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海花

作品数:18 被引量:1,00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生物学
  • 7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灌丛
  • 5篇草地
  • 4篇生物量
  • 4篇温带
  • 4篇物量
  • 3篇氮沉降
  • 3篇碳循环
  • 3篇土壤
  • 3篇灌丛化
  • 3篇灌木
  • 3篇草原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全球变暖
  • 2篇物种
  • 2篇物种丰富度
  • 2篇丰富度
  • 2篇高寒草地
  • 2篇变暖
  • 2篇草地面积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植...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内蒙古大学
  • 2篇忻州师范学院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林业科...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吉林省长白山...
  • 1篇中国科学院遥...

作者

  • 18篇沈海花
  • 14篇方精云
  • 6篇胡会峰
  • 5篇赵霞
  • 3篇杨元合
  • 3篇唐志尧
  • 3篇耿晓庆
  • 2篇朱江玲
  • 2篇赵淑清
  • 2篇陈蕾伊
  • 2篇徐龙超
  • 2篇朱彪
  • 2篇张建华
  • 1篇温学发
  • 1篇饶胜
  • 1篇邱晓
  • 1篇岳超
  • 1篇张雷
  • 1篇李轩然
  • 1篇马文红

传媒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4
  • 1篇200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被引量:172
2010年
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年际变化,对揭示草地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国学者在研究草地碳库及其动态变化方面已开展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全面认识.通过综述当前中国草地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本研究组的工作,试图全面评价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植被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不同研究得到的中国草地生物量碳密度(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为215.8-348.1gC/m^2,平均值为300.2gC/m^2.同样,对中国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单位面积土壤碳库)的估算也存在显著差异,在8.5-15.1kgC/m2之间变动,但考虑到8.5kgC/m2的估算值是基于近千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土壤碳密度一般不会超过此值.因此,若采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草地面积(331×104km^2),那么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约为29.1PgC(1Pg=1×10^15g),其中96.6%的碳储存于土壤有机质中.(2)文献报道的近20年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方向和变化量均存在差异.按照最新的估算,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在过去20年里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处于中性碳汇状态.(3)中国草地生物量的时空变异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变异主要受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水分的影响,但土壤质地等因素也起一定作用.此外,放牧与围封等人类活动将对草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库及其动态变化产生强烈影响.
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安尼瓦尔·买买提沈海花
关键词:温带草地高寒草地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库土壤质地
中国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及其对碳中和的贡献被引量:96
2022年
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简称陆地碳汇)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全面理解陆地碳汇特征及其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本文系统梳理了近40年来陆地碳源汇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全球和我国陆地碳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了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作用.根据全球碳收支评估报告,过去60年全球陆地碳汇从1960年代的(-0.2±0.9)Pg C yr^(-1)(弱碳源;1 Pg=10^(15)g=10亿吨碳)增加至2010年代的(1.9±1.1)Pg C yr^(-1)(碳汇).目前,陆地碳汇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表现为微弱的碳汇或碳源.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存在差异:森林是陆地碳汇的主体,灌丛、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土壤整体表现出碳汇功能,但草地的碳源汇功能尚不明确.此外,荒漠生态系统可能起着碳汇功能,但其大小和形成机制尚存在争议.大气CO_(2)浓度上升、氮沉降、气候变化和土地覆盖变化等是影响陆地碳汇强度的主要因素,火灾、气溶胶等因素也影响其大小.不同区域陆地碳汇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北美和欧洲陆地碳汇主要是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而在中国,除了上述全球变化要素外,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也是驱动其碳汇的重要因素.综合以往研究结果评估,目前我国陆地碳汇强度为0.20~0.25 Pg C yr^(-1),预计2060年可能处于0.15~0.52 Pg C yr^(-1)之间.未来研究需通过扩大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的范围、完善陆地生物圈模型等途径提升陆地碳汇的评估精度,量化各类措施对生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影响,精准评估我国陆地碳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贡献.
杨元合石岳孙文娟孙文娟朱剑霄陈蕾伊王欣陈蕾伊王欣于凌飞赵淑清徐亢赵淑清沈海花朱江玲沈海花赵霞王襄平胡会峰赵霞王襄平胡会峰陈世苹朱彪黄玫唐志尧温学发方精云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暖
我国草地面积有多大?被引量:38
2018年
草地是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但关于我国草地面积到底有多大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利用植被分布与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探讨我国草地的分布和面积.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能够很好地反映植被的覆盖状况,与降水之间也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已知草原地区的降水与NDVI的关系来反演草地的分布和面积.利用此方法及与遥感数据相匹配的过去30年(1982~2011年)的平均降水量数据,估算得到我国的草地总面积约为293×104 km2.将研究期间的降水数据每5年求其平均,估算得到我国草地面积的年际变化并不显著,变动于290×104~295×104 km2.
方精云耿晓庆赵霞沈海花胡会峰
关键词:草地面积降水
天山中段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及其海拔变化特征被引量:26
2017年
海拔影响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格局等诸多性质。研究干旱区植物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干旱区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格局变化规律,并预测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通过对天山南北植物叶碳(C)氮(N)磷(P)计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分析海拔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山中段植物叶C、N和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4.3±47.3)、(21.4±8.1)、(1.39±0.64)mg·g-1,叶C∶N、C∶P和N∶P的均值分别为18.7±7.3、288.6±133.9、15.4±5.8。天山以北和天山以南的叶N含量和C∶N差异不显著,天山以北的叶C和P含量显著大于天山以南,而叶C∶P和N∶P显著小于天山以南。相关分析表明天山以北和以南的叶C与N、P、N∶P无显著相关,天山以北的叶C与C∶P无显著相关,其余元素及其比值之间均显著相关。随着海拔升高,天山南北植物的叶化学计量特征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叶P含量升高,而叶C含量和C∶P、N∶P降低;但叶N含量与海拔间无显著的线性关系。
杨思琪赵旭剑森道沈海花韩文轩
关键词:植物叶片化学计量海拔
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分析被引量:233
2016年
中国草地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准确评估草地资源既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的基础,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中国草地面积、生产力和承载力等本底数据至今为止尚没有系统的梳理.本文收集、整理了过去几十年来我国草地资源研究的各类数据,并利用1982~2011年的遥感影像(NOAA/AVHRR-NDVI)和气候数据重新估算了我国天然草地生物量和生产力及其近30年的变化.由于草地的定义、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不同,现存资料对中国天然草地面积的估算差异很大,变动范围达2倍以上(1.67×10~6~4.31×10~6 km^2),这些资料也表明,我国目前的天然草地面积在2.80×10~6~3.93×10~6 km^2之间比较合适.草地生物量的估算值也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地上生物量在79~123 g m^(-2)之间,但本文对最近30年(1982~2011年)天然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重新估算结果为178 g m^(-2),在此期间平均每年增加0.4 gm^(-2).我国天然草地平均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差异更大,为89~320 g Cm^(-2)a^(-1)(平均176 g Cm^(-2) a^(-1)),但许多研究都发现近年来有增加趋势.而基于过去30年平均气候估算,我国天然草地的潜在生产力可高达348 gCm^(-2) a^(-1).另一方面,我国人工草地面积比较小,约为2.09×10~7 hm^2,但生产力高,可达天然草地的2.7~12.1倍.由于我国对天然草地缺乏有效管理,加上人工草地的比例低,目前我国草地对放牧家畜的承载力比较低,很多地方的超载现象较为严重,平均超载率估计为20%.此外,降水的不足始终是影响我国草地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对我国草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沈海花朱言坤赵霞耿晓庆高树琴方精云
关键词:草地面积多样性生物量生产力承载力
内蒙古灌丛化草原毛刺锦鸡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23
2017年
灌丛化草原的形成机制和群落结构与功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灌丛化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类型。该文选择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布设一个64 m×64 m的样方,采用"三线定位法"确定样方中灌木的空间位置,用点格局的方法分析灌木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1)毛刺锦鸡儿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成熟毛刺锦鸡儿个体在半径<3.7 m的范围内为均匀分布,范围增大则呈随机分布;毛刺锦鸡儿幼年个体在0.3–20.4 m之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表现为随机分布;死亡个体在0.7–1.4 m范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则随机分布。(2)毛刺锦鸡儿存活个体对死亡个体在0–9.9 m范围内为不明显的正相互作用,其他范围无相关关系;成熟个体对幼年个体在<2.2 m范围表现为负相互作用,在>2.2 m范围表现为不相关。研究显示,毛刺锦鸡儿灌丛化草原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刺锦鸡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不同的,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干旱区采用毛刺锦鸡儿对退化草原进行恢复重建,灌木间的株行距以4 m为宜。
张璞进清华张雷徐延达木兰晔薷罕邱晓常虹沈海花杨劼
我国长白山山地土壤和青海东北部草地土壤碳、氮库的研究
作为生物体的必需元素,碳(C)、氮(N)不仅为生物体和生命过程所不可缺少,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亦占有核心地位.它的含量和分布不仅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规模,还决定着温室气体的多寡,从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变...
沈海花
关键词:土壤容重
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被引量:78
2011年
近年来人们对全球变化尤其是对气候变暖及其机制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本文对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国内外动态进行了梳理,得出如下观点和结论:(1)全球变暖是客观事实,但由于多种原因,全球升温多少存在不确定性;(2)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着气候变化,但其相对贡献量难以量化;(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但学术界对此有异议,因为作用于温度变化的自然和人为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大气中CO2的来源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得出准确结论之前,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和明确这些不确定性.
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岳超沈海花
关键词:气候变化碳排放不确定性
灌丛化草原:一种新的植被景观被引量:27
2014年
灌丛化草原指灌木植物在草原基质上形成的团块状散布的斑块植被景观,它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植被类型。作为灌草连续体,灌丛化草原中的灌木斑块与间隙处的草本斑块共同决定着该植被类型的群落学和生态学特征。笔者评述了灌丛化草原的分布、可能的形成原因、植被结构、物种组成及碳收支等结构特征及生态功能。
陈蕾伊沈海花方精云
关键词:灌丛化植被类型
种植密度对苜蓿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20
2020年
种植密度作为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会造成植物对于光照、水分和养分的竞争。为研究种植密度对苜蓿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在日光温室环境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设置25、100、400、800、1500、2000株·m^–2,共6个种植密度,对紫花苜蓿的种群密度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各处理播种后15天的平均种植密度分别为25、100、373、745、1255、1938株·m^–2;随着紫花苜蓿的生长,除了低密度(25、100株·m^–2)处理没有发生植株数量的变化外,其余4个密度处理植株数量均有所减少,即发生不同程度的自疏,至第二茬收获时(播种后第187天)种群数量分别减少为297、571、759、839株·m^–2。植株个体的株高、基径和分枝数量随着现存密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个体生物量与现存密度的关系满足竞争密度效应的幂函数关系,即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紫花苜蓿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符合最终产量恒定法则,然而,随着密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冯银平沈海花罗永开徐龙超徐龙超朱言坤赵梦颖邢爱军方精云
关键词:种植密度紫花苜蓿生物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