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建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黄浦区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关节
  • 3篇韧带
  • 2篇植骨
  • 2篇入路
  • 2篇缺损
  • 2篇肘关节
  • 2篇自体
  • 2篇外固定
  • 2篇外固定架
  • 2篇膝关节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结核
  • 2篇肌腱
  • 2篇骨缺损
  • 2篇固定架
  • 2篇副韧带
  • 2篇侧副韧带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胸椎

机构

  • 13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郑建平
  • 7篇杨海波
  • 4篇施建党
  • 3篇朱涛
  • 3篇朱禧
  • 2篇胡宁敏
  • 2篇刘启明
  • 2篇牛宁奎
  • 2篇郭玮玮
  • 1篇伯宇
  • 1篇马腾
  • 1篇乔泽文
  • 1篇孙建斌
  • 1篇安维军
  • 1篇黑龙
  • 1篇冯育
  • 1篇杨宗强
  • 1篇余俊
  • 1篇何金龙

传媒

  • 4篇宁夏医学杂志
  • 2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转化医学...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式治疗40例胸椎结核患者,根据前路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A组(采用小切口保留肋骨手术治疗,18例)和B组(传统切口手术治疗,22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和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24个月。前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A组均短(少)于B组(P<0.05)。ESR、CRP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降低(P<0.05),CRP术后3个月B组低于A组(P<0.05),ESR、CRP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后1 d、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术后1 d A组低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小切口保留肋骨技术在胸椎结核前路手术中同样可获得良好疗效,并有减轻入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点。
刘昌昊杨宗强朱禧施建党张旭牛宁奎郑建平
关键词:胸椎结核改良手术前入路
自体颗粒骨混合敏感抗生素开放植骨修复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骨混合敏感抗生素修复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方法:胫骨感染性骨缺损67例,男54例,女13例;车祸伤47例,高处坠落伤13例,重物砸伤5例,爆炸伤2例。年龄20 59岁,平均年龄37.4岁。骨缺损1.5...
刘启明郭玮玮马腾伯宇郑建平胡宁敏杨海波
关键词:骨缺损植骨外固定架
文献传递
脊柱结核骨破坏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2年
骨关节结核占所有结核病例的2.2%~4.7%,占肺外结核的10%~15%,其中约50%~75%为脊柱结核[1、2]。骨关节结核病灶组织破坏的最大特点是骨质的吸收及破坏[3]。骨吸收和骨破坏不仅影响了脊柱的支撑和保护功能,还常常压迫或侵及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骨质破坏可致脊柱后凸畸形,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外观及生活质量[2、4]。骨组织的完整性是通过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得以维持。
谢磊郑建平施建党
关键词:骨关节结核脊柱后凸畸形肺外结核脊柱结核骨破坏
负载抗结核药物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缓释微球的3D打印人工骨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局部有效药物浓度不足及残留骨缺损的修复是目前脊柱结核治疗的难题,新型抗结核药物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成为解决该问题的新思路,可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目的:观察PA-824、莫西沙星和吡嗪酰胺/骨形态发生蛋白2/纳米羟基磷灰石抗结核人工骨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并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为材料,制备含抗结核药物PA-824、莫西沙星和吡嗪酰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微球的3D打印人工骨,并与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将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作为阳性对照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第1,3,7,14,21天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细胞黏附效果,以评估该人工骨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以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以钙结节沉积程度及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评价成骨分化效果,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特性。结果与结论:①新合成的抗结核人工骨微观结构呈现良好的空间性,利于细胞附着;②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各组细胞均增殖良好,其中实验组、阳性对照组持续14 d呈现增殖状态,空白对照组7 d后趋于平稳状态,说明此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③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至14 d达到高峰,在第7,14天时阳性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实验组(P<0.05),但第21天时实验组高于阳性对照组,而空白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变化不大;④茜素红染色实验显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均有钙结节形成,两组钙结节数量和大小差别不明显;两组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Runx2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⑤扫�
刘昌昊郑建平施建党朱禧周占文张旭
关键词:吡嗪酰胺骨形态发生蛋白2
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新鲜下胫腓联合损伤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直视下复位治疗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中新鲜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85例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所有下胫腓联合损伤均为新鲜损伤。依据下胫腓前间隙是否被切开直视下复位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直视复位组42例,常规复位组43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评估下胫腓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直视复位组3例患者出现后踝骨折复位不满意致使下胫腓不能精准复位,术中通过切开下胫腓前间隙辅助复位直到满意;常规组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固定后踝骨块的钉板放置不满意,术中予以纠正。两组患者随访24~31个月,平均(26.14±1.48)个月。直视复位组开始负重时间近似于常规复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视复位组完全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常规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而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两组间ASFAS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直视复位组的AOFAS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复位组(P<0.05)。影像评估方面:直观组复位不良率为7.14%(3/42),而常规复位组为33.33%(1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直视复位组发生踝关节炎1例,而常规复位组6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复位不良累及的平面数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R=-0.878,P<0.001)。[结论]下胫腓复位质量与功能恢复密切相关,直视下复位手术治疗Dannis-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可明显提升复位质量。
郑建平秦悦杨海波
关键词:下胫腓联合损伤直视前后入路复位
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
2015年
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关节镜辅助动态监视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MPFL)重建、改良 Fulkerson截骨(胫骨结节内移抬高术)及股四头肌内侧头(VMO)移位或加强治疗骨骺已闭合的习惯性髌骨脱位 26 例(26 膝),其中男 7 例,女 19 例;年龄 17~31 岁,平均 22 岁。术前术后进行 Lysholm 评分及 Tegner 活动评分,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随访 14~36 个月,平均22 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脱位。术后 Lysholm 评分为(86.7±8.1)分,较术前(56.2±11.1)分明显提高(t=2.22,P<0.05)。术后 Tegner 活动评分为(5.0±1.2)分,较术前(2.7±0.9)分明显提高(t=4.16,P<0.01)。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四步法分级序列矫正复发性髌骨脱位,属伸膝装置的远近端联合重排手术,具有疗效肯定、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冯育郑建平余俊魏代好杨海波
关键词:髌骨脱位关节镜
一期修复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观察一期修复肘关节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1例肘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简单脱位23例,复杂脱位8例。所有患者均合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其中16患者1期行切开探查并修复外侧副韧带复合体,15例患者1期予以肘关节铰链支具固定治疗,未行外侧副韧带复合体修复。对比2组患者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试验(PLRI test)及肱桡比例,评价疗效。结果术后2组间MEPS评分、PLRI te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间肱桡比例比较,非应力状态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力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肘关节脱位患者,当恢复肘关节的骨性稳定结构后,一期修复肘关节后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可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增加肘关节的后外侧旋转稳定性,进而降低慢性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发生率,同时可加速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郑建平杨勇朱涛杨海波
关键词:一期修复肘关节
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42例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 探讨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总结提高治愈率的因素.方法 胫骨感染性骨缺损42例中车祸伤3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3例,爆炸伤1例.平均年龄(38.2±1.3)岁.骨缺损1.5~6cm,平均(3.5±0.8)cm.清创去除失活的软组织及死骨,感染初步控制后用自体骨粒或骨条与敏感抗生素混匀植骨,开放伤口,术后创面肉芽覆盖后行植皮术或创面瘢痕愈合.结果 平均随访(2.8±0.3)年,平均术后(8±0.2)周移植骨创面被肉芽组织覆盖,其中4例于术后5周游离植皮、闭合创面,38例于术后10周左右创面瘢痕愈合.41例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7±1.1)个月,1例感染复发植骨未愈合.结论 自体骨开放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与传统治疗比较,方法简单、病程缩短、疗效满意,术中彻底清除肉芽组织、充分植入松质骨,术后无菌换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刘启明乔泽文朱涛郭玮玮郑建平杨海波胡宁敏
关键词:骨缺损植骨外固定架
半腱肌腱加强重建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类型及使用半腱肌腱加强重建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内侧副韧带修补及半腱肌腱重建加强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7岁,平均42岁。左侧16例,右侧22例,皆为单侧致伤。根据临床分级标准,Ⅱ度损伤2例,Ⅲ度损伤36例;新鲜损伤30例,陈旧损伤8例。结果 38例皆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按改良Lysholm scale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24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1%。结论断端修补缝合联合半腱肌腱重建加强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安维军郑建平孙建斌
关键词:半腱肌腱内侧副韧带损伤
铰链式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肘关节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铰链式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肘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21例不稳定性肘关节损伤患者均采用肘关节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部评分对患者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估。结果21例不稳定性肘关节损伤患者,1例出现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给予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感染和神经损伤。3例术后恢复略差,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疗效。Mayo肘部评分结果示:优5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平均(82±3.5)分。结论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肘关节损伤操作更简便,固定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朱涛郑建平杨勇
关键词:肘关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