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 作品数:12 被引量:11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树突状细胞与几种纤维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08年 树突状细胞(DC)与巨噬细胞同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主要执行抗原呈递功能的组织细胞,虽然广泛分布于全身,但由其来源的肿瘤却很少。DC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因此其肿瘤也归入淋巴造血系统。已知DC来源的肿瘤包括,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肉瘤、指状DC肿瘤/肉瘤、滤泡DC肿瘤/肉瘤以及未定类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几种纤维性肿瘤也与DC关系密切。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和几种DC相关纤维性肿瘤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熊焰 郭华 李挺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纤维性肿瘤 TEIF蛋白在软组织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TEIF蛋白在软组织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类型、分级的关系。方法通过原核表达TEIF蛋白免疫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鉴定。以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66例软组织肉瘤和28例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标本TEIF蛋白表达。结果制备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印迹鉴定与TEIF具有特异结合性。免疫组织化学显示166例软组织肉瘤中TEIF蛋白阳性97例,阳性率为58%(97/166),高于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11%,3/28)(P<0.05)。阳性主要分布为滑膜肉瘤94%(16/17)、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91%(21/23),两者高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43%(6/14)、黏液性纤维肉瘤38%(6/16)、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36%(8/22)、脂肪肉瘤32%(6/19)(P<0.05),而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5%(15/20)、横纹肌肉瘤(7/10)、平滑肌肉瘤64%(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EIF蛋白的弥漫阳性表达(≥2+)多存在于PNET和滑膜肉瘤,分别为83%(19/23)和76%(13/17)。在法国癌症中心联盟(FNCLCC)分级中,19例Ⅰ级肉瘤中TEIF阳性表达为32%(6/19),44例Ⅱ级肉瘤阳性率为48%(21/44),两者中2+以上阳性分别为11%(2/19)、32%(14/44),而70例Ⅲ级肉瘤中TEIF阳性表达为84%(59/70)和2+以上阳性为70%(49/70)。Ⅲ级组的TEIF阳性率(及2+以上阳性率)显著高于Ⅱ级组和Ⅰ级组(均为P<0.05),而后两者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IF蛋白表达存在于软组织肉瘤,尤其高表达于PNET、滑膜肉瘤,并与肉瘤的组织学分级有关。 龚一蕾 李挺 郭华 孙颖 迟英凯 凌云 沈琪 刘海静 侯琳 张波关键词:软组织肿瘤 组织芯片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被引量:12 2003年 郭华 邹万忠关键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实验动物模型 肾小球损伤 肾脏病学 慢性肾功能衰竭 动物实验 喉癌中Fas、FasL和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调控因子Fas、FasL和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protein,FADD)基因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喉癌及癌旁组织中Fas、FasL和FADD表达。结果喉癌组织中Fas、FADD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FasL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Fas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低分化鳞癌(P<0.05),高分化鳞癌FasL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中低分化鳞癌(P<0.05);FADD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Fas与FADD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3,P<0.05)。结论检测喉癌组织中Fas、FasL、FADD表达对评价喉癌的恶性程度、预后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孙海丽 郭华 刘玉和 李挺 肖水芳关键词:喉肿瘤 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细胞凋亡 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学重新诊断评估 被引量:42 2008年 目的:采用新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对过去诊断的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进行再评估,并对重新诊断的MFH/UPS(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未分化多形性肉瘤)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来源及分化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参照新标准对过去诊断的33例MFH重新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抗体选用神经特异性、肌特异性、脂肪等特异或相对特异性标记组合。由3位病理医生重新阅片,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独立诊断。结果:33例MFH中,黏液性纤维肉瘤5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3例,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及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其余16例(48.5%)可诊断为MFH/UPS。MFH/UPS多见于中老年(中位年龄63岁,38 -76岁),中位最大径6.0cm(3.0 -14.0cm),8例(50%)位于下肢者中有5例(31.3%)位于大腿。组织学上呈明显多形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6例MFH/UPS(100%)均呈Vimentin强阳性,8例(50%)不同程度表达Muscle-specificactin,1例Desmin灶性阳性;11例(68.8%)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68(KP1),7例(43.8%)表达CD68(PG-M1),与平滑肌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及脂肪肉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细胞Ki67表达率为10% -100%,其中50%以上有14例,70%以上11例;2例(12.5%)P53阳性。结论:MFH/UPS组织学上呈多形性,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多形性肉瘤,尤其是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肉瘤。免疫标记MFH/UPS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肌源性标记和CD68。提示肿瘤可能来源于原始间叶细胞,部分显示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特征,并仍显示一定组织细胞标记。MFH/UPS仍具备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郭华 熊焰 农琳 张爽 李挺关键词: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真皮纤维瘤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分子表型差异及组织起源探讨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真皮纤维瘤(dermatofibroma,DF)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组织起源和分化。方法:选取DF和DFSP各26例,收集详细临床资料,分析两组的组织病理形态;采用组织芯片对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抗体为Factor ⅩⅢa,HLA-DR,CD34,CD14,S-100,MSA和Ki67;用体外转录法制备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和bFGF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FactorⅩⅢa,HLA-DR和CD34。三者阳性细胞率的中位数在26例DF中分别为:FactorⅩⅢa为90%,HLA-DR为70%,CD34为5%。三者阳性细胞率的中位数在26例DFSP中分别为:FactorⅩⅢa为10%,HLA-DR为5%,CD34为80%。3例DF和1例DFSP有少数细胞CD14阳性。2例DF和6例DFSP有少数细胞S-100阳性。3例DF和5例DFSP有极少数细胞MSA阳性。全部病例Ki67阳性细胞率小于5%。原位杂交检测结果:TGF-β在DF中的表达强度高于DFSP。结论:DF和DFSP不同程度表达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谱系特征,DF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更趋向表达成熟DC特征,支持该肿瘤良性的生物学行为;而DFSP趋向显示不成熟的真皮储备细胞(dermal reserve cell,DRC)特征,与该肿瘤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相符;某些肿瘤两种抗体表达的阳性细胞率呈中间状态;有关FactorⅩⅢa和CD34表达差异的认识和运用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熊焰 郭华 张爽 张波 李挺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 转化生长因子Β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CMZL)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PCMZL和1例皮肤淋巴组织增生(CLP)病例进行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PCRIgH基因重排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示2例PCMZL的小淋巴细胞CD20和CD79α(),bcl-2、BOB.1和Oct-2(),MUM-1(+),CD5、CD10、bcl-6和CD23(-);浆细胞CD138、MUM-1(),限制性表达轻链kappa。1例CLP的小淋巴细胞CD20、CD3和bcl-2(),MUM1(+);浆细胞同时表达κ及λ。IgH扩增2例PCMZL呈单克隆性,1例CLP显示多克隆性。结论PCMZL属MALT-L家族,形态学上肿瘤细胞由异源性小淋巴细胞组成,免疫学上显示后生发中心标记。浆细胞轻链限制性和B细胞抗原受体基因克隆性重排对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张虹 郭华 农琳 李挺关键词:皮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与单核巨噬细胞 (MC/MP)的关系。方法 :结扎大鼠一侧肾静脉 ,连续饲养2 5d ,制作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每 5天杀检取材。HE、PAS、PASM、Masson等染色方法观察MC/MP的聚集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病变 ;免疫组化和双重免疫组化观察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增生 ;原位杂交、免疫组化观察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 1(MCP 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 CSF)在肾内的表达分布。Westernblot检测病变肾脏MCP 1的表达。对不同时间点肾小管变性、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肾间质MC/MP聚集的数量及其中的增生比例、MCP 1和M CSF的表达进行评估分析。结果 :肾静脉结扎侧表现为肾小管变性萎缩、间质中MC/MP浸润、细胞外基质沉积等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典型病变。病变早期肾间质中有明显的MC/MP聚集 ,后期减少。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的单核细胞占一定比例 ,单核细胞的增生比例与聚集高度相关。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显示 ,病变肾组织中MCP 1、M CSFmRNA的表达主要位于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 ,病变早期强 ,后期减弱。肾小管上皮细胞MCP 1和M CSF的表达与肾间质MC/MP的聚集高度相关。肾间质MC/MP的聚集与肾小管变性高度相关。结论 :肾小管间质? 郭华 邹万忠关键词: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 单核巨噬细胞 病理学 病理性损伤因素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观察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刺激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叶性细胞的表型转化 ,探讨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为对象 ,分别用含低血清(0 .2mol·L-1小牛血清 )、高葡萄糖 (4.5 g·L-1)、高白蛋白 (15 g·L-1)的培养液培养 7d ,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形态变化 ;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细胞表型改变 ,包括CK、Vimentin、α SMA、Ⅰ和Ⅲ型胶原 ,原位杂交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 ,同时检测细胞TGFβ1蛋白表达。 结果 :低血清、高糖、高蛋白直接刺激下 ,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形态学改变 ,包括细胞变为长梭形 ;透射电镜下细胞内线粒体明显减少 ,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加 ,并出现actin样微丝。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blot显示CK表达明显减弱 ,Vimentin、Ⅰ、Ⅲ型胶原、α SMA和TGFβ1表达增强。原位杂交显示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强。结论 :低血清、高糖、高蛋白可直接引起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表达增加 。 李玲 邹万忠 张波 王盛兰 郭华关键词:肾小管 病理生理学 上皮细胞 纤维变性 表型转化 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孕早期胎盘组织的病理特点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水泡状胎块及相关异常妊娠早期妊娠阶段的胎盘组织学、免疫标记特点,结合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核型,以提高对该组疾病诊断与分类的认识。方法:收集水泡状胎块、可疑水泡状胎块及水肿性流产共32例(早期妊娠24例,中期妊娠8例),结合免疫组织化学p57K IP2和CD31染色,其中2例分析核型,进行重新评估。32例重新评估后分为4组: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7例,部分性水泡状胎块6例,绒毛形态异常4例和水肿性流产5例。结果:(1)17例完全性水泡胎块中12例为早期妊娠阶段,其中25%(3/12)的病例绒毛水肿和空化改变局限;100%存在滋养叶细胞增生,但75%(9/12)增生的滋养叶细胞异型性不显著。(2)p57K IP2阴性与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组织形态改变(包括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及间质细胞凋亡核碎)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001,0.003,P<0.05)。(3)重新评估后诊断结果与原诊断对照发现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组漏诊和误诊率高于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和水肿性流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性水泡状胎块30%,50%;绒毛形态异常75%,75%;完全性水泡状胎块15.4%,35.3%;水肿性流产20%,20%,P>0.05)。(4)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辅助于核型分析。结论:绒毛血管发育不良和间质细胞丰富的凋亡核碎是早期妊娠阶段完全性水泡状胎块的突出特点,p57K IP2阴性是妊娠早期完全性水泡状胎块诊断中的重要依据,部分性水泡状胎块和绒毛形态异常的形态改变常常重叠,在早期妊娠阶段难以区分,需要辅助诊断手段提高确诊率。 董颖 张爽 王美玲 郭华 张莹 王颖 李挺关键词:妊娠初期 胎盘 水泡状胎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