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旭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出血
  • 4篇出血
  • 3篇手术
  • 2篇治疗重型颅脑...
  • 2篇缺损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疗效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颅内
  • 2篇脑室
  • 2篇脑损伤
  • 2篇高血压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调节激酶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畸形

机构

  • 10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盐亭县人民医...

作者

  • 10篇杨旭
  • 7篇陈旭
  • 6篇刘平
  • 5篇李宗平
  • 3篇吴健
  • 3篇钟琪
  • 3篇王晓毅
  • 1篇马大鹏
  • 1篇谭学书
  • 1篇成刚
  • 1篇唐志

传媒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医学食疗与健...
  • 1篇2015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符合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疗程2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Image-Pro Plus软件计算CT影像脑水肿面积;治疗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血清IL-6、S100β、MBP、NSE和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2周,两组脑水肿面积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GCS评分明显上升(P<0.05),观察组的变化幅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64.44%,29/45;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1/45;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保护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因子,降低脑水肿面积,缓解炎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
陈旭杨旭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依达拉奉神经生长因子疗效
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吡拉西坦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流速度、血流量、外周阻力、临界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速度、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外周阻力、临界压力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恢复期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认知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杨旭
关键词:脑出血恢复期吡拉西坦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缺损
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研究
2017年
目的:分析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刺引流术,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和并脑疝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接受微创穿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为96.00%。和对照组相比,P<0.05。术前,两组受试者的脑血肿、颅内压以及GCS分数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1d,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颅内压明显较低,脑水肿体积明显较小,GCS分数明显更高,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在传统手术方式为基础之上,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取得满意成效,可全面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快速解除血肿压迫,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杨旭刘平李宗平陈旭
关键词:颅内出血高血压脑疝微创引流
Fascin1和p-ERK表达与神经胶质瘤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肌成束蛋白(Fascin-1)、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与神经胶质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1月期间,到我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94例神经胶质瘤患者手术标本,其中有Ⅰ级32例、Ⅱ级28例、Ⅲ级22例、Ⅳ级12例。选取同期正常脑组织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清Fascin1、p-ERK、TIMP-1、MMP-9、TIMP-1/MMP-9水平以及Fascin1、p-ERK的组织表达情况。结果神经胶质瘤患者血清Fascin1、p-ERK、TIMP-1、MMP-9、TIMP-1/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Ⅳ级患者血清Fascin1、p-ERK、TIMP-1、MMP-9、TIMP-1/MMP-9水平显著高于Ⅰ级、Ⅱ级、Ⅲ级(P<0.05);Ⅲ级患者血清Fascin1、p-ERK、TIMP-1、MMP-9、TIMP-1/MMP-9水平显著高于Ⅰ级、Ⅱ级(P<0.05)。神经胶质瘤Fascin1、p-ERK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Ⅲ级~Ⅳ级神经胶质瘤中Fascin1、p-ERK表达明显高于Ⅰ~Ⅱ级(P<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Fascin1、p-ERK与TIMP-1、MMP-9、TIMP-1/MMP-9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Fascin1、p-ERK与神经胶质瘤侵袭性有密切关系,可能成为反映神经胶质瘤侵袭能力的敏感指标。
杨旭李宗平刘平陈旭刘泓渊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侵袭性
侧脑室动静脉畸形伴脑室出血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侧脑室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伴脑室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侧脑室AVM伴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侧脑室AVM中脑室前角及体部AVM各1例,三角区AVM 3例,下角区AVM 4例,均合并脑室出血。2例为中型AVM,7例为小型AVM。9例中1例仅行脑室外引流术,余8例均行侧脑室AVM切除加脑室外引流术。9例术中深部操作均使用显微镜,除1例仅行脑室外引流术无法获得病灶组织外,余8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AVM。术后癫痫4例,对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迟发性脑积水1例。术后3个月,9例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2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和2分各1例;Ⅳ级6例,mRS评分0~1分1例,2分4例,3分1例;Ⅴ级1例,mRS评分4分。9例均术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术后癫痫4例,给予苯巴比妥钠等对症治疗1年后病情控制;对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给予定期康复训练,6个月后对侧下肢肌力恢复正常,上肢肌力恢复至3~4级;迟发性脑积水1例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1年得到控制;2例恢复良好。结论侧脑室AVM伴脑室出血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且可同时清除脑室内血肿,还可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积水发生。
李宗平唐志杨旭钟琪王晓毅吴健刘泓渊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脑出血
预见性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比较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预见性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06—2014-06收治83例符合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行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B组行相继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随访结束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切口疝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预后良好率为38.1%,高于B组17.0%;病死率为4.7%,低于B组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性脑组织膨出、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6.7%、21.4%,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8/42),低于B组53.6%(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相比,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大幅降低病死率、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切口疝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刘平王晓毅吴健钟琪杨旭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颅脑损伤
综合性卒中单元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综合性卒中单元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28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常规治疗组,比较他们在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所观察的临床...
李宗平钟琪刘平杨旭陈旭马大鹏王晓毅谭学书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
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分析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60例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颅骨缺损修补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缺损修补术可尽早的修补颅骨缺损合并脑积水患者颅脑缺损部位,安全性高,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神经功能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杨旭刘平陈旭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颅骨缺损修补术颅骨缺损脑积水安全性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56例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观察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总结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行瘤颈夹闭术,1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出院时GOS评分5分(优)37例,4分(良)13例,3分(差)4例,1分(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瘤颈是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及早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陈旭杨旭成刚吴健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预后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6k-PGF1α、CD62P、TXB2水平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1α(6k-PGF1α)、正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的变化特点及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80例健康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6k-PGF1α、CD62P、TXB2水平,并按照不同急性卒中抗凝治疗试验(TOAST)分型、NIHSS评分、预后结局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浆6k-PGF1α、CD62P、TXB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血浆6k-PGF1α、CD62P、TXB2水平组间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中梗死、大梗死病灶患者的血浆6k-PGF1α、CD62P、TXB2水平组间逐步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浆6k-PGF1α、CD62P、TXB2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XB2、6k-PGF1α、CD62P水平升高,并且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
杨旭刘平李宗平陈旭
关键词:血栓烷B26-酮前列腺素F1Α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