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娜
-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维生素C与宫颈癌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C摄入水平与宫颈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维生素C摄入水平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4.2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照不同指标进行定量合成分析。结果:①总纳入10篇文献共8066个病例,按各研究文献标准将摄入维生素C的含量分为4个等级(Q1、Q2、Q3、Q4),高于最低含量Q1者视为维生素C摄入量较高。②以每日总摄入量为指标时,维生素C摄入量>Q1组和Q1组两组间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日总摄入量Q2、Q3、Q4进行亚组分析,Q2亚组尚不能认为病例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3、Q4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以每日膳食摄入量为指标时,维生素C摄入量>Q1组和Q1组两组间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日膳食摄入量Q2、Q3、Q4进行亚组分析,病例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的维生素C摄入水平是宫颈癌发病的保护因素,且随着维生素C摄入水平的增高,宫颈癌发病风险逐渐降低。
- 何丽娜陈炜王丽娜黄莺莺吴兰芳刘萍陈春林钟梅王薇
- 关键词:维生素C宫颈癌META分析
- 一种卡齿式牙科材料精准刻度辅助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材料填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齿式牙科材料精准刻度辅助器,该辅助器可对推杆起到限位作用,且设有刻度,便于控制注射量,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底部设有注射嘴,注射嘴上螺纹连接有端帽,筒...
- 王腊梅游杰钟魏何云燕何丽娜吴远严小艳
- 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组织中HPV-16的整合感染状态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中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整合人宿主基因组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52例宫颈病变组织,其中宫颈癌4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04例,包括CINⅠ125例、CINⅡ46例、CINⅢ33例,另取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正常宫颈上皮20例为对照,采用重叠定量PCR检测HPV-16感染标本中病毒整合状态。结果宫颈癌中HPV-16阳性感染31例,占宫颈癌患者总数的65.6%(31/48),其中HPV-16整合感染18例,占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的58.1%(18/31);在CINⅠ、CINⅡ、CINⅢ中,HPV-16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9.2%(24/125)、34.8%(16/46)、42.4%(14/33),整合感染率分别为16.7%(4/24)、18.8%(3/16)、35.7%(5/14);与不同级别CIN病变相比,宫颈癌患者的HPV-16整合感染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16整合感染状态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在HPV DNA检测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危HPV感染状态的检测有利于提高宫颈癌筛查的靶向性并早期预测宫颈病变的转归。
- 魏文斐苏桂栋吴兰芳何丽娜陆琳周静刘国炳刘萍陈春林余艳红王薇
- 关键词:宫颈肿瘤人乳头瘤病毒
- 八年制医学生妇产科临床实习教学法探讨被引量:2
- 2013年
-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是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八年制医学生教学的重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八年制医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高素质教育的要求。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大多研究表明,PBL影响知识的应用而不影响知识的获得,而EBM--循证医学的思维恰好是医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指导思想。本文将PBL教学法和EBM思维结合到八年制医学生妇产科实际临床教学中发现,虽然在理论考试成绩上无明显差异,但在临床病例分析能力、临床证据采集能力、教学方式满意程度等方面均优于仅用PBL或者是仅用EBM的教学组。PBL教学法联合EBM思维更能提高八年制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吴兰芳何丽娜黄莺莺王雪飞张园王丽娜全松王薇
- 关键词:PBLEBM
- 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显示,99%的患者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HPV是宫颈癌的首要病因。然而,临床上约80%的女性一生中曾有HPV感染,只有5%~10%的高危HPV持续感染者进展为宫颈癌,其中的内在原因一直备受关注。研究表明。
- 何丽娜王薇钟梅
- 关键词:宫颈癌遗传易感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女性生殖系统HPV感染高危HPV
-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选择妇产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围生期下肢DVT孕产妇68例。对68例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发生部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母儿结局等。结果 (1)发生时间及发生部位:围产期DVT产褥期较妊娠期更为常见(69.1%vs30.9%)。左下肢DVT明显高于右下肢(85.3%vs 14.7%)。(2)危险因素:围生期不规律检查、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DVT发生主要危险因素。(3)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及不同程度发热是DVT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4)影像学及辅助检查:68例DVT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辅助检查:D-二聚体阳性(89.7%)对于DVT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1)孕产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剖宫产后DVT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2)不规律产检、剖宫产术、卧床时间>3 d、存在妊娠合并症、病理产科及合并内科疾病是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3)下肢DVT时,首发临床症状以患肢肿胀最常见,其次为疼痛及发热。(4)静脉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是早期发现DVT的有效检查方法。(5)全身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警惕其下肢DVT可能,及时诊断、治疗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 黄启涛宋天蓉邓佩瑛汪丽萍陈淑滢李宁何丽娜钟梅
- 关键词:妊娠并发症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