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辉海

作品数:53 被引量:166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南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5篇水稻
  • 20篇不育
  • 18篇温敏核不育
  • 18篇核不育
  • 16篇不育水稻
  • 15篇温敏核不育水...
  • 15篇核不育水稻
  • 14篇穗颈
  • 14篇长穗颈
  • 9篇杂交
  • 8篇育性
  • 8篇植物
  • 8篇热激
  • 6篇蛋白质
  • 6篇温度
  • 6篇花粉
  • 6篇不育系
  • 5篇籽粒
  • 5篇花粉育性
  • 4篇杂种

机构

  • 33篇湖南文理学院
  • 18篇湖南师范大学
  • 11篇常德师范学院
  • 4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怀化学院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怀化职业技术...

作者

  • 53篇肖辉海
  • 14篇郝小花
  • 12篇王文龙
  • 12篇陈良碧
  • 10篇王云
  • 6篇胡一鸿
  • 6篇杨友伟
  • 4篇姜孝成
  • 4篇崔京珍
  • 4篇梁满中
  • 4篇贺安娜
  • 4篇赵东海
  • 4篇贺江
  • 3篇曾文虎
  • 3篇程新奇
  • 2篇徐孟亮
  • 2篇李丽
  • 2篇张建平
  • 2篇王伯华
  • 2篇王智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热带亚热带植...
  • 3篇常德师范学院...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吉首大学学报...
  • 2篇湖南文理学院...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种子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生物学教学

年份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7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温对早籼稻花后剑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为探讨高温对不同类型早籼稻开花后剑叶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利用人工气候室在籽粒灌浆成熟期进行高温(日均温31.5℃)和适温(日均温23.5℃)处理,对2个早籼稻品种(湘早籼24和株两优611)灌浆成熟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及剑叶中GS和GOGAT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2个品种在高温下花后剑叶中GS和GOGAT活性先升后降,均在开花后10 d出现峰值;适温下花后剑叶中GS和GOGAT活性呈缓慢下降趋势;花后饲用稻湘早籼24号各时期剑叶中GS和GOGAT活性均比食用稻株两优611的高。高温条件下湘早籼24号花后22 d,1 g干重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比适温条件下的增加4.75 mg,株两优611增加1.88 mg。说明籽粒成熟期高温有助于提高早籼稻剑叶中GS和GOGAT活性及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更有利于高蛋白饲用稻剑叶GS和GOGAT活性及籽粒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郝小花肖辉海王文龙王云李丽
关键词:可溶性蛋白质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
构建科学的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从实验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创新教学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三大体系的构建,探索了在植物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王云齐恒罗梅兰李丽肖辉海万海清彭友林
关键词:植物学实践教学实训教学体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间伸长与内源激素的关系被引量:6
2008年
以水稻品种‘长选3S’为研究对象,以‘培矮64S’为对照,检测幼穗不同发育时期水稻穗颈节间中GA1、IAA、Z、ZR和ABA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从二核期至始花后第3天,‘长选3S’穗颈节间中的GA1和IAA含量先升后降,三核期出现峰值,‘长选3S’穗颈节间中的GA1和IAA含量分别比‘培矮64S’高6.5~10.6倍和9.5~26.9倍。在二核期和三核期,‘长选3S’穗颈节间中GA1/ABA和IAA/ABA比值比‘培矮64S’高,其(Z+ZR)/ABA比值稍高,而Z+ZR和ABA含量均比其低。这些结果表明水稻长穗颈基因还可能是通过调节激素之间平衡而控制水稻的茎伸长生长的。
肖辉海
关键词:水稻温敏核不育水稻长穗颈节间伸长内源植物激素
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穗颈节间长度及细胞学观察被引量:2
2007年
以水稻培矮64S作对照,对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 L.)长选3S幼穗各发育时期穗颈节间长度及细胞数量和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选3S在幼穗分化的二核期至始花期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最快,其节间伸长的长度是培矮64S的2.1倍;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二核期及始花当天至始花后第3天两个时段,穗颈节间伸长速度慢。穗颈节间的细胞个数和平均长度两者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但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始花期,长选3S穗颈节间薄壁细胞增加3759个,细胞平均长度为72.9μm,培矮64S增加3134个,细胞平均长度为38μm,长选3S穗颈节间的伸长主要是由幼穗分化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始花期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后者的作用更显著。
肖辉海
关键词:温敏核不育水稻
温度对温敏核不育水稻eui突变体最上节间伸长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以培矮64S为对照,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温度处理方法研究了温度对温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va)eui突变体(双低培eS)最上节间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培eS穗颈伸出度与抽穗前12-17天(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减数分裂期)的日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在温度敏感期分别进行人工温度处理,在18-26°C条件下穗颈伸出度为正值且不包颈;在28°C条件下出现包颈现象。在可育温度(20°C)和不育温度(24°C)条件下,双低培eS最上节间中GA1、IAA和ZR含量极显著地高于培矮64S,而ABA含量则显著低于培矮64S,最上节间中最内层薄壁细胞数目分别比培矮64S多1177和823个,细胞平均长度分别比培矮64S长23.2和16.7μm。温敏核不育水稻eui突变体最上节间伸长是由于节间最内层薄壁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长度增加双重作用所致,其中以细胞伸长为主,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最上节间最内层薄壁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平均长度变短。eui基因还可能通过调节激素间的平衡来控制温敏核不育水稻eui突变体最上节间的伸长生长。
肖辉海郝小花王文龙
关键词:长穗颈内源植物激素薄壁细胞温度温敏核不育水稻
植物热激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03年
热激蛋白是一类在有机体受到逆境 (如高温等 )刺激后大量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生物体内新生肽的运输、折叠、组装、定位 ,以及变性蛋白的复性和降解 ,综述了植物热激蛋白的诱导合成、种类、生物学功能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
吴厚雄肖辉海李必湖
关键词:植物热激蛋白折叠生物学功能
热激对温敏不育水稻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2000年
温敏不育水稻培矮 6 4S在三叶期经 38℃ (恒温 )热激处理后幼苗增长率、叶片长度、叶鞘长度和茎叶干重都极显著低于该品种经 2 2℃ (恒温 )处理后的上述各项指标 ,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而常规水稻师大 435经 38℃ (恒温 )热激处理后及供试的两个材料经 2 2℃ (恒温 )处理后的幼苗都表现出正常生长发育。但两个温度 (38℃和 2 2℃ )处理后对常规水稻师大 435和温敏不育水稻培矮 6 4S的根的生长发育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影响。
肖辉海
关键词:热激幼苗生长发育水稻
温敏不育水稻热激条件下生理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高温敏核不育水稻培矮 6 4 s在高温热激 (38℃ )条件下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药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明显高于可育温度 (2 2℃ )下的游离氨基酸总量 ;而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则明显低于可育温度下的 ,这种热激反应必然影响花粉母细胞的正常分裂 ,以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 ,最终导致花粉败育 .
肖辉海陈良碧
关键词:热激游离氨基酸生理变化
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几种同工酶的热激反应被引量:6
1999年
在芽期、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分别对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培矮645、常规水稻湘晚籼2号进行38℃、25℃、22℃处理,分析其穿期、苗期和减数分裂期同工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培矮64S在热激条件下同工酶比常规水稻湘晚籼2号的变化大。热激条件下三种同工酶的变化,以细胞色素氧化酶最大,醋酶次之,过氧化物酶最小。
肖辉海陈良碧
关键词:水稻热激反应同工酶育性
籼粳杂交稻杂种一代植株的生化特性被引量:1
2003年
以广亲和品种轮回422,02428与籼、粳稻配组及籼粳交、粳籼交、粳粳交配组,其中配组包括轮回422×浙湖139,轮回422×金陵玉籼,轮回422×1126,宁恢3号×轮回422,02428×金陵玉籼,02428×测49,40316×测49,40316×1126,M-201×86A4,城特232×1126,余红一号×86-3587-2以及M-201×日本优,测定亲本和籼粳杂交稻杂种一代F1的生化指标,以探讨各组合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与育性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广亲和品种与籼、粳稻配组及粳粳交F1的POD活性在开花盛期可达到分蘖盛期的水平,孕穗期后,这些组合F1的游离氨基酸均呈下降趋势;从分蘖盛期开始,各组合F1的脯氨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籼粳交、粳籼交组合F1的脯氨酸含量下降得更多;测49的生化特性与籼粳稻杂交F1相似.
胡一鸿刘书槐姜孝成肖辉海
关键词:籼粳杂交水稻杂种一代生化特征育性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