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晓毅

作品数:14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绵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颅内
  • 6篇脑出血
  • 6篇出血
  • 4篇预后
  • 4篇高血压
  • 4篇高血压脑出血
  • 3篇血肿
  • 3篇术后
  • 3篇内血肿
  • 3篇开颅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瘤
  • 2篇血肿清除
  • 2篇血肿清除术
  • 2篇引流
  • 2篇引流管
  • 2篇治疗高血压脑...
  • 2篇手术
  • 2篇清除术
  • 2篇去骨

机构

  • 11篇绵阳市中心医...
  • 1篇盐亭县人民医...

作者

  • 11篇王晓毅
  • 6篇黄海林
  • 6篇成刚
  • 4篇马大鹏
  • 3篇李宗平
  • 3篇钟琪
  • 3篇杨旭
  • 2篇吴健
  • 2篇刘平
  • 1篇陈旭
  • 1篇谭学书
  • 1篇唐志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华神经创伤...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15临床...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适用于引流管的智能提醒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引流管的智能提醒装置,其能够对引流液进行实时监控,减少监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且颜色判断标准一致,判断结果准确快捷,该智能提醒装置的盒体的一侧设置有卡夹,盒体的另一侧设置第一弧形卡管和第二弧形卡管,第...
王晓毅
采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预后分析
2021年
探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二零一九年一月-二零二零年十月八十例高血压脑出血病患,数字表随机法分二组。每组例数四十。微创组采用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病患的血压、神经缺损程度、生存率、总有效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微创组血压和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参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总有效预测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参照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病患中的应用价值确切。
成刚黄海林刘宏渊王晓毅郑瞭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预后
侧脑室动静脉畸形伴脑室出血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分析
2020年
目的探讨侧脑室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伴脑室出血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侧脑室AVM伴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侧脑室AVM中脑室前角及体部AVM各1例,三角区AVM 3例,下角区AVM 4例,均合并脑室出血。2例为中型AVM,7例为小型AVM。9例中1例仅行脑室外引流术,余8例均行侧脑室AVM切除加脑室外引流术。9例术中深部操作均使用显微镜,除1例仅行脑室外引流术无法获得病灶组织外,余8例术后均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AVM。术后癫痫4例,对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迟发性脑积水1例。术后3个月,9例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Ⅲ级2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和2分各1例;Ⅳ级6例,mRS评分0~1分1例,2分4例,3分1例;Ⅴ级1例,mRS评分4分。9例均术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术后癫痫4例,给予苯巴比妥钠等对症治疗1年后病情控制;对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给予定期康复训练,6个月后对侧下肢肌力恢复正常,上肢肌力恢复至3~4级;迟发性脑积水1例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1年得到控制;2例恢复良好。结论侧脑室AVM伴脑室出血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不仅可以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且可同时清除脑室内血肿,还可引流血性脑脊液,减少脑积水发生。
李宗平唐志杨旭钟琪王晓毅吴健刘泓渊
关键词:颅内动静脉畸形脑出血
血清Lp(a)、MBP、CGRP在预测脑出血术后早期颅内感染的效能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研究血清脂蛋白(a)、髓鞘碱性蛋白(MB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联合检测对脑出血患者开颅术后早期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之间收治的265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纳为病例组,依据开颅手术后颅内是否感染将病例组分为感染组与正常组,同时将30例健康志愿者纳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对照组、正常组及感染组血清Lp(a)、MBP及CGRP水平,分析其在诊断颅内感染中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Lp(a)、MBP及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65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共25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9.43%(25/265),且感染组与正常组手术时间差异显著(P <0.05),其余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 0.05);感染组血清Lp(a)、MBP及CG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感染组患者血清Lp(a)、MBP及CGRP水平与其脑脊液白细胞间均呈正相关(P <0.05);绘制ROC曲线提示,血清Lp(a)、MBP及CGRP单独应用时,以CGRP在诊断颅内感染中的效能最高,AUC=0.788,95%CI=0.699~0.878,CGRP+Lp(a)、CGRP+MBP在诊断颅内感染中的AUC分别为0.810及0.826,三者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最高,AUC=0.918,95%CI=0.865~0.972。结论 行开颅手术治疗的脑出血者血清Lp(a)、MBP及CGRP水平均异常升高,且并发颅内感染者血清Lp(a)、MBP及CGRP浓度高于未感染者,三者联合应用在颅内感染诊断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王晓毅黄海林成刚
关键词:血清脂蛋白A髓鞘碱性蛋白脑出血颅内感染
综合性卒中单元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综合性卒中单元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28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常规治疗组,比较他们在接受不同治疗方案后所观察的临床...
李宗平钟琪刘平杨旭陈旭马大鹏王晓毅谭学书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
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治疗的比较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HICH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组与开颅组,每组54例。观察2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术后3周的GCS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预后分级差异。结果内镜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时内镜组中意识清醒及轻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数量多于开颅组,重度意识障碍及深昏迷或脑死亡的患者数量少于开颅组;且术后6个月时内镜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扩大翼点入路去大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式相比,神经内镜技术提高减少了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在手术治疗HICH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晓毅黄海林成刚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预后
预见性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比较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比较预见性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方法以我院2012-06—2014-06收治83例符合以上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行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B组行相继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随访结束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切口疝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预后良好率为38.1%,高于B组17.0%;病死率为4.7%,低于B组2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性脑组织膨出、切口疝发生率分别为16.7%、21.4%,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8/42),低于B组53.6%(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相比,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大幅降低病死率、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切口疝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刘平王晓毅吴健钟琪杨旭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颅脑损伤
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与脑脊液UA、LDH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究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血清与脑脊液尿酸(UA)、乳酸脱氢酶(LD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40例前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颅内感染组和非颅内感染组,对患者的基础资料及血清与脑脊液UA、LDH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时对血清与脑脊液UA、LDH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颅内感染组28例,非颅内感染组112例,2组患者的糖尿病史、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脊液漏、术中出血量>100 mL占比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感染组患者的术后血清及脑脊液UA、LDH水平显著高于非颅内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脊液漏、术中出血量>100 mL、血清及脑脊液UA、LDH水平均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脑脊液UA、脑脊液LDH、血清UA、血清LDH的临界值分别为23.14μmol/L、311.29 U/L、22.91μmol/L、273.11 U/L。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的高血糖状态、术中动脉瘤破裂、术中脑脊液漏、术中出血量>100 mL均为患者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通过对患者的脑脊液以及血清UA、LDH的检测,可对颅脑感染做出早期诊断。
黄海林王晓毅成刚马大鹏李宗平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颅内感染
一种脑室引流管用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脑室引流管用的固定装置,其能够固定脑室引流管,且减少医用胶布的使用,降低患者的皮肤损伤,使用更加方便,该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基座和承接盒,固定基座的为柔软硅胶,柔软硅胶的中部设置有供引流管通过的...
王晓毅
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夹闭术后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夹闭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0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107例中,预后良好65例;预后不良4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肿量≥48.58 ml、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术中血管区域的操作时间≥45.80 min及术后未行康复治疗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脑内血肿病人,血肿量大、术前Hunt-Hess分级高,术中尽量缩短血管区域操作时间、术后进行合理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黄海林王晓毅成刚马大鹏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脑内血肿夹闭术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