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丽华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血管紧张素转...
  • 2篇转换酶
  • 2篇紧张素
  • 2篇房颤
  • 1篇动脉
  • 1篇多态
  • 1篇多态现象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力衰竭病人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室
  • 1篇心室功能
  • 1篇血分
  • 1篇血管紧张素原
  • 1篇血管紧张素转...

机构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二...

作者

  • 4篇翟丽华
  • 3篇杨纯玉
  • 2篇徐笑洋
  • 2篇梁旭
  • 1篇吴瑛
  • 1篇李凤翘
  • 1篇李光展
  • 1篇董少红
  • 1篇黄璐璐
  • 1篇梁旭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4
  • 1篇200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长期抗高血压治疗对肱动脉重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氨氯地平和 /或培哚普利对肱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 (氨氯地平组 ,n=33)和B组 (培哚普利组 ,n =35) ,治疗半月后血压仍≥ 1 4 0 / 90mmHg者进入C组 (氨氯地平 +培哚普利组 ,n =31 ) ;另设同期体检的老年人为D组 (对照组 ,n =33)。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各组的肱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内径 (r)、IMT/r比值、内皮依赖舒张功能 (FMD)和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CSC)。对A、B、C 3组分别在治疗后 1年、2年、3年时复查血压和肱动脉的上述超声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高血压各组IMT增厚 (A、B组P <0 0 5 ,C组P <0 0 1 )、FMD和CSC减退 (均P <0 0 1 )。治疗后A、B、C 3组的血压、IMT、IMT/r和FMD与基线比较均显著改善。组间比较 ,C组FMD及CSC改善较A、B组显著 (1 6 85± 3 62vs 1 2 87± 1 54 ,1 6 85± 3 62vs 1 2 69± 1 40 ,P <0 0 1 ;1 8 66± 4 67vs 1 5 1 2± 2 62 ,1 8 66± 4 67vs 1 4 83±2 1 8,P <0 0 1 )。结论 长期应用氨氯地平和 /或培哚普利能够改善肱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
翟丽华李光展吴瑛梁旭杨纯玉
关键词: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高血压动脉
ACE及AGT基因多态性与非家族性房颤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多态性与非家族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出非家族性心房颤动患者20例,无心房颤动同期住院患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ACE、AGT基因多态性。结果非家族性房颤组ACE-DD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家族性房颤组AGT-TT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ACE基因多态性与非家族性心房颤动无相关性;AGT-TT基因型与非家族性房颤有相关性。
杨纯玉梁旭黄璐璐徐笑洋翟丽华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芯片
心力衰竭病人的左心室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心动图及 2 4h心电监护研究了 53例由缺血性心脏病 ( 33例 )或扩张性心肌病 ( 2 0例 )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并根据其心功能损害的程度分为两组 ,对比两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和频率及抗心衰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心室的射血分数 (LVEF)相关 ,当LVEF <30 %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VEF >30 %的病人 ,左心室射血分数低的病人其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及舒张末容积均明显高于LVEF >30 %的病人。结论 :心力衰竭病人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害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发生频率 ,左心功能受损严重者 ,其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 ,是引起心衰病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董少红翟丽华
关键词: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
老年人孤立性、继发性房颤与KCNQ1多态性探讨
2009年
目的:研究KCNQ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孤立性、继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出老年人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15例,继发性房颤35例,无心房颤动同期住院患者65例为病房对照组,年轻健康体检对照组100例,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病例组与对照组KCNQ1基因多态性。结果:在深圳汉族人未发现KCNQ1 G等位基因,各研究组GS GG基因型频率为0。结论:本研究未发现KCNQ1 G等位基因,KCNQ1基因多态性与老年人孤立性、继发性心房颤动无相关性。
梁旭杨纯玉徐笑洋李凤翘翟丽华
关键词:老年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