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思蕊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市第四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老年
  • 3篇肺肿瘤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支气管
  • 2篇支气管镜
  • 2篇支气管镜检
  • 2篇支气管镜检查
  • 2篇气管
  • 2篇气管镜
  • 2篇哮喘
  • 2篇结核
  • 2篇镜检
  • 2篇梗死
  • 2篇肺癌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蛋白

机构

  • 9篇西安市第四医...
  • 2篇西安市第一医...
  • 2篇榆林市第二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急救中心
  • 1篇长春市心理医...

作者

  • 10篇马思蕊
  • 2篇徐建萍
  • 2篇何旭
  • 2篇王颖
  • 1篇李群
  • 1篇王归真
  • 1篇霍晓颖
  • 1篇钱露
  • 1篇田星
  • 1篇李云萍
  • 1篇赵菊萍
  • 1篇张源
  • 1篇孙淑萍
  • 1篇赵立群
  • 1篇刘原
  • 1篇王博

传媒

  • 6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CRP变化率对评估脓毒症患者抗生素合理性的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早期监测脓毒症患者C-反应蛋白(CRP)变化率,探讨其与抗感染治疗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评估。方法:ICU收治105例脓毒症患者,入院后6 h内给予抗感染治疗,测定入院时以及第1~5天CRP每天含量(D0、D1、D2、D3、D4、D5)以及变化率(R)即D5/D0;以R1<0.4,R20.4~0.8,R3>0.8为标准将患者分为快反应组(R1),慢反应组(R2)及无反应组(R3)。记录每天生命体征、血常规、APACHEⅡ评分,统计14 d死亡率。结果:存活73例,死亡32例;CRP变化率与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1相比,R3与死亡事件相关性更加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监测CRP变化率是评估脓毒症患者抗感染治疗效果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钱露马思蕊张源
关键词:C-反应蛋白质脓毒症预后
男性吸烟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特点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将222例男性AMI患者按是否吸烟分为两组:A组77例为未吸烟组;B组145例为吸烟组,分析两组血脂六项的差别。结果与未吸烟组相比,吸烟组的平均年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男性吸烟者可使血脂增高,致使AMI早发10年余。
赵立群王归真马思蕊田星赵菊萍孙淑萍
关键词:性别吸烟急性心肌梗死血脂
咳嗽变异性哮喘82例发病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发病因素。方法:对317例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肺功能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明确诊断的CVA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317例慢性咳嗽患者中符合CVA诊断标准的82例,占25.9%;CVA发病因素中:上呼吸道感染30例,占36.6%;冷空气吸入28例,占34.1%;吸入刺激性气体及油烟16例,占19.5%;剧烈运动28例,占34.1%;食物4例,占4.9%;无明显诱因14例,占17.1%。其中有两种以上诱因33例,占40%;有支气管哮喘家族史30例,占36.6%;既往过敏病史(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药物过敏史)52例,占63.4%。其中合并两种以上过敏史15例,占18.3%。结论:在慢性咳嗽中,CVA占有较大比例,发病与遗传、免疫状态等多因素有关。
李群马思蕊
TB-DNA扩增对结核菌L型感染临床和病理学对照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结核菌L型感染的病理学、细菌学以及与肺癌之间的关系;对PCR-TB-DNA阳性患者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选择经病理和临床证实为结核病或肺癌新鲜活检和石蜡组织包块作为对照。共分4组:结核病组,肺癌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等,试验组每组不少于40例,对照组20例左右,用定量TB-PCR方法做进一步测定。结果:TB-DNA扩增对结核菌L型感染的检出率高于抗酸染色法;TB-L型菌与结核病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再染息息相关,与肺癌的发生也具相关性,加强对临床标本中TB-L型的检测可以提高结核病的诊断率。结论:肺结核患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TB-L型在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着某种关键作用。
马思蕊霍晓颖李云萍王博
关键词:结核聚合酶链反应病理学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不同取材对老年肺癌的诊断价值(附120例报告)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不同取材对老年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阴性而经CT引导肺活检或手术病例证实为肺癌的老年患者。结果:确诊的120例老年肺癌患者镜下分四型:增生型、浸润型、外压型、正常型;老年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以鳞癌最多,腺癌次之。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老年肺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而且可通过联合取材提高检出阳性率。
马思蕊徐建萍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老年肺癌取材
老年肺结核并发肺癌4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发肺癌的临床特点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老年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肺结核并发肺癌患者平均年龄68.5岁。临床表现以刺激性干咳、气短、胸痛为主,影像学特点为肺结核活动性或陈旧性病灶与团块或结节阴影、空洞等并存。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在诊疗及转归过程中出现单纯用肺结核难以解释的情况时,应警惕并发肺癌。
马思蕊杨金妮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并发刺激性干咳影像学特点平均年龄转归过程
呼吸内科规范治疗老年重症哮喘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规范治疗老年重症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呼吸内科规范治疗,比较2组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呼吸内科规范治疗老年重症哮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马思蕊刘原
关键词:呼吸内科
青年肺癌134例临床与病理检查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青年肺癌症状、影像学、病理及支气管镜下改变。方法:对134例40岁以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肺癌主要以咳嗽者最多,其病理分型以腺癌为主,病变部位以右肺居多。结论:青年肺癌临床上易漏诊和误诊,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CT、纤维支气管镜等是诊断青年肺癌的重要手段。
马思蕊徐建萍
关键词:支气管镜检查
心肌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钾离子通道、肌钙蛋白的相关性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淋巴细胞电压门控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PC)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西安市第四医院收治的95例急性STEMI患者,分为血浆Hcy≤15μmol/L组(A组,44例)和血浆Hcy>15μmol/L组(B组,51例),检测两组血脂、cTnI、Hcy、淋巴细胞VGPC蛋白及其mRNA浓度,探索Hcy浓度与cTnI、淋巴细胞VGPC表达的关系。结果B组cTnI、Hcy浓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淋巴细胞VGPC蛋白表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0,P<0.01)。B组淋巴细胞VGPCmRNA表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7,P<0.01)。Hcy浓度与cTnI、淋巴细胞VGPC蛋白、mRNA浓度呈正相关(r=0.57、0.48、0.31,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血浆Hcy浓度与cTnI、淋巴细胞VGPC表达密切相关,Hcy浓度可能会影响淋巴细胞VGPC表达,进而引起血浆cTnI浓度上升。
王颖马思蕊何旭
关键词:心肌梗死同型半胱氨酸心肌肌钙蛋白淋巴细胞
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疗效及对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单独采用替米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肌耗氧量]、生存质量(SF-36)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37/4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LVEF,CO,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LVEF,CO,心肌耗氧量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观察组LVEF和CO均高于对照组,心肌耗氧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F-36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1.10%(5/4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8.88%(4/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应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王颖马思蕊何旭
关键词:心力衰竭替米沙坦培哚普利心功能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