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边多

作品数:43 被引量:55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8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4篇气候
  • 11篇遥感
  • 11篇气候变化
  • 8篇草地
  • 7篇遥感监测
  • 5篇卫星遥感
  • 5篇牧区
  • 5篇高寒牧区
  • 5篇草地退化
  • 4篇植被
  • 4篇卫星
  • 4篇湖面变化
  • 3篇色林错
  • 3篇气象
  • 3篇环境监测
  • 3篇NDVI
  • 3篇MODIS
  • 3篇藏北高原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温度

机构

  • 32篇西藏高原大气...
  • 9篇西藏自治区气...
  • 8篇西藏自治区气...
  • 5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西藏农牧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西南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山西省气象局
  • 1篇挪威卑尔根大...

作者

  • 43篇边多
  • 9篇边巴次仁
  • 8篇拉巴
  • 8篇李林
  • 8篇陈涛
  • 6篇德吉央宗
  • 5篇杜军
  • 5篇王彩云
  • 5篇杨秀海
  • 5篇除多
  • 5篇普布次仁
  • 4篇扎西央宗
  • 3篇罗大庆
  • 3篇李春
  • 2篇万运帆
  • 2篇李玉娥
  • 2篇罗布
  • 2篇高清竹
  • 2篇郭其强
  • 2篇普穷

传媒

  • 5篇西藏科技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冰川冻土
  • 3篇高原山地气象...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山地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测绘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卫星应用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机理
边多旦增顿珠王伟扎西央宗李林杨秀海边巴次仁德吉央宗扎西顿珠程华
该项目从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采用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和研究了近年来藏西北高寒牧区草地退化现状与退化原因,得出了以县为单位的草地退化数据,绘制了草地退化分布、草地类型、卫星遥感...
关键词:
关键词:草地高寒牧区卫星遥感监测
卫星遥感在西藏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详细论述了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对西藏土地资源进行调查的方法 ,数据源的获取以及针对各类土地利用特点 ,分区确定各类遥感图像的适用范围及最适当的调查比例尺的方法 ,并根据实际应用经验建立了
边多李林除多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卫星遥感遥感图像
西藏自治区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平台建设被引量:1
2005年
随着各类项目的开展和工作的深入,对各种区域内的卫星遥感数据和基础数字化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从西藏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现有的卫星遥感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着手对建立西藏自治区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和所提供的数据作一详细概述。其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共享的基础数据平台,将在数据标准化和系统运行、保障。
边多边巴次仁李林
关键词: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卫星遥感数据数字化数据数据标准化环境遥感遥感应用
高分卫星在西藏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成立以来,紧密围绕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持续开展高分卫星遥感业务应用、科学研究和培训推广工作,形成了一批高原典型生态系统湖泊、冰川、草地的高分遥感监测应用成果,服务保障了雪崩、金沙江滑坡、冰湖溃决等多起大型地质灾害和森林火情等抢险救援工作,已初步形成了服务保障雪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牛晓俊黄艳丽边多边多扎西欧珠
关键词:遥感生态文明建设
近30年藏西北高寒牧区气候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06年
利用藏西北高寒牧区1971-2002年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皿蒸发量、大风日数、各站≥0℃和≥5℃期间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积温和降水量等32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30年藏西北高寒牧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藏西北高寒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的升温趋势;(2)阿里地区年降水量总趋势是缓慢下降;那曲地区年降水量总趋势是缓慢增加的。(3)蒸发量、大风日数呈逐年减少趋势;(4)那曲地区一带牧草青草期间的降水量缓慢增加,将非常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而阿里地区牧草青草1期间的降水量本就有限,在降水量逐年缓慢下降趋势的背景下,牧草的生长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意味着阿里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将可能造成该地区干旱的加剧。
唐洪边多胡军
关键词:高寒牧区气候变化
西藏那曲县植被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
利用NASA提供的16天合成MODIS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覆盖特征指标,研究了2001-2008年那曲县地表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了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与植被的变化关系。 结果显示:近年来...
陈涛边多王彩云
关键词:NDVI植被变化气象要素MODIS数据降水
文献传递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被引量:45
2008年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藏北高原1971-2006年6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6年藏北高原年蒸发皿蒸发量各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61.7mm/10a(通过99%显著性检验),以夏季减幅最明显。就地域分布而言,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藏北高原的中西部。蒸发量减少幅度随经度的增加减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加大。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4℃/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17℃/10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的减小(-0.37℃/10a)。藏北高原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显著减小,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降水量的增加和平均风速的明显减小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杜军边多鲍建华拉巴路红亚
关键词:气候变化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素藏北高原
县域尺度的草地退化遥感监测-以西藏安多县为例
本文以西藏安多县这一生态环境脆弱的纯牧业县为研究区,从县域尺度上,运用MODIS2000-2010年的NDV116天合成产品数据,参考国家草地退化遥感监测标准,对研究区草地退化的时空规律进行遥感监测,并进一步从自然和人为...
马丽贺洁颖卢晓宁边多
关键词:遥感植被覆盖度草地退化
青藏高原观测地表温度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差异及归因分析被引量:6
2019年
再分析资料评估对观测资料稀少的青藏高原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青藏高原相关研究的基础。本文分析了2012—2016年观测与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的时空分布差异,同时讨论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资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极值出现月份相同,相关性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高南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地表温度存在低估,年平均值比观测资料低8.86℃,其中春季绝对误差最大。年平均绝对误差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形态,且绝对误差极值中心的强度及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ERA-Interim与观测地表温度之间的偏差随气象站海拔高度的变化是非单调的,分析认为气象站与所在格点的海拔差是导致偏差出现南北差异的原因之一,而春季青藏高原南部的偏差异常可能与积雪有关。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南部受地形影响适用性相对较差。
陈涛陈涛智海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表温度ERA-INTERIM地形影响
西藏近35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47
2007年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25个站1971~2005年逐月日照时数以及对日照有影响的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5年西藏年日照时数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34.1h。除冬季变化不大外,其它各季均为减少趋势,特别是近25年,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幅加大,年日照时数减少明显。西藏20世纪70年代春、夏季日照充足,秋、冬季日照偏少;80年代季日照时数均为正距平,以秋季最为明显;90年代与80年代截然相反,季日照时数均偏少,尤其是夏季。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年份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而异常偏少年份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阿里地区年、季日照时数的显著增加与总云量的显著减少、降水量减少有关,其它大部分站点年、季日照时数显著下降与大气水汽压的增加关系密切。
杜军边多胡军廖健周明君
关键词: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水汽压云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