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 作品数:20 被引量:80 H指数:6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淀粉样变性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2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6例,POEMS综合征伴发淀粉样变性4例,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淀粉样变性2例;单独使用含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1.0-1.3 mg/m^(2))方案2例,单独使用含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25.0 mg)方案3例,联合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方案7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类型λ轻链型10例,κ轻链型2例;累及心脏12例,累及肾9例,累及神经系统9例,累及皮肤4例,累及舌体2例,累及颌下软组织1例;心脏淀粉样变性受累程度梅奥分期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7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25.0%),部分缓解(PR)6例(50.0%),疾病稳定(SD)3例(25.0%),有效率为75.0%(9/12)。治疗期间,10例发生0-2级血液毒性事件,2例发生3-4级血液毒性事件;7例发生非血液毒性事件,均为1-2级。1例SD患者在病程第2个月时因病情进展死亡,2例VGPR患者分别在病程第12个月、第17个月时病情进展,2年内总存活率为91.7%(11/12)。结论淀粉样变性临床表现多样,常见于男性λ轻链型浆细胞性疾病患者,多存在心、肾、神经系统等广泛的器官和组织受累,治疗缓解深度较低,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新药或可带来生存获益。 沈元元 张青 陶千山 吴凡 汪延生 秦慧 翟志敏 董毅关键词:淀粉样变性 免疫球蛋白轻链 血清尿酸、总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表达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分析尿酸(UA)、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按照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68)。比较两组溶栓前血清UA、TBIL、Hcy水平,分析血清UA、TBIL、Hcy与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UA、Hcy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TBIL水平则低于预后良好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UA、TBIL、Hcy均可影响患者预后(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UA、TBIL、Hcy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3、0.699、0.797(P<0.05),均具有一定预测效能,其中以Hcy的综合预测效果最好。结论血清UA、Hcy水平升高、TBIL水平降低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有关,Hcy可用于早期预测患者的预后状况。 王龙 吴凡 吴小三关键词:尿酸 总胆红素 同型半胱氨酸 预后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变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潘莹 吴凡 安福润 翟志敏SII、NA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的199例发病4.5小时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3个月的mRS评分,将患者的短期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SII、NAR,并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探讨影响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并采用ROC曲线探讨SII、NAR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结果相比,心房颤动病史、SII、NAR、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肌酐、甘油三酯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NAR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II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826,95.0%可信区间(0.755~0.898, P < 0.05),最佳截断值781.16,特异度96.2%,敏感度52.5%;NAR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0.813,95.0%可信区间(0.735~0.891, P < 0.05),最佳截断值126.31,特异度83.6%,敏感度67.5%;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0.839,95.0%可信区间(0.769~0.910, P < 0.05),特异度91.2%,敏感度62.5%。结论:溶栓前高SII及高NA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短期不良预后独立正相关,并可用于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且预测价值二者联合高于SII,SII高于NAR。 马莉 方传勤 吴凡关键词:脑梗死 静脉溶栓 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4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 64例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272份血液标本中共培养出77株(28.30%)病原菌,其中G-菌60株(占77.92%)、G+菌14株(占18.18%)、真菌3株(3.90%),1例患者发生混合细菌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1.55%)、肺炎克雷伯菌(12.9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69%)、金黄色葡萄球菌属(3.9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71.88%和5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和88.88%。G-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耐药率低。结论引起血液病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对G-菌及G+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建议选用抗G-菌为主、兼顾G+菌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真菌药物。 吴凡 翟志敏 刘周 秦慧关键词:血液病患者 血流感染 致病菌 耐药性 替加环素治疗免疫力低下的血液病重症感染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TGC)治疗免疫力低下合并重症感染的血液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次使用TGC治疗免疫力低下的血液病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次血液病重症感染患者,1例接受TGC单药治疗有效,9例接受TGC联合抗菌药物治疗中,7例有效。TGC平均使用(7.70±2.31)d,起效时间平均为(2.37±0.92)d。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使用TGC能有效控制免疫力低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重症感染,安全耐受。TGC联合用药方式可以考虑作为免疫力低下的血液病患者严重感染时拯救性治疗选择。 秦慧 汪延生 丁士华 吴凡 王芝涛 王强生关键词:替加环素 恶性血液病 免疫力低下 重症感染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例 被引量:3 2012年 例1,女,48岁,系关节肿痛伴腰痛20余年,头晕、乏力半月于2011年8月7日入院。患者20多年前开始出现左膝、左踝及左中指关节肿痛,并交替出现右膝、右踝关节肿痛,数年后出现腰痛伴晨僵现象,活动后可以减轻,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不规则服用止痛药、甲氨蝶呤、雷公藤等。 李迎伟 沈元元 吴凡 张翠 王会平 翟志敏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骨髓检查 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比较硼替佐米皮下和静脉给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接受BDT(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治疗的MM患者。12例接受硼替佐米皮下注射(皮下组),14例接受硼替佐米快速静脉注射(静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一致。皮下组和静脉组分别获得75.00%和71.43%的总有效率,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完全缓解(VGPR+CR)率分别为50.00%和47.14%,CR率分别为16.67%和2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方式起效时间相当,均在第1疗程半数达部分缓解(PR),第4疗程半数达CR(P>0.05)。安全性比较:皮下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静脉组〔16.67%(2/12)vs.64.29%(9/14),P=0.021〕,其中静脉组中≥3级周围神经病变占7.14%(1/14);相较静脉组(0%),皮下组皮疹发生率高达66.67%(8/12),但局限、短暂、无需处理;其余血液与非血液毒副反应的发生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皮下给药的疗效与传统静脉给药的疗效相当,皮疹发生率增加但症状轻,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减少,安全性更好。 秦慧 汪延生 丁士华 吴凡 王芝涛 王强生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皮下给药 毒副反应 血清MR-proADM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2024年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与血清MR-proADM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卒中中心在2023年2月至2023年8月期间收治入院的41例发病时间在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皆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按照溶栓前NHISS评分-后即刻NHISS评分≥1分代表有效,否则代表无效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临床疗效的独立影响因子。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与血清MR-proADM水平密切相关(P=0.019)。 吴凡 方传勤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实时定量PCR监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实时定量PCR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的意义。方法用扩增培养的NB4细胞的PML/RARα融合基因进行梯度稀释作为标准品,ABL作为内参,建立标准曲线。采用Taq Man法进行实时定量PCR,并对方法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及灵敏性进行测定。对14例APL患者在初治、诱导缓解及巩固治疗3个时期的PML/RARαmRNA转录本水平进行动态定量监测,结果以NQ表示,NQ=PML/RARαmRNA的拷贝数/ABL mRNA的拷贝数×105。结果实时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出1×10-5μg NB4细胞cDNA中PML/RARα的融合基因,其重复性和稳定性Ct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77%和2.11%。14例患者初治时骨髓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3 731,经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双诱导缓解时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231,化疗与维甲酸序贯巩固治疗2个疗程后PML/RARα融合基因平均水平为116。治疗前后比较,PML/RARα基因转录本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敏感性好、特异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的诊断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丁士华 秦慧 翟志敏 吴凡 熊述道关键词:实时定量PCR 微小残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