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宜智
- 作品数:81 被引量:34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左心人工瓣膜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 2005年
- 潘宜智曾冲李广镰罗义郭南山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瓣膜功能手术治疗
- 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GMP—140和TXB2的动态变化
- 1998年
-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0例AMI、30例UA病人和20例健康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与血浆血栓素B2(TXB2)的浓度。结果:(1)AMI患者起病12小时GMP—140和TXB2浓度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48小时达高峰(P<0.001),GMP—140在第5天降至正常,TXB2第7天时仍高于对照组(P<0.05);(2)UA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GMP—140、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绞痛缓解后30分钟降至正常,其GMP-140、TXB2的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小于AMI患者。表明AMI和UA患者体内血小板高度激活,AMI较UA患者冠状动脉内有更强的促凝因素。
- 潘宜智吾柏铭洪小苏吴国新郭衡山
- 关键词:Α-颗粒膜蛋白放射免疫分析心绞痛
- QRS波时限延长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的意义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限变化的意义。方法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 (冠脉 )证实的6 2例冠心病患者和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运动试验前后QRS波时限变化。结果 冠脉正常组运动后QRS波时限较运动前缩短 (P <0 0 5 ) ;冠心病组运动后QRS波时限变化较运动前延长 (P <0 0 1) ;以运动后QRS波时限延长判断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72 6 % ,特异性为 93 8% ,准确性为97 8%。结论 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RS波时限延长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标志 ,QRS波时限可能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 潘宜智冯开薇李广镰曾冲罗义郭南山
- 关键词:QRS波时限延长冠心病
-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异常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生产,商品名立普妥)10mg/天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达标率及安全性。方法: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建议,35名血脂未达标的老年患者坚持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天,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周、6周检查血脂情况,同时监测血清转氨酶(AST、ALT)、肌酸激酶(CK)等有关实验室指标。结果:服药后2周,总胆固醇(TC)由6.49±1.42mmol/L降至5.16+0.97mmol/L,F降幅度为20.5%,达标率为54.30%(19/3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3.52±0.97mmol/L降至2.45±0.69mmol/L,下降幅度为30.9%,达标率为57.1%(20/35),甘油二三酯(TG)由1.68±0.7lmmol/L降至1.62±0.8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30±0.34mmol/L升至1.38±0.32mmol/L:而服药6周后,TC降至4.40±0.89mmol/L,下降幅度为32.2%,达标率为80.0%(28/35),LDL-C降至2.02±0.65mmol/L下降幅度为42.6%,达标率为85.7%(30/35),TG降至1.58±0.82mmol/L,HDL-C升至1.39±0.35mmol/L。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天可降低TC、LDLC、TG,升高HDLC,有良好的血脂达标率,副作用少,对老年人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
- 刘戬李广镰郭南山潘宜智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老年血脂异常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六例报告被引量:3
- 1996年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六例报告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郭南山,李广镰,曾冲,罗义,潘宜智,汪建新,邢植斐,杜丽萍,李卓仁本文报告我院1994年1月至10月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旋磨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
- 郭南山李广镰曾冲罗义潘宜智汪建新邢植斐杜丽萍李卓仁
- 关键词:冠状动脉心脏外科手术
- 冠心病患者运动试验中QRS波时间变化
- 1997年
- 观察了42例踏车试验阳性的冠心病人及20例踏车试验阴性的正常人踏车运动试验前后QRS波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人踏车即刻2、4、分钟QRS波时间较踏车前明显缩短(P均<0.05)。冠心病组踏车后即刻、2、4、6分钟较踏车前显著延长(P均<0.05),ST段明显压低者,QRS波时间延长更显著,提示冠心病患者运动致QRS时间延长是心肌缺血的一个标志。
- 潘宜智郭南山邢植斐李广镰曾冲罗义杜丽萍施一菲郑纪容王艳华王卫红
- 关键词:冠心病踏车试验
- 应激性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术后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应激性高血糖(SHG)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水平及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成功接受直接PCI治疗的老年非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348例,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正常血糖组(SG<7.0 mmol/L);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高血糖组(SG>11.1 mmol/L)。比较3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及左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术后动态追踪观察三组患者随访12个月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入院SG越高,术后2 h ST段回落(STR)良好比例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2~3级比例越低(71.4%vs 54.6%vs 46.3%,P<0.01;75.0%vs 56.3%vs 48.2%,P<0.01);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越高〔(186.3±86.7)mmol/L vs(222.6±79.7)mmol/L vs(265.8±77.9)mmol/L,P<0.01〕;并且术后7~1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52.6±7.3)%vs(50.9±5.8)%vs(48.9±5.3)%,P<0.01〕。术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3组患者累积无MACE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3%vs 85.9%vs 76.3%,Log rank 7.355,P=0.02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HG是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高血糖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5.811倍(RR=5.811,P<0.01)。结论老年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 李韶南李广镰罗义潘宜智曾冲刘震雷晓明
- 关键词:应激性高血糖心肌梗死
-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老年冠心病
- 2001年
- 陈胜利郭南山李广镰黄子诚陈国东曾冲潘宜智黄齐好慕容爱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 替罗非班对直接冠脉介入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应用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iury,MIRI)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STEMI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患者158例,随机(随机数字法)按PCI术前是否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76例和对照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之间PCI术中MIRI发生情况、术后的心肌灌注水平、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以及术后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冠脉造影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的MIR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84%vs.26.83%,P〈0.05),而在反映术后心肌灌注水平及心肌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包括校正TIMI帧计数、术后2hST段回落、CK-MB峰值、峰值时间,以及术后30d内MACE发生率等方面,替罗非班组均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直接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是MIR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子。结论对于STEMI患者,直接PCI术前静脉使用替罗非班能显著降低术中MIRI的发生率,减轻心肌损伤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李韶南李广镰罗义曾冲潘宜智雷晓明刘震
- 关键词: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成形术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 健康老年人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1995年
- 本文测定了47例健康人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分子数,探讨不同年龄组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及其意义。
- 潘宜智吾柏铭洪小苏刘励军张莉丽高岚
- 关键词:老年人血小板GMP-140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