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波

作品数:24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6篇浮游
  • 14篇纤毛
  • 14篇纤毛虫
  • 14篇毛虫
  • 9篇浮游纤毛虫
  • 8篇生物量
  • 8篇物量
  • 8篇丰度
  • 6篇群落
  • 5篇砂壳纤毛虫
  • 4篇摄食
  • 4篇群落结构
  • 3篇浮游动物
  • 2篇断面
  • 2篇植物
  • 2篇摄食率
  • 2篇生长率
  • 2篇清滤率
  • 2篇全球变暖
  • 2篇微型浮游动物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24篇李海波
  • 22篇张武昌
  • 21篇肖天
  • 12篇赵丽
  • 9篇丰美萍
  • 9篇于莹
  • 8篇董逸
  • 7篇陈雪
  • 6篇李海波
  • 5篇赵丽
  • 4篇王超锋
  • 2篇蔡昱明
  • 2篇张珊
  • 1篇张光涛
  • 1篇王少青
  • 1篇蒋增杰
  • 1篇刘诚刚
  • 1篇孙军
  • 1篇孙晓霞
  • 1篇刘梦坛

传媒

  • 7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通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式细胞术检测海洋浮游异养细菌异质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0年
海洋浮游异养细菌(以下称浮游细菌)存在个体间的异质性,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研究是理解细菌生产、代谢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重要作用的基础。流式细胞术具有快速分析大量细菌个体的能力,除了用来分析样品中细菌的丰度外,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染色技术结合,被用来研究自然海水中浮游细菌在细胞膜完整性、CTC(5-氰基-2,3-二(4-甲基苯基)四唑氯化物)呼吸功能和核酸含量三个方面的异质性。尽管国外已经有较多研究,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尚比较缺乏,本文综述了自然海区浮游细菌这三项异质性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不同海区(主要是近岸)浮游细菌的异质性及其随环境的变化,以期推动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对其异质性的变化机制尚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针对大洋深海和极区,有关长期变化、全球变暖以及酸化等对浮游细菌异质性的影响研究需要加强。
赵苑董逸李海波李海波张武昌李海波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
春季和秋季东海陆架区浮游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1
2013年
于2011年春季(5月)和秋季(11月)在东海陆架区进行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调查.春季和秋季纤毛虫的平均丰度分别为(614±861)和(934±809)ind·L-1,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70±3.91)和(0.93±0.99)μgC·L-1.表层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区春季主要分布在近岸及远岸海区,秋季主要分布在远岸海区.春季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水体上层较高;秋季纤毛虫主要分布在水体上层,有时在水体底层也会出现丰度和生物量的高值.春季无壳纤毛虫群落的粒级较大,秋季较小.砂壳纤毛虫占纤毛虫丰度的平均比例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6.9±34.3)%和(44.9±25.2)%.两个季节共鉴定出砂壳纤毛虫27属52种,春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橄榄领细壳虫及筒状拟铃虫,秋季丰度较大的种为原始筒壳虫、小领细壳虫及矮小拟铃虫.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叶绿素a(Chl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砂壳纤毛虫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结构变化与温度显著相关.
于莹张武昌周锋刘诚刚丰美萍李海波赵苑肖天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丰度生物量
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的研究综述被引量:5
2016年
海洋浮游细菌利用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碳合成自身物质,是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二次生产者。微型浮游动物是细菌的主要摄食者,也是细菌生产向较高营养级传递的中介。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的生长率和被(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理解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利用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的培养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细菌生长率和被摄食率的历程和现状,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改变海水中生物类群组成(或功能)进行培养的方法有海水分粒级培养、海水稀释培养和添加选择性抑制剂培养。这些方法各有其局限性,应用并不广泛。细菌及其主要摄食者异养鞭毛虫群落在自然海区和实验室内都有生长周期,鞭毛虫的生长周期落后于细菌,因此细菌的生长率有时会小于被摄食率,有时会大于被摄食率。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落后,应值得引起重视,建议从海水稀释培养法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张武昌赵丽陈雪赵苑董逸李海波肖天
关键词:生长率摄食率
黑潮及相邻海域表层砂壳纤毛虫分布模式:以夏季黄海、东海至西太平洋断面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2019年夏季对沿黄、东海至西太平洋跨越黑潮一个断面(122°E~145°E)的表层砂壳纤毛虫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了黑潮中砂壳纤毛虫与相邻水体的差异。根据水文环境及各站位所处的空间位置,我们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大洋边缘区域、黑潮区域和大洋区域。各站位砂壳纤毛虫的丰度范围为3.95~31.94 ind·L^(-1),种丰富度范围为6~24种。共发现砂壳纤毛虫21属42种,有7种优势种,分别为缩短原纹虫(Protorhab-donella curta)、杆状真铃虫(Eutintinnus stramentus)、卢氏真铃虫(E.lusus-undae)、镯形囊坎虫(Ascam-pbelliella armilla)、管状真铃虫(E.tubulosus)、长形旋口虫(Helicostomella longa)和斯廷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steenstrupii),其中缩短原纹虫为最优势种类,在每个站位均有检出。根据33种常见种的丰度分布模式,将砂壳纤毛虫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为广布类群,丰度最高;类群Ⅱ主要出现在断面中部,受黑潮影响较大,其中酒杯类管虫(Dadayiella ganymedes)可以作为黑潮的指示种;类群Ⅲ主要出现大洋区域;类群Ⅳ则主要分布于大洋边缘区域,丰度较低。黑潮区域砂壳纤毛虫群落有不同于其他两个区域的种类,种丰富度最高。本研究首次对黑潮及其相邻海域中表层砂壳纤毛虫的分布模式进行分析,该结果有助于理解黑潮对浮游生物地理分布的影响。
宣俊李海波王超锋李海波赵苑王超锋董逸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群落黑潮西太平洋
珠江口砂壳纤毛虫群落
分别与2014年10月和2015年6月在珠江口取表层砂壳纤毛虫样品,以探究珠江口砂壳纤毛虫群落及其与盐度间的关系.两个航次中表层盐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34.1和0.1-33.2,两个航次共检出砂壳纤毛虫17属43种...
李海波王超峰张武昌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群落结构盐度珠江口
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16年
海洋浮游纤毛虫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海洋微食物环和经典食物链的重要环节。研究海洋浮游纤毛虫的摄食情况对了解海洋浮游纤毛虫在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纤毛虫的食性、纤毛虫对不同饵料的摄食强度(摄食率、清滤率)和选择性、影响摄食的因素及摄食后的同化和排遗。海洋浮游纤毛虫食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为体内饵料颗粒法和维持生长法。实验室内估算纤毛虫摄食率和清滤率主要有两种方法,分别为饵料浓度差减法和体内饵料颗粒增多法。可以用特定体积清滤率和特定生物量摄食率来比较不同种纤毛虫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纤毛虫的饵料包括较小的纤毛虫、硅藻、甲藻、鞭毛虫、聚球藻、原绿球藻和细菌等。纤毛虫的摄食率范围为0.1—920 cells/(ciliate h),清滤率范围为0—110μL/(ciliate h)。纤毛虫对饵料的粒径和化学性质均有选择性。饵料浓度、温度、光线、扰动以及纤毛虫所处的生长阶段都会对纤毛虫的摄食率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纤毛虫对不同种类饵料的同化率(67%—79%)和消化时间(13.7 min—24 h)不同。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王超锋梁晨张珊肖天
关键词:浮游纤毛虫食性摄食率清滤率同化率
2013年夏威夷东南部海区表层砂壳纤毛虫的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
2016年
鉴于东太平洋热带海区表层砂壳纤毛虫和其他微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资料几乎空白,我们于2013年8月14日至9月18日在夏威夷东南部海区的23个站位采样调查了表层砂壳纤毛虫群落。23个站位共采集到砂壳纤毛虫22属36种,均为透明壳种类。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范围为15–21种,总丰度范围为4,730–23,693个/m^3,生物量范围为9.60–88.61μg C/m^3。本海区主要优势种为镯形囊坎虫(Ascampbelliella armilla)、斯廷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steenstrupii)、薄壳真铃虫(Eutintinnus tenuis)和纤弱细瓮虫(Steenstrupiella gracilis),这4种主要优势种的口径范围不同。
王超锋李海波张武昌赵丽赵苑肖天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群落结构丰度优势种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对氮、磷营养盐的再生研究综述被引量:9
2016年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包括病毒、细菌、聚球藻蓝细菌、原绿球藻、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微型浮游动物(混合营养和异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其中病毒、细菌及微型浮游动物等异养生物类群是海洋中氮、磷营养盐再生的重要贡献者。海洋中细菌吸收还是释放营养盐取决于细菌与底物中元素的比例,在多数海区,异养细菌都是吸收营养盐。病毒主要通过溶解宿主来释放宿主细胞中的物质,释放的营养元素的存在形态大多为有机物。微型浮游动物对营养盐的再生主要通过排泄来完成,目前在实验室内测定微型浮游动物排泄率的研究比较少,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有两个:第一,微型浮游动物的室内培养较难;第二,测定微型浮游动物的代谢率技术难度较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鞭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2.8~140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7.0×10-9~13.8×10-6μg NH4+N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最大排磷率为3.8×10-9~6.6×10-7μg P cell^(-1)h^(-1),再生效率为0~100%。鞭毛虫的营养盐排泄率和再生效率受鞭毛虫自身的生长阶段和生活策略、饵料中元素比例及温度的影响。纤毛虫的单位体重排氮率为0.25~178μg N(mg DW)^(-1)h^(-1),最大排氮率为1.59×10-7~1.2×10-4μg NH4+N cell^(-1)h^(-1);单位体重排磷率为13~363μg P(mg DW)^(-1)h^(-1),最大排磷率为0~1.3×10-5μg P cell^(-1)h^(-1)。影响纤毛虫排泄率和再生速率的主要因素为纤毛虫生长阶段和温度。自然海区测定微型浮游生物对营养盐的再生的方法主要为同位素稀释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他资料推算微型浮游生物的营养盐再生速率及产生率以反映再生能力。多数野外实验结果证明微型浮游动物是营养盐主要的再生者。
张武昌陈雪李海波赵丽赵苑董逸肖天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排泄
冬季黄、东海一断面表层砂壳纤毛虫群落被引量:3
2014年
于2012年11月18日至12月21日,在黄、东海沿从南向北(26~36°N)一个断面24个站采样调查了表层(4 m)砂壳纤毛虫群落。共发现砂壳纤毛虫17属,32种。各站砂壳纤毛虫种丰富度为2~15种,砂壳纤毛虫总丰度为2478~88550个/m3。整个断面优势种为筒状拟铃虫、白领细壳虫、小领细壳虫和钝囊坎虫。巴西拟铃虫仅出现在青岛近岸(24号站),但丰度很高(10960个/m3)。砂壳纤毛虫种类多样性从南向北降低,从近岸向远岸增加,黏着壳的比例在近岸水浅处较多,在水深大于50 m 的站位,透明壳所占比例大大增加。不同种类的砂壳纤毛虫有着不同的分布区域,根据分布区域的不同,可分为南方种,北方种和广布种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区的砂壳纤毛虫可以分为3个群落。
李海波张武昌于莹丰美萍肖天
关键词:砂壳纤毛虫群落结构
印太交汇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1年
海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海洋浮游植、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一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印太交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但该区域对浮游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利于我们深入认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中心形成的生态机制。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印太交汇区浮游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印太交汇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生物量、粒级组成和初级生产力水平,以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等,对未来印太交汇区浮游生态学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可以为该区域相关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孙晓霞郭术津刘梦坛刘梦坛
关键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生物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