向富营养型转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生物质量改善效果不同,总体来说,混交林作用效果最好,刺槐和柠条纯林次之,荒草地和油松纯林最低。[结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微生物关键种的识别、参与碳氮磷循环的功能微生物以及全球变化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等方面。
张超马亚亚刘国彬王杰李静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植被恢复文献计量分析黄土高原
粮饲兼用型小麦西农136栽培技术研究
2022年
为探明适宜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高产栽培技术,于2020—2021年以前期筛选鉴定粮饲兼用性能表现较好的品种(系)西农136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再裂区试验设计,探究不同播期、追肥量和播量对西农136主要农艺性状(分蘖、株高及生育期等)及产量(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西农136株高、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显著(P<0.05),对饲草产量、籽粒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追施尿素量对冬季分蘖数、株高、生育期及产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播量对冬季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饲草鲜重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冬季分蘖数和饲草鲜重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逐渐降低。粮饲综合经济效益最高的栽培措施为A2(10月4日)播期、B2(90 kg/hm2)追施尿素量、C2(4.5×106粒/hm2)播量,比周麦18单一籽粒收入增收47.65%。本研究明确了粮饲兼用型小麦西农136的适宜栽培措施,为其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在陕西关中地区及同类型生态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丁明磊王京宏王伟伟王志成张超孙风丽刘曙东奚亚军
关键词:小麦粮饲兼用品种(系)栽培措施
小麦种子萌发基因TaJAZ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2023年
小麦品种铭贤169是我国黄淮麦区育种研究广泛应用的条锈病诱发材料,但其种子休眠时间过长,不仅影响播种后均匀发芽和生长发育,其收获掉落籽粒也容易导致秋季育种田的生物学混杂。本研究通过筛选其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的转录组学数据,克隆获得差异表达基因TaJAZ1,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性、亚细胞定位、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合解析拟南芥jaz3(与TaJAZ1同源性最高)突变体、TaJAZ1过表达拟南芥和水稻的表型反应。结果表明,TaJAZ1基因编码区全长1230 bp,可编码409个氨基酸,在不同物种间保守性较强,与野生二粒小麦JAZ1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区含有脱落酸响应元件ABRE和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motif和TGACG-motif;该基因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TaJAZ1基因在种子发育中穗发芽时期表达量达到最高,进入成熟时期表达量显著降低;ABA能诱导TaJAZ1基因的表达,ABA处理下过表达拟南芥的萌发率比野生型和jaz3突变体高,ABA信号通路基因AtABI5的诱导量变低;TaJAZ1过表达水稻的萌发率高于受体水稻,ABA处理后,OsABI5的诱导量也降低。以上结果证明,TaJAZ1基因能促进种子萌发,进一步验证其在ABA信号通路中起负调控作用,为改良铭贤169等强休眠性小麦品种提供参考。
姚雅鑫刘函西王伟伟张礼宁孙风丽张超奚亚军
关键词:萌发
不同沙生植被土壤酶活性分异特征研究被引量:23
2010年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陕西省榆林沙生植物园9种主要沙生植被为研究对象,选取沙裸地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分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壤酶综合评价指数(SEI),进一步分析其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沙裸地种植植被后土壤养分得到显著改善,土壤酶变化明显,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呈升高趋势,多酚氧化酶有所降低;不同植被类型对不同酶活性的改善作用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和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相关性较高;SEI在沙裸地种植植被后显著增加,增幅从大到小依次为刺槐林和樟子松、花棒、油松、臭柏、白柠条、小叶杨、沙蒿,踏郎和沙裸地没有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果说明从酶学角度分析认为在毛乌素沙区治沙过程中优先选取刺槐、樟子松、花棒、油松和臭柏等物种。
余娜刘济明张超戴全厚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被引量:36
2018年
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子,认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对黄土高原园则沟流域坡耕地、梯田、枣园和草地生长季内(5—10月)0~16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进行连续监测,探讨这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水常态年和干旱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蓄水特征及垂直分布均存在差异.在2015年干旱年,梯田表现出良好的蓄水保墒效果,0~60 cm土层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坡耕地、枣园和草地高2.6%、4.2%、1.8%(P<0.05),0~160 cm土层储水量分别比坡耕地、枣园和草地高43.90、32.08、18.69 mm.在2014年常态年,枣园0~60 cm土层生长季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坡耕地、梯田和草地低2.9%、3.8%、4.5%(P<0.05);在干旱年,0~160 cm土层有效水储量仅占土壤总储水量的35.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均是表层(0~20 cm)与中层(20~100 cm)土壤水分的灰色关联度较大,且土壤水分变化态势的相似程度表现为梯田>草地>坡耕地>枣园.对于试验区内的坡耕地,可考虑改造为梯田,以提高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而针对黄土丘陵区旱作枣园土壤缺水严重的现象,需采取适当水分管理措施以降低枣树自身耗水和其他无效耗水,实现枣园可持续发展.
唐敏唐敏赵西宁高晓东张超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分析
黄土高原丘陵区坡改梯后的土壤质量效应被引量:50
2011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不同年限梯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对照,分析了坡耕地改造梯田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坡耕通过工程措施改造为梯田当年,在土壤扰动和水土流失双重作用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或没有显著变化。随着改造年限的延长,土壤质量显著提高,表现为土壤物理性质和抗蚀性显著增强,化学性质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属性及活性显著增加。土壤质量指数(SQI)作为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随改造年限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增加关系,说明采用工程技术进行坡改梯后,土壤经营和管理趋于科学化,土壤质量向良性方向发展。
薛萐刘国彬张超樊良心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壤质量坡改梯黄土丘陵区
邮储银行T市分行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迎来了3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银行迅速崛起,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之后,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国内金融体质改革进程也在逐步加深,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发生了...
张超
关键词:邮储银行营销策略SWOT分析
文献传递
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抗蚀性演变特征被引量:30
2010年
采取时空互代法,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林龄的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对照,分析土壤抗蚀性的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壤抗蚀指数。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坡耕地种植刺槐林后:>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有机碳含量较坡耕地显著增加,并随林龄增加逐渐升高;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显著高于坡耕地并随林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土壤结构破坏率、分散系数和分散率呈波动式降低;小粒径的微团聚体和机械组成逐步向大粒径转变。相关性分析表明:>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0.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结构破坏率、分散系数和分散率则与全氮、碱解氮、全磷呈显著负相关;团聚状况、团聚度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抗蚀指数随人工刺槐林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壤抗蚀性能的演变过程。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由于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土壤抗蚀性较差,种植刺槐林后,土壤抗蚀性显著增强。
张超刘国彬薛萐余娜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土壤抗蚀性黄土丘陵区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