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生育期相关性状QTL被引量:7
- 2014年
- 利用玉米自交系80007和80044为亲本,衍生包含35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F9群体,采用SSR标记构建包括219个标记的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 133.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9.7 cM。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玉米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以及散粉至吐丝间隔期的4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60个QTL,其中抽雄期检测到20个QTL,吐丝期检测到15个QTL,散粉期检测到20个QTL,散粉至吐丝间隔期检测到5个QTL。共有7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超过了10%,表现为主效QTL效应,分布在第3、4和第9染色体。有11个QTL在不同环境中能重复检测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为较稳定的QTL。分析发现,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有"成簇"分布的现象,并且贡献率较大的QTL控制着多个相关性状。结果表明,bin3.04-3.05、bin3.09、bin7.03和bin9.02-9.03是生育期相关性状QTL的密集区域,这些区域存在对生育期相关性状重要作用的位点。
- 魏海忠商伟钟世宜张彦军徐长利赵燕王红红刘保申
- 关键词: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生育期QTL定位
- 一个新的玉米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被引量:10
- 2012年
- 在玉米自交系81647中发现了一个叶色突变体,该突变体在苗期叶片表现出黄绿色,随后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短时间内植株萎蔫死亡。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命名为nec-t(necrotic-temporary)。以玉米自交系B73与nec-t突变体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2条染色体的K2和K14之间(SSR标记),其物理距离约为2.52 Mb。
- 韩帅王立静钟世宜赵燕刘保申
- 关键词:玉米叶色突变体基因定位
- 玉米sk-A7110突变体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 2016年
- 柱头是玉米的主要性器官,其正常发育与形态建成对种子的繁殖和产量具有决定作用。本实验室发现一个雌穗发育异常的自然突变体sk-A7110,该突变体雌穗的柱头完全缺失,无法授粉结实。遗传分析表明,sk-A7110突变体的柱头缺失性状属于隐性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将控制对应野生型性状的SKA7110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短臂上,位于物理距离约255kb的SAG21与IDP1453标记之间,研究工作为SKA7110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李清林徐长利董鲁朋赵燕戚秀山刘保申
- 关键词:玉米基因定位
- 玉米矮秆基因Dt的遗传效应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玉米矮生种质资源在玉米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用玉米52333矮秆突变体及其高秆近等基因系分别与Lx9801、C607、C785、S121、郑58和昌7-2等自交系组配得到相应杂交种,研究Dt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含有Dt基因的材料其植株株高和穗位高显著降低,降幅分别达67~112 cm和34~56 cm;Dt基因使玉米单株果穗在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粒重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对玉米矮秆基因Dt的鉴定分析,认为该基因对玉米产量性状具有负效应,不利于玉米增产。
- 董鲁朋赵燕徐长利李清林戚秀山刘莲刘保申
- 关键词:玉米矮秆近等基因系
- 玉米白化突变体As-81647的鉴定及基因定位被引量:3
- 2013年
- 白化突变体As-81647是在自交系81647的自交后代中发现的自然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测定表明,白化突变体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分别为正常植株的0.6%、5.8%和1.6%,推测光合色素含量的减少导致突变体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无法利用光能进行营养生长,进而造成突变体产生白化表型,三叶期左右萎蔫死亡。组织细胞染色实验证实H2O2的积累可能是造成突变体细胞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本研究构建了As-81647杂合突变体与蒙自2的杂交F2分离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白化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时命名为As-81647(Albino seeding-81647)。利用已公布的SSR分子标记和本实验室开发的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玉米第3染色体umc1052和umc164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7 cM和2.8 cM且与分子标记as47共分离。
- 钟世宜魏海忠王红红赵燕徐长利韩帅刘保申
- 关键词:基因定位
- 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加密及粗缩病抗性QTL定位
- 2014年
- [目的]加密玉米SSR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粗缩病抗性QTL进行精确定位分析。[方法]以(80007×80044)F9∶10为作图群体,在实验室前期建立的SSR遗传图谱基础上,将检测到的新的87个标记加密到遗传图谱中,最终构建包括260个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同时将RIL群体衍生的195个F9∶10家系进行田间抗病性状鉴定,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方法(ICIM)对玉米粗缩病抗性进行QTL的定位分析。[结果]图谱总长度1 170 cm,标记间平均距离4.50 cm;在济宁环境条件下定位到1个QTL,表型变异贡献率为9.57%,可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结论]该试验对玉米粗缩病抗性QTL进行了精确定位分析,为玉米SSR遗传连锁图谱研究提供了依据。
- 王红红魏海忠刘庆彩赵燕徐长利董鲁鹏刘保申
- 关键词:玉米遗传连锁图谱粗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