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平 作品数:20 被引量:31 H指数:4 供职机构: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黄浦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关节镜监视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辅助动态监视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重建、改良Fulke... 杨海波 冯育 叶鹏 郑建平关键词:复发性髌骨脱位 关节镜 矫正手术 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治疗40例胸椎结核患者,根据前路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小切口保留肋骨手术治疗,18例)和B组(传统切口手术治疗,22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和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前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A组均短(少)于B组(P<0.05)。ESR、CRP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降低(P<0.05),CRP术后3个月B组低于A组(P<0.05),ESR、CRP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 d A组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同样可获得良好疗效,并有减轻入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点。 刘昌昊 杨宗强 朱禧 施建党 张旭 牛宁奎 郑建平关键词:胸椎结核 改良手术 前入路 自体颗粒骨混合敏感抗生素开放植骨修复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骨混合敏感抗生素修复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胫骨感染性骨缺损67例,男54例,女13例;车祸伤47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5例,爆炸伤2例。年龄20 59岁,平均年龄37.4岁。骨缺损1.5... 刘启明 郭玮玮 马腾 伯宇 郑建平 胡宁敏 杨海波关键词:骨缺损 植骨 外固定架 文献传递 一种可调节移动式脊柱定位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移动式脊柱定位器。可调节移动式脊柱定位器,包括:支撑机构和定位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贴片和轨道组件;所述轨道组件包括两个轨道板和两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将两个轨道板连接成一体,所述轨道板上设有... 牛宁奎 施建党 郑建平 杨宗强 师志云脊柱结核骨破坏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22年 骨关节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2.2%~4.7%,占肺外结核的10%~15%,其中约50%~75%为脊柱结核[1、2]。骨关节结核病灶组织破坏的最大特点是骨质的吸收及破坏[3]。骨吸收和骨破坏不仅影响了脊柱的支撑和保护功能,还常常压迫或侵及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骨质破坏可致脊柱后凸畸形,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观及生活质量[2、4]。骨组织的完整性是通过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得以维持。 谢磊 郑建平 施建党关键词:骨关节结核 脊柱后凸畸形 肺外结核 脊柱结核 骨破坏 负载抗结核药物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的3D打印人工骨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 被引量:5 2021年 背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有效药物浓度不足及残留骨缺损的修复是目前脊柱结核治疗的难题,新型抗结核药物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可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目的:观察PA-824、莫西沙星和吡嗪酰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人工骨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并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为材料,制备含抗结核药物PA-824、莫西沙星和吡嗪酰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微球的3D打印人工骨,并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第1,3,7,14,21天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细胞黏附效果,以评估该人工骨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以钙结节沉积程度及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评价成骨分化效果,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特性。结果与结论:①新合成的抗结核人工骨微观结构呈现良好的空间性,利于细胞附着;②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各组细胞均增殖良好,其中实验组、阳性对照组持续14 d呈现增殖状态,空白对照组7 d后趋于平稳状态,说明此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至14 d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阳性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实验组(P<0.05),但第21天时实验组高于阳性对照组,而空白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变化不大;④茜素红染色实验显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均有钙结节形成,两组钙结节数量和大小差别不明显;两组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Runx2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⑤扫� 刘昌昊 郑建平 施建党 朱禧 周占文 张旭关键词:吡嗪酰胺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一种用于脊柱椎体间打压植骨推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脊柱椎体间打压植骨推送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的上部为扇形状,所述外壳的底部为矩形状,所述外壳为中空设置,其顶部左侧开设有进料口,所述外壳的前端底部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外壳的矩形端面底部开设有滑槽,所... 杨宗强 施建党 牛宁奎 郑建平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胫骨感染性骨缺损自体骨开放植骨的疗效,总结骨缺损治疗成功的因素。方法:入院后全面体检,明确患者有无糖尿病及贫血等,并控制血糖、纠正贫血。换药取创面渗出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了解创面软组织条件。 刘启明 朱涛 乔泽文 郭玮玮 郑建平 胡宁敏关键词:骨缺损 植骨 外固定架 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新鲜下胫腓联合损伤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中新鲜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85例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所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均为新鲜损伤。依据下胫腓前间隙是否被切开直视下复位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直视复位组42例,常规复位组43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评估下胫腓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直视复位组3例患者出现后踝骨折复位不满意致使下胫腓不能精准复位,术中通过切开下胫腓前间隙辅助复位直到满意;常规组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固定后踝骨块的钉板放置不满意,术中予以纠正。两组患者随访24~31个月,平均(26.14±1.48)个月。直视复位组开始负重时间近似于常规复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视复位组完全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常规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而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两组间ASFAS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直视复位组的AOFAS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复位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直观组复位不良率为7.14%(3/42),而常规复位组为33.33%(1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直视复位组发生踝关节炎1例,而常规复位组6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复位不良累及的平面数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R=-0.878,P<0.001)。[结论]下胫腓复位质量与功能恢复密切相关,直视下复位手术治疗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可明显提升复位质量。 郑建平 秦悦 杨海波关键词:下胫腓联合损伤 直视 前后入路 复位 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 2015年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辅助动态监视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MPFL)重建、改良 Fulkerson截骨(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及股四头肌内侧头(VMO)移位或加强治疗骨骺已闭合的习惯性髌骨脱位 26 例(26 膝),其中男 7 例,女 19 例;年龄 17~31 岁,平均 22 岁。术前术后进行 Lysholm 评分及 Tegner 活动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访 14~36 个月,平均22 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脱位。术后 Lysholm 评分为(86.7±8.1)分,较术前(56.2±11.1)分明显提高(t=2.22,P<0.05)。术后 Tegner 活动评分为(5.0±1.2)分,较术前(2.7±0.9)分明显提高(t=4.16,P<0.0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属伸膝装置的远近端联合重排手术,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冯育 郑建平 余俊 魏代好 杨海波关键词:髌骨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