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艳

作品数:79 被引量:2,026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0篇艾滋病
  • 12篇病毒
  • 11篇疫情
  • 11篇感染者
  • 11篇艾滋病病毒
  • 11篇HIV
  • 9篇吸毒
  • 9篇暗娼
  • 8篇HIV/AI...
  • 7篇网络直报
  • 7篇免疫缺陷
  • 7篇获得性
  • 7篇获得性免疫
  • 7篇获得性免疫缺...
  • 7篇艾滋病病毒感...
  • 7篇艾滋病疫情
  • 7篇病毒感染
  • 7篇乘数法
  • 6篇性行为
  • 6篇影响因素

机构

  • 79篇中国疾病预防...
  • 12篇云南省疾病预...
  • 10篇武威市疾病预...
  • 8篇象山县疾病预...
  • 5篇四川省疾病预...
  • 5篇枣庄市疾病预...
  • 4篇北京市疾病预...
  • 4篇浙江省象山县...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江苏省疾病预...
  • 3篇四川省结核病...
  • 3篇乐山市疾病预...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南充市疾病预...
  • 2篇四川省卫生厅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作者

  • 79篇王丽艳
  • 45篇王璐
  • 33篇秦倩倩
  • 28篇丁正伟
  • 23篇郭巍
  • 16篇吕繁
  • 15篇崔岩
  • 15篇高丽
  • 14篇李东民
  • 14篇李晓春
  • 12篇王岚
  • 11篇陈方方
  • 9篇张大鹏
  • 9篇李培龙
  • 9篇张小波
  • 8篇蔡畅
  • 8篇黑发欣
  • 8篇丁国伟
  • 8篇高省
  • 7篇汪雁鹤

传媒

  • 24篇中国艾滋病性...
  • 9篇疾病监测
  • 7篇中华流行病学...
  • 6篇实用预防医学
  • 5篇中华预防医学...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3篇中国药物依赖...
  • 2篇中国初级卫生...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国际流行病学...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8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捕获-再捕获方法在四川省彭州市全死因死亡漏报评价中的应用
2015年
目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2012 2013年彭州市全死因死亡率,评价死亡漏报情况,同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从死因监测系统、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村委会3个途径获取2012 2013年常住人口在彭州市的全死因死亡记录。在不同来源的数据记录之间,用姓名、姓名拼音字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乡镇进行匹配。采用连接函数为对数(log)的线性模型对3个样本进行拟合,估计全死因死亡人数。结果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全死因死亡人数13 594人(95%CI:13 537~13 651),死亡率为1.77%,高于网报登记死亡率1.41%和合并样本死亡率1.68%。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的死亡人数作为分母,计算3样本合并后的漏失率为5.29%;死因监测系统漏报率为20.37%,高于样本合并后的死亡人数作为分母的死因网报漏报率(15.92%)。结论任何一个样本,死亡记录都不完整,即使3个样本合并后仍然存在漏失的情况,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用来校正由于死因监测系统漏报造成的误差,更准确地评价实际死亡水平。
刘伦皓李娜王丽艳罗映娟胡莹裴晓迪梁莉刘莉
关键词:捕获-再捕获死亡率
2004-2008年国家级暗娼综合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3
2009年
目的分析我国暗娼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流行趋势,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对2004--2008年连续开展监测的15个国家级暗娼综合监测点,在监测期内以重复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社区娱乐场所及街头的暗娼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血,每个监测点每轮调查的样本量约为400例。结果2004--2008年连续监测的15个国家级暗娼综合监测点,5年间监测对象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中位数)均为0.0%;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中位数)分别为:0.5%、1.8%、1.6%、1.8%和1.O%。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中位数)分别为:81.8%、80.5%、84.6%、87.O%和88.9%;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中位数)分别为:65.8%、59.6%、60.3%、59.8%和73.7%。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中位数)分别为:74.3%、84.1%、65.2%、66.O%和74.3%;接受过HIV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者的比例(中位数)分别为:12.4%、20.4%、25.8%、25.3%和31.7%;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服务者的比例(中位数)分别为:46.4%、76.1%、72.1%、95.O%和90.8%。结论暗娼人群商业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接受过HIV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和最近1年接受过干预服务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HIV感染率总体水平低,但高危行为状况不容乐观,需不断开展干预和综合防治工作。
王岚丁正伟丁国伟郭巍王璐秦倩倩李东民王丽艳阎瑞雪黑发欣
关键词:HIV免疫学
2008-2014年中国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的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18
2015年
目的 了解2008-2014年我国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的主要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揭示我国经异性性途径传播对未来艾滋病流行形势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2014年新发现并报告自述为经异性性传播的≥15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人口学、暴露史信息,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异性性行为表现方式.结果 2008-2014年共发现经异性性传播HIV/AIDS病例320 889例,每年新发现经异性性传播病例从2008年的23 402例增至2014年的68 671例,各年龄组HIV/AIDS病例数均逐年增加.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病例所占构成比,从2008年的8.7%上升到2014年的66.4%,其中男性构成比从2008年的55.3%升至2014年的68.2%.异性性行为表现方式的分析显示,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病例所占构成比从2008年的78.2%升至2014年的88.2%,其中15~49岁年龄组中非婚异性性传播所占比例(85.2%)略高于≥50岁年龄组(84.2%).男性HIV/AIDS感染方式为非婚异性性接触的病例所占比例为93.8%,女性中为69.0%,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000.000,P<0.001).结论 HIV经异性性传播作为我国HIV/AIDS流行的最主要因素,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传播方式以非婚异性性传播为主,且在地域分布、性别、年龄组间存在差异,提示须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策略,以控制艾滋病经异性性途径传播.
王丽艳丁正伟秦倩倩蔡畅郭巍崔岩
关键词:异性性传播艾滋病病毒
2008-2015年中国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流动隋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分析2008-2015年中国经男男性行为感染HIV者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截至2015年12月31日“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自述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系统中研究对象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户籍和现住址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08-2015年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流动情况。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流动情况的差异;采用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拟合模型分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2008--2015年共收集感染途径为男男性行为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15862例,其中流动病例54714例(46.1%)。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流动病例所占比例从2008年的42.0%(1335/3182)上升到2015年的47.9%(15623/32610)(X2=130.93,P〈0.001)。户籍为东部地区的流动病例为13580例,其中89.8%(12201例)在东部地区内流动,户籍为中部地区的流动病例为26088例,其中52.0%(13570例)流动到东部地区,户籍为西部地区的流动病例为14106例,其中30.5%(4298例)流动到东部地区。52627例(96.2%)流动病例的现住址位于城市地区,其中40.8%(21452例)户籍为农村地区者流动至城市地区,58.4%(30722例)在城市地区之间流动。病例诊断后每年仍有部分病例现住址发生变化,2008年报告流动病例1335例,在2009年其中16.9%(225例)的流动病例现住址发生变化,2015年仅有5.7%(76例)发生变化。分别与〈25岁、初中及以下、已婚者相比,25—49岁、高中以上、未婚者流动可能性均较高,其OR(95%CI)值分别为1.30(1.26~1.34)、1.68(1.64~1.73)、1.95(1.87~2.02);与HIV感染者相比,艾滋病患者流动可能性较低,DR(95%咖值为0.71(0.69~0.74);与户籍地区为农�
秦倩倩郭巍王丽艳丁正伟蔡畅崔岩孙江平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
乘数法、捕获再捕获法和改良Delphi法估计吸毒人群的吸毒率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乘数法、捕获再捕获法及改良Delphi法在吸毒率估计中的应用。方法在四川省乐山市中区同时应用乘数法、捕获再捕获法及改良Delphi法对其市中区现有吸毒人群的吸毒率进行了估计。结果得到现有吸毒人群吸毒估计率:乘数法为0.29%∽0.38%;捕获再捕获法为0.30%(95%CI:0.22%~0.38%,分层估计)~0.32%(95%CI:0.22%~0.39%,不分层估计);改良Delphi法为0.45%(0.36%,0.46%)。总体估计结果约为公安登记在册估计率(0.20%)的1.5~2.5倍。结论改良Delphi法估计率最高,乘数法估计率较高于捕获再捕获法吸毒率95%可信区间的下限估计。3种估计方法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应用需要,产生相对有效的吸毒估计率,但估计方法仍需进一步改进。
李平秦光明邓红霞陈均王勇胜王丽艳张大鹏刘刚宁传艺梁浩吕繁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乘数法
中国报告15岁以下儿童艾滋病病例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 了解我国报告<15岁儿童艾滋病病例的主要流行特征及变化,为制定儿童感染艾滋病控制措施提供有效信息。方法 收集截至2015年底发现并报告的<15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的人口学和暴露史信息,分析其1985-2015年流行特征及趋势。结果 截至2015年底,共发现儿童HIV/AIDS病例9 906例,小年龄组病例发展呈现3个阶段:1985-1993年外源性引入阶段,1985年首次发现3例输入外源性血制品的小年龄组病例;1994年首次发现2例本地小年龄组报告病例,为经静脉吸毒感染,1994-2009年为本地疫情发现及增长期,2009年为901例;2010年之后为平稳下降期,报告病例数分别为842、892、842、867、840和809例。小年龄组报告病例以母婴传播为主,占82.98%。2010年以来同性和异性传播病例的数量及构成均有所增加,从2010年的2例(0.24%)和9例(1.07%)增至2015年的26例(3.21%)和19例(2.35%)。结论 我国15岁以下儿童疫情伴随全国整体疫情进入广泛流行期后也出现增长,但随着母婴阻断工作的推进,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性传播途径感染的增长为今后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提出了挑战。
王丽艳秦倩倩丁正伟蔡畅崔岩
关键词:艾滋病儿童
用于难以接近人群的一种新的抽样方法:同伴推动抽样法(RDS)被引量:70
2005年
本文介绍新近推出的一种针对难以接近人群的抽样方法-同伴推动抽样法(RDS),对方法的理论要点、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用该法收集资料的分析以及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赵金扣马小燕王丽艳吕繁
关键词:抽样研究
澜沧县15~49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知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澜沧县15~49岁的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知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确定开展艾滋痫健康教育的重点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4~8月,对澜沧县2008年底以前报告在访的15~49岁H1V感染者291例进行调查.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者艾滋病知晓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291例,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9.69%.对“看似健康的人是否携带艾滋病病毒”、“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较低(80.41%、81.79%)。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汉族为94.90%,少数民族为87.05%(P〈0.05);文盲、小学者为77.14%,初中及以上为97.25%(P〈0.01);农民为86.98%,其他人群为97.37%(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户籍、不同传播途径感染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结论]澜沧县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文化程度和被感染的途径是影响知晓率的因素。
高丽李晓春王丽艳张小波罗跃光王春泉邱光平王璐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知识影响因素
395例HIV/AIDS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原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对广西A区、河南B县和云南C市3个调查点内符合条件的395例HIV/AIDS病例进行问卷调查,将未治疗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调查对象选择的未治疗的原因主要有8种,可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其中主观原因占大多数(62.5%),且均排在前6位;第1位未治疗原因是"自觉健康状况良好"(48.1%),该原因在3个调查点中均排在第1位,选择该原因的调查对象大多数(61.1%)没有出现AIDS临床症状,而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结果也相对较高,在200~350个/μL之间,经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位未治疗原因是"经济困难,无法支付路费和检测费"(19.7%),该原因主要出现在广西和云南调查点,河南调查点没有病例选择该原因。结论主观原因成为影响病人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人,医务工作者需继续加强对病人抗病毒治疗知识的宣传,帮助病人利用科学指标做出正确的判定,而不是仅仅依靠病人的主观判定。
李培龙秦倩倩王丽艳丁正伟黑发欣葛琳朱秋映罗红兵孙定勇王璐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了解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WHOQOL-BREF中文版测量其生存质量。结果:女性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生存质量4个领域得分分别为:13.91±1.90(生理领域),12.33±1.97(心理领域),13.00±1.97(社会关系领域),12.00±1.87(环境领域)。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CD4细胞数、与配偶/固定性伴HIV检测前后性生活次数等因素与生存质量有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家庭收入、有非商业非固定性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间越长及由疾控人员告知HIV阳性结果并无其他人在场与艾滋病感染者生存质量呈正相关;年龄和家庭收入分别与社会关系及心理领域呈负相关。结论:艾滋病问题严重的威胁了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生存质量,应提高其抵御艾滋病的能力。
刘玉芬李晓春高丽王丽艳邱光平王春泉罗跃光张小波王璐
关键词:女性患者影响因素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