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
- 作品数:28 被引量:251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八倍体小滨麦染色体组成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被引量:1
- 1999年
- 王献平傅杰景建康文玉香张相歧
- 关键词: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染色体工程原位杂交
- 具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的合成、抗病性及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6
- 1998年
-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 傅杰井金学陈漱阳侯文胜侯文胜赵继新
- 关键词:硬粒小麦双二倍体
- 八倍体小滨麦与硬粒小麦杂交F_1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八倍体小滨麦(OctoploidTritileymus)与硬粒小麦(Triticumdurum)的杂交研究结果表明以八倍体小滨麦作母本,硬粒小麦作父本时,杂交结实率较高,平均为28.47%,而其反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仅为5.84%。杂种F1自交结实率极低,平均为1.11%;F1形态兼具硬粒小麦、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滨麦(L.mollis)特性;杂种F1PMC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 +14 ,平均为13.51 +13.82 +0.14 +0.10 +0.02 ,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与滨麦J、N染色体组配对频率分别为3.02%和3.57%,说明D组与J、N组间基本无同源关系。同时杂种F1PMC后期有落后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末期和末期出现大量二分孢子、四分孢子带微核现象。
- 赵继新陈新宏武军傅杰陈良超孙志刚
- 关键词:杂交结实率自交结实率染色体构型D染色体组孢子带
- 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0
- 2002年
-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与感病亲本普通小麦 7182的异染色体后代抗小麦条锈菌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 ,柔软滨麦草叶面没有锈菌侵染点形成 ,且抗病表型为免疫型 ,因此其抗锈性完全表现为锈菌侵入前的非寄主抗病性。而其后代具有锈菌侵入前、侵入中、侵入后不同阶段的寄主抗锈性 ,侵入前的抗锈性表现为气孔的运动和气孔下的荧光物对芽管正确定向和附着胞分化的影响 。
- 郭萍井金学傅杰商鸿生李振歧
- 关键词: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组织病理学
-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28
- 1997年
- 八倍体小滨麦与缺体小麦杂交和回交,其后代BC1F1与F2相比较,染色体分离范围小,有利于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若用异源双单体附加作父本与缺体回交,41条染色体类型的分离率还会提高2倍左右;单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为31.91%,二体代换的分离率为19.37%,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29.34%;二体代换在自交世代的传递率为85.26%,异染色体的丢失率为9.21%;PMCMI染色体构型为20.76”+0.31’+0.03"+0.01””,相对紊乱系数为0.01,2n=21”的细胞占86.09%。选育的二体代换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大穗、多花、优质、抗多种病害等滨麦的优良性状。
- 傅杰徐霞杨群慧陈漱阳张安静侯文胜
- 关键词:小麦小麦细胞遗传学
- 小簇麦新种质的品质、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9
- 2001年
- 对 32个小簇麦新物种、新类型材料的农艺性状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PMCMI,硬粒小麦簇毛麦 (H aynaldia villosa 2 n=14,VV)双二倍体 2 n=2 1 ,普通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2 n=2 8 ,异源附加系 2 n=2 2 和异源代换系 2 n=2 1 的细胞分别占 6 9.94% ,6 2 .88% ,5 1.5 3%和 82 .5 4% ;测交鉴定 ,2 n=14 +7 ,2 1 +7 ,2 1 +1 和 2 0 +2 的细胞分别占 82 .47% ,76 .2 5 % ,80 .2 6 %和 84.38% ;用簇毛麦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 ,双二倍体 (除 V85 4cd)中都有 14条簇毛麦染色体 ,它们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2 n=42 =2 8W+14V和 2 n=5 6 =42 W+14V ,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中均有 2条簇毛麦染色体 ,他们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2 n=44 =42 W+2 V和 2 n=42 =40 W+2 V ;12个材料蛋白质含量 15 0 g/ kg以上 ;2 5个材料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等两种以上病害。
- 傅杰周荣华陈漱阳杨群慧赵继新
- 关键词:新种质分子细胞遗传学原位杂交抗病性小麦
- 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的选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44
- 1996年
- 利用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2n=14,NN)杂交与回交产生的七倍体杂种(AABBDDN,2n=49),再与普通小麦回交,即产生单体附加(2n=43),当以七倍体作父本时,产生单体附加的频率(24.2%)高于七倍体作母本的频率(12.28%)。单体附加自交产生二体附加的频率为7.19%。不同附加系的细胞学稳定性有差异,并随着逐代选择而有所提高。
- 陈漱阳侯文胜张安静傅杰杨群慧
- 关键词:小麦华山新麦草异附加系细胞遗传学
- 八倍体小滨麦与4D缺体杂交后代小染色体的传递与遗传效应被引量:8
- 2000年
- 721804D缺体附加的1对小染色体(ti)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大小为常染色体平均长度的1/3~1/4PMCMI,染色体构型为19.59''(18~20)+0.46'(0~4)+0.09””(0~1)+0.96ti''(0~1)+0.08ti’(0~2),96.19%的细胞中,ti染色体联会成环状二价体,82.38%的ti”游离在赤道板两边,与常染色体不联会,且推后分离。与八倍体小滨麦杂交的后代再与4D缺体回交,缺体作父本时,2ti染色体的传递率是作母本的5.8倍。ti染色体在杂交世代中的传递率为50.38%,丢失率为18.34%,不含ti染色体的植株,ti的出现频率在根尖细胞为43.18%,在PMCMI为8.16%。当常染色体数目不足42条时,ti染色体对杂交后代的数量性状有显著遗传效应,但当常染色体数目为42条时,ti染色体的遗传效应则不明显。
- 傅杰赵继新杨群慧陈漱阳
- 小麦-华山新麦草抗全蚀病新种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1
- 2003年
- 对小麦-华山新麦草附加系H20和代换系H1的抗病性及分子细胞遗传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20和H1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范围分别为42~44和40~42,2n=44和2n=42的细胞频率分别为58.33%和9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1.55 +0.90 和20.74 +0.52 ,22 和21 的细胞频率分别为61.56%和86.18%;与中国春测交,21 +1 和20 +2 的细胞频率分别为70.14%和88.59%。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20和H1中均有2条华山新麦草染色体,他们的染色体构成分别为2n=44=42W+2N和2n=42=40W+2N。对全蚀病菌,H20表现近高度抗病性,H1表现中度抗病性。
- 傅杰赵继新陈漱阳侯文胜杨群惠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
- 普通小麦与华山新麦草的杂交被引量:58
- 1991年
- 华山新麦草是分布在秦岭山脉华山段的1个特有种,经细胞学鉴定为二倍体种(2n=14)。利用普通小麦与之杂交并通过幼胚培养获得了杂种,杂交结实率为0.19%,幼胚培养出苗率为33.3%。杂种表现为双亲的中间型,杂种F_1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每细胞平均0.99个二价体,26.01个单价体。杂种花粉粒败育,以小麦花粉与杂种回交时获得了种子,回交结实率为2.5%。回交一代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49,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多数为2Ⅲ+7Ⅰ。
- 陈漱阳张安静傅杰
- 关键词:小麦新麦草远缘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