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显微解剖
  • 3篇胚胎
  • 3篇胚胎发育
  • 3篇海绵窦
  • 2篇翼腭窝
  • 2篇入路
  • 1篇圆孔
  • 1篇诊治
  • 1篇诊治进展
  • 1篇神经分支
  • 1篇神经管
  • 1篇视神经
  • 1篇视神经管
  • 1篇手术
  • 1篇手术入路
  • 1篇术后
  • 1篇切除
  • 1篇切除术
  • 1篇切除术后
  • 1篇蛛网膜

机构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丁美修
  • 10篇王永谦
  • 4篇王秉玉
  • 4篇郭智霖
  • 2篇陈锦乐
  • 1篇吴逸群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年份

  • 1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鞍侧腔的胚胎发育及其临床意义
2005年
目的:研究鞍侧腔形态结构及其内容物的胚胎发育。方法:对45例不同胚(胎)龄时期的鞍旁结构行组织学连续切片,观察鞍侧腔壁结构及其内容物的形态学变化过程。结果:鞍侧腔的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1)胚龄6~10周时,形成此区的最初边界;(2)胎龄11~16周时,显示鞍侧腔的构建过程,其腔壁约在胚胎14~16周形成。此期鞍侧腔外侧壁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Ⅲ、Ⅳ、Ⅵ和Ⅴ1神经复合体组成;而其内侧壁主要由垂体囊和基质纤维构成;(3)胎龄17周至出生后鞍侧腔诸壁及其内容物充分发育。结论:(1)鞍侧腔位于蝶鞍外侧区骨膜-硬膜间隙内,由脑神经、颈内动脉、丛状静脉管(海绵窦)及胶原纤维组成。(2)这些静脉管仅有内皮、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
王永谦丁美修郭智霖谭多盛
关键词:海绵窦胚胎发育组织学
垂体囊的胚胎发育和显微解剖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垂体囊的形态发育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垂体囊和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垂体囊是由Rathke,s囊周围基质发育形成的致密结缔组织囊,17周后逐渐与鞍隔和蝶骨膜融合而形成成人垂体囊的最终形态。成人约20%的标本垂体囊与颈内动脉窦内段紧密相贴,二者之间没有静脉间隙。结论:垂体囊侧凸是垂体腺胚胎发育的结果,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类似,需引起临床重视。
王永谦丁美修谭多盛王秉玉
关键词:胚胎发育显微解剖
鞍侧腔颅神经鞘的发育及其显微解剖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鞍侧腔外侧壁和穿行颅神经鞘结构,为此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胚胎14周后鞍侧腔外侧壁发育形成二层结构,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第Ⅲ、Ⅳ、Ⅵ和Ⅴ1颅神经复合体组成;脑膜鞘伴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进入鞍侧腔直至前床突区,但其远侧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Meckel腔止于三叉神经节后份,三叉神经分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脑膜鞘内的蛛网膜颗粒可能是鞍区脑膜瘤的来源之一。结论了解鞍侧腔外侧壁膜结构及其与颅神经鞘的关系,以利于术中保护颅神经功能。
王永谦谭多盛王秉玉丁美修
关键词:发育MECKEL腔鞍区脑膜瘤蛛网膜颗粒滑车神经神经分支
脑脊液鼻漏的诊治进展被引量:8
2004年
王永谦丁美修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
海绵窦-眶尖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提供海绵窦-眶尖区手术的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20例(40侧)成人干性头颅标本眶尖区骨性结构。在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暴露眶尖区及海绵窦,观察并测量其内容及毗邻关系。结果①30侧(75%)标本可见中床突,8侧(20%)标本前、中床突尖端在海绵窦上壁前部形成颈动脉床突孔。②总腱环附着于视神经管上、内和下壁,以及眶上裂外缘中点骨突,包绕视神经孔颅口和穿行眶上裂的结构,并将眶上裂分隔为三部分。③眼上静脉于上直肌和外直肌起点间经总腱环外面穿眶上裂外侧区注入海绵窦前下间隙,且与总腱环粘连紧密。磨除前床突,横行切开上、下硬膜环,则可显露床突间隙、海绵窦前下间隙、颈动脉穴和颈内动脉床突段。结论海绵窦-眶尖区内容物相对集中、关系复杂,熟知此区骨硬膜结构及血管神经关系有利于安全有效的处理此区的病变。
王永谦陈锦乐丁美修
关键词:海绵窦眶尖显微解剖
鞍侧腔的胚胎发育及其临床意义
2003年
鞍侧腔是位于蝶鞍外侧区骨膜-硬膜间隙内成对的结构,由海绵窦、颅神经、交感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内的胶原纤维网所组成,其结构大部分在胎儿出生前形成。海绵窦是仅由一层内皮构成的静脉管样空腔结构。颅神经由胶原纤维束包裹、走行于鞍侧腔基质中;胎儿期颈内动脉在鞍侧腔中直行向前,并不形成明显的“S”形弯曲。鞍侧腔结构复杂,从胚胎发育角度研究鞍侧腔的组织学特点及其内诸结构解剖关系,是介入此区疾病外科入路的基础。
王永谦丁美修
关键词:胚胎发育显微解剖海绵窦颅神经交感神经
颌内动脉翼腭段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颌内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研究,为颌面外科和颅底外科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以外侧颞下入路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双侧翼腭窝显微解剖,观察颌内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颌内动脉翼腭段依其走行,可分为4型:Y型(20.8%)、T型(25.0%)、中间型(37.5%)和M型(16.7%),其分支走行变异常见;翼上颌裂下界距上牙槽后孔、眶下裂切迹和腭降动脉分别为15.5、32.0mm和24.7mm。眶下裂孔位置恒定,其至圆孔和视神经管颅口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是13.34mm和23.13mm。结论:经外侧翼腭窝手术时,可借助翼上颌裂确认颌内动脉第3段及其分支的相对位置,通过眶下裂孔辨认圆孔和视神经管,以获得相对安全的手术界面。
王永谦陈锦乐郭智霖丁美修
关键词:颌内动脉翼腭窝显微解剖圆孔视神经管
经颅中窝入路内耳道的定位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经颅中窝入路确认内耳道的定位方法。方法:12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辨认颧弓根后点、棘孔后唇、锤骨头和内耳道间的位置关系。结果:锤骨头的位置相对恒定,其与颧弓根后点和棘孔后唇距离分别为(19.44±1.48)mm和(17.74±1.32)mm。以颧弓根后点和棘孔为原点,分别在颅中窝做内径18mm弧线,两弧交叉处外侧钻5mm骨孔,即可辨认锤骨头。颧弓根后点至锤骨头连线,向内延长则落在内耳门内外侧界之间,在此磨除岩嵴即可打开内耳道内侧份,内耳门距锤骨头约(19.71±1.97)mm。结论:经颅中窝手术时,锤骨头可作为确认内耳道的安全可靠的解剖标志。
王永谦丁美修
关键词:颅中窝内耳道手术入路
额颞-颞下窝入路翼腭窝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为经外侧入路处理翼腭窝及中颅底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15例干性头颅标本的翼腭窝骨性标志,并对12具成人湿颅标本行额颞-颞下窝入路显微解剖,观察翼腭窝内的血管、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结果上颌动脉翼肌段位于神经成分前方,其末端外径平均为(2.46 ±0.58)mm,眶下裂孔至圆孔和翼管外口间平均距离分别为(13.34 ±3.03)mm、(17.33 ±4.05)mm;翼管长(14.65 ±1.76)mm,走行与垂体窝外侧颈动脉沟平行,翼管中点距颈动脉沟(12.72 ±1.38)mm。结论行经外侧翼腭窝入路时,以眶下裂孔作为辨认翼腭窝深部结构的解剖标志,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王永谦丁美修王秉玉郭智霖
关键词:翼腭窝显微解剖颞下窝入路
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治疗和预防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4例颅颌面联合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10例(71.4%)脑脊液漏患者经保守治疗和腰池引流,于3~32d内治愈,4例(28.6%)行手术修补,其中3例1次修补成功,1例2次修补成功。全组共5例(35.7%)并发颅内感染,1例(7.1%)死亡。结论:持续腰池引流对大部分术后脑脊液漏患者是安全有效的,经保守治疗无效或间断性反复发作的患者,建议应用多层重建技术修补漏口,以免引起颅内感染。术中严密修补硬脑膜和重建颅底缺损,消灭死腔是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关键。
王永谦丁美修郭智霖王秉玉吴逸群
关键词:脑脊液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