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怡
- 作品数:15 被引量:16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 “技术赋权”还是“技术父权”——对智能制造背景下劳动者技能提升机会的性别差异考察被引量:11
- 2019年
- 本文基于对广东省制造业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资料,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劳动者技能提升机会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企业自动化升级提高了工人获得的与机器操作有关的在职培训等技能提升机会,给劳动者带来了"技术赋权"的机遇。但是,问卷数据显示,这次技术革新给男性工人带来的培训次数显著高于女性,导致男性和女性在技能提升机会方面的差距扩大。从访谈资料来看,在自动化升级趋势下,管理人员和工人通过区隔男性能力与女性能力并对其赋予不同的价值,重塑了工作场所的劳动秩序和两性分工,进而影响了技能培训机会的性别差异。因此,当前的智能制造趋势和企业自动化改造没有弥合技能提升机会的性别差距,制造业企业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父权"。
- 邓韵雪许怡
- 关键词:制造业在职培训
- 技术升级劳动降级?——基于三家“机器换人”工厂的社会学考察被引量:77
- 2020年
- 近年来,以技术革新驱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其社会影响引发关注。本文对三家实施了"机器换人"的工厂进行社会学考察,并从劳动关系与劳动过程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智能制造"这个技术升级过程对工人的影响。作者认为,"机器换人"的迅速推进正在让车间里的一线工人经历愈发不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过程的"执行替代"以及强化的技术控制等"劳动降级"。从其形成机制来看,国家政策、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在助推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缺乏工人参与、以机器为中心的技术升级方式。
- 许怡叶欣
- 社会服务走向赋权还是去权?——赋权视角下对两类劳工服务组织的比较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领域。本文借助赋权理论视角,对两类劳工服务——草根劳工组织与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进行了对比性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两类组织的起源、理念、活动形式等方面比较发现:草根劳工组织更倾向于使用赋权手法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和意识,并且鼓励集体性的社会行动,从而推动该群体状况的改善;而社工类组织则更多扮演着功能主义式的修补者角色。对劳动权益问题的回避与对工人家庭生活服务的侧重,体现了社工组织对现有结构的维护作用。围绕赋权视角与追求社会公正的社工价值观,本文尝试探讨这两类组织扮演不同角色背后的动力机制,并且对目前社工组织的劳工服务实践提出反思与批判。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当社会工作不再被视为一种专业的商品或者国家的延伸机器时,社会工作才可能回归人本主义的关怀,回归激进主义的社会行动,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前进。
- 许怡
-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
- 母职初体验:基于自我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城市女性哺乳实践研究被引量:27
- 2017年
- 母乳喂养被视为关乎人口健康与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因此,现有的论述与研究大多以婴幼儿的健康为出发点,探讨支持母乳喂养的各种措施和策略。然而,母乳喂养不仅仅与婴幼儿的健康相关,哺乳作为一种行为实践更关乎母职和女性体验。本文从女性的身体经验和哺乳实践出发,探寻母乳喂养作为一项母职是如何将其生物性与社会性的面向交互作用,从而影响和建构女性的母职实践策略。本文作者认为,现代科学话语和母职神圣的传统观念共同塑造了城市女性的哺乳实践,并将女性的身体异化成"以哺乳为中心"的身体;而包括哺乳在内的母职实践则受到市场和商业的形塑,其分工形态亦与家庭的性别观念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要解构和消解女性社会性母职的困境,不仅仅要求女性个体及家庭在育儿问题上的意识觉醒和平等参与,还必须打破抚养孩子是家庭职责和女性个人经验的迷思,倡导国家投入更多的公共资源介入托儿与儿童照顾领域,让低价的公共照顾服务成为中下层家庭可以选择的育儿方案。
- 许怡刘亚
- 关键词:母乳喂养女性主义
- 跨境行动主义:劳工权益倡议运动的传导与策略重塑被引量:2
- 2015年
- 本文通过考察发生在中国香港和内地的三个劳工权益倡议运动案例,探讨了该类跨境行动主义的传播和演变过程,两地行动者的参与及关系变化,以及改善中国劳工状况的另类出路。作者发现,劳工权益倡议运动具有传导性,它们由国外、香港传播到内地,同时经历了由香港行动者主导到由本土行动者主导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基于香港行动者与本土行动者之间的运动传递及跨境支持过程,并且经由策略重塑,使外来的行动主义得以在新环境中萌芽和发展,同时激发了行动者与工人群体的能动性。跨境行动主义在两地的演变一方面打破了早期劳工权益倡议行动为西方学者所诟病的"父爱主义"及"双重区隔";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本土公民社会力量的壮大,强化了社会行动者与工人之间的团结及相互支援,进一步开拓了跨境与跨阶级结盟的空间。
- 许怡
- 关键词:劳工权益
- 机器人时代的制造业岗位技能水平变化研究——基于“复杂性—自主性”框架下的案例分析
- 2023年
- 近年来关于技术进步对劳动者影响的讨论,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诸如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给制造业工人带来的是“去技能化”还是“技能提升”?基于四家已实施“机器换人”的工厂的案例研究,考察“机器换人”前后的劳动过程变化,从劳动的“复杂性—自主性”两个维度分析车间一线生产工人的技能改变。研究发现,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岗位技能水平的影响是双向的:一线生产工人面临的主要趋势是去技能化,其技能的复杂性和自主性遭受了“双重削弱”,相关技术工程人员则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技能提升的机遇。这种技能变化的结果受到了机器人控制技术和深化的泰勒制的影响,二者结合形成了一种资本主导的“技术选择”。
- 许怡邓韵雪
-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泰勒制
- 可持续农业持续了什么?——我国“替代性食物网络”的实践图景与困境被引量:4
- 2020年
- 本文梳理了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社会运动思潮在全球范围内散播的过程,并试图评估当前活跃在我国的“替代性食物网络”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理念的实现。笔者聚焦于订购式农场、消费者团购群体和有机农夫市集这三种网络,考察了它们在环境保护、重建互信,以及扶持小农这三方面的表现。基于五年多的田野调查发现,虽然我国的“替代性食物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可持续农业的理念,网络的发展趋势更多呈现出亚文化的特点:参与者的首要目标在于维系有别于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认同,而非着手应对宏观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网络外部的商业环境,以及内部的组织结构,分析了其呈现出亚文化特点的原因。
- 周沐君许怡
-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环保亚文化
- 流动中妇女的母职实践与主体重塑被引量:13
- 2021年
-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比例的提高,流动妇女在新家庭结构下面临着工人、妻子、母亲以及女性等多重身份和角色的挑战。在多重社会结构之下,流动妇女的母职形态的呈现有别于农村女性或城市女性,表现为工厂制度下的时间贫困、传统性别意识形态下的双重劳动、城乡二元制下的教育排斥等。但结构与主体实际上一直处在一个不断作用和反作用的过程当中,新生代的流动妇女开始通过社区互助育儿、成为负责的"远程母亲"、对家庭婚姻中的夫妻角色分工进行反思和调整等一系列主动的选择,在多重结构中寻找新的身份定位和重塑母职的空间。
- 许怡辛荣
- 关键词:流动家庭流动妇女
- “机器霸权”的建构与解构:基于南方某自动化工厂的案例分析
- 2023年
- 在中国制造业经历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当中,先进制造业所使用的自动化技术如工业机器人、数控设备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甚至凌驾于工人之上的霸权地位。这种霸权地位,不仅体现为机器在生产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即人的劳作以机器的运转为中心,还体现在机器对人的观念和认知的垄断——让资本、舆论甚至工人自身都普遍认为机器比他们更优越。本文结合了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双重分析视角,意在探讨机器作为一种人造器物是如何获得这种霸权地位的,以及这种霸权是否可能在具体的生产场景中被解构。基于笔者在南方某自动化工厂的田野调查和对数十家自动化工厂的一手调研资料,本文尝试破除自动化机器在效率、质量、稳定性及安全性方面必然优于工人这一迷思。破除机器迷思,将有利于人们重新反思和解构机器霸权,有利于工人提升其议价能力,并且重新回到指向“以人为中心”、真正意义的“人机协作”,以及可实现技术与社会双重升级的技术选择的讨论中。
- 许怡
- 就业稳定性视角下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被引量:4
- 2017年
- 本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的数据,采用Fairlie分解方法确定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稳定性差距的成因,在校正了就业选择所产生的偏误之后,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析了不同就业稳定性下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结果表明:市场分割、人力资本差异和行业差异对就业稳定性差距给出了显著性解释,其中人力资本差异解释了近50%的就业稳定性差距;人力资本差异也是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市场分割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很小;市场分割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稳定就业中,在非稳定就业中不存在。本文的结论表明,对城镇劳动市场就业分割的关注应转向更为隐性的分割问题。
- 周闯贺晓梦许怡
-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工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