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宏伟

作品数:7 被引量:84H指数:3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毒
  • 5篇基因
  • 3篇腮腺炎
  • 3篇腮腺炎病毒
  • 3篇基因特征
  • 2篇蛋白
  • 2篇野病毒
  • 2篇流行性
  • 2篇流行性腮腺炎
  • 2篇流行性腮腺炎...
  • 2篇麻疹
  • 2篇麻疹病
  • 2篇麻疹病毒
  • 2篇麻疹野病毒
  • 2篇基因特征分析
  • 2篇基因型
  • 1篇蛋白基因
  • 1篇毒性
  • 1篇型别
  • 1篇型别鉴定

机构

  • 7篇北华大学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湖南省疾病预...
  • 3篇辽宁省疾病预...
  • 3篇陕西省疾病预...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河北省疾病预...
  • 2篇山西省疾病预...
  • 2篇山东省疾病预...
  • 2篇重庆市疾病预...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 1篇天津市疾病预...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疾病预...
  • 1篇吉林省疾病预...

作者

  • 7篇吴宏伟
  • 6篇崔爱利
  • 5篇朱贞
  • 5篇张燕
  • 5篇许文波
  • 4篇毛乃颖
  • 4篇许松涛
  • 3篇王艳
  • 2篇郑焕英
  • 2篇张红
  • 2篇蒋小泓
  • 2篇王常银
  • 2篇司源
  • 2篇赵春芳
  • 2篇姬奕欣
  • 1篇周淑洁
  • 1篇檀晓娟
  • 1篇任斌知
  • 1篇李琦
  • 1篇韩旭

传媒

  • 3篇中国疫苗和免...
  • 2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国计划免疫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09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对北京15例宫颈癌病变组织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E6和E7基因进行扩增及序列测定,分析E6和E7基因突变特征,并探讨宫颈癌病变中HPV16的感染情况。方法自行设计HPV16型E6和E7基因扩增引物,采用PCR法扩增15例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和E7片段,将PCR产物克隆到TA载体,进行序列测定。通过Sequencer、Bioedit、Mega等生物学软件对E6和E7基因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15例宫颈癌中8例鳞癌检出E6和E7基因,检出率为8/15。2例腺癌、1例腺鳞癌和其他4例鳞癌中均未检出HPV16E6E7DNA。8例鳞癌中的4例检出的HPV16为亚洲类似株,在E6基因178位(T→G,D25E)和E7基因647位(A→G,N29S)发生突变;另外4例为欧洲类似株,其中1例(BJ16)的HPV16在E6基因335位点发生突变(C→T,H78Y)。结论HPV16是致宫颈癌的重要因素;宫颈鳞状细胞癌HPV16感染的发生频率较腺癌和腺鳞癌高;E6基因178位点可能是区分亚洲株和欧洲株的重要位点;E6基因178位点和E7基因647位点是突变频率较高的位点,可能导致HPV16致癌能力发生改变。
任茁吴宏伟宋杰
关键词:宫颈肿瘤腺癌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毒基因
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血清学诊断和基因型别鉴定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 对一起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爆发进行血清学证实,鉴定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腮腺炎病毒基因型别。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临床诊断为腮腺炎患儿的血清和脑膜炎病人脑脊液(CSF)标本中的IgM抗体;从脑膜炎病人CSF标本中提取核糖核酸(RNA),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PCR)方法扩增病毒小疏水蛋白(SH)基因255个核苷酸片段;序列测定结果与GenBank的8个基因型代表株做亲缘性关系树分析。结果 15份血清中11份腮腺炎IgM阳性,5份CSF中2份IgM阳性。5份CSF标本中2份PCR扩增产物阳性。SH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2株病毒为F基因型,与1995~1996年中国流行的腮腺炎野病毒基因型一致。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F基因型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炎爆发,部分病例合并有病毒性脑膜炎。
吴宏伟崔爱利许松涛朱贞姬奕欣张燕刘中华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病毒性脑膜炎
13株中国麻疹野病毒血溶素蛋白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3、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许松涛吴宏伟朱贞张燕崔爱利毛乃颖蒋小泓郑焕英周淑洁玛合木提赵春芳郑蕾张红王艳王建国张菊英刘杨林春燕司源许文波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特征
中国2006~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42
2009年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的基因特征。方法针对中国2007~2008年分离到的7株MuV小疏水蛋白(Small Hydro-phobic Protein,SH)基因31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并对该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合从基因库下载的7株2006年中国MuV毒株序列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MuV基因型参考株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通过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和构建亲缘关系树发现,中国2006~2008年14株MuV分离株同属F基因型,但序列相互间存在差异。不同省份、不同年代的MuV毒株在亲缘关系树上呈分散交叉分布,无明显的时间和地理分布倾向。此外,通过分析2006~2008年MuV的组内和组间遗传距离发现,2006~2008年的MuV毒株序列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与序列同源性和亲缘关系树分析结果一致。结论中国2006~2008年流行的MuV同属F基因型,是由F基因型MuV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并且1995年和2006~2008年的MuV毒株间序列差异较大,说明1995~2008年中国流行的MuV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另外,还发现F基因型MuV在SH基因上存在着特异性突变(CNt65、CNt105、GNt137、CNt192、CNt239),而其它基因型MuV在这些位点上均未发生改变。
崔爱利朱贞王常银王艳周剑惠吴宏伟王爽常新檀晓娟张燕毛乃颖许文波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特征基因型
中国2006年麻疹野病毒血溶素基因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中国2006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与其他年份毒株相比分析F基因的变异规律。方法从200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送检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9株代表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他年份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2006年9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8.5%~99.8%,氨基酸同源性为99%~1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4%~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2%;与1999~2003年代表株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7.9%~99.7%,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整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Arg)、第195位亮氨酸(Leu)未发生改变。结论中国2006年流行的麻疹病毒F基因变异不大,与其他年份毒株相比变异也不明显。F蛋白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F蛋白的变异与2006年麻疹流行无相关性。但由于F蛋白对病毒感染细胞和促使机体产生抗体具有重要意义,对F蛋白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病毒变异规律和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吴宏伟许松涛周剑惠朱贞姬奕欣郑焕英赵春芳梁勇陆培善张红王艳司源张燕蒋小泓崔爱利毛乃颖许文波
关键词:麻疹病毒基因特征
中国大陆流行的风疹病毒的变异变迁规律研究被引量:31
2017年
从分子水平上探讨1999~2015年中国大陆流行的风疹病毒动态变异变迁规律。方法依据全国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的风疹病毒学监测数据,对1999~2015年中国流行风疹病毒进行分子进化分析。1999~2015年从全国29个省市(除新疆和西藏外)共获得风疹病毒株1737株,分属于4个基因型(1E,1F,2A和2B基因型):11E基因型风疹病毒自2001年首次分离到之后,替代1F基因型风疹病毒成为2001~2013年中国流行风疹病毒的优势基因型,并从年代上可分为两个进化分支[Cluster A(2004-2015)和Cluster B(2001-2009)],然而自2011年其检出比例逐渐下降,至2015年该比例仅为1.3%;21F基因型风疹病毒在地理上局限于中国,而在2002年之后未再监测到,推测其在中国的传播可能已被阻断;32A基因型风疹病毒株均来自于疫苗相关病例;42000~2015年间中国至少有4个不同的2B基因型风疹病毒传播链(Lineage1-4),2B基因型风疹病毒在2010年之前只有零星的流行,一直处于弱势,但自2011年输入型2B基因型风疹病毒(Lineage 3)的检出构成比逐年增高,并在2014~2015年成为中国流行风疹病毒的主要基因型。通过对中国连续16年风疹病毒变异变迁规律的研究,系统地掌握了其进化和流行规律,同时也为中国风疹控制和将来消除提供了重要的病毒学监测数据。
朱贞蔡茹崔爱利张燕毛乃颖许松涛姬奕昕王慧玲张盛许文波吴宏伟
关键词:风疹病毒基因型
我国六省市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构成及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本研究基于2009~2015年我国北京、河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六个地区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数据,针对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简称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病例检出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09~2015年期间,我国六个监测地区腮腺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在6 002例脑炎脑膜炎监测病例中,共检测到489例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病例,腮腺炎病毒阳性检出率为8.15%。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腮腺炎脑炎脑膜炎和普通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一致的。腮腺炎脑炎脑膜炎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是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的主要发病人群,占腮腺炎脑炎脑膜炎总病例数的89.16%,腮腺炎病毒检测的阳性病例数和阳性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为散居儿童、学生和幼托儿童;腮腺炎脑炎脑膜炎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以发热、恶心、呕吐和精神萎靡为主。部分患者还表现为嗜睡、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感染症状。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是我国预防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的重点人群,也是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的重点人群。本文通过对2009~2015年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监测病例中腮腺炎脑炎脑膜炎病例进行分析,初步阐明了腮腺炎病毒在我国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症候群中检出情况和流行特征,为我国腮腺炎的防控,尤其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脑炎脑膜炎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崔爱利邱琪李芳彩李俊华王常银许青谢正德刘钢李琦韩旭张创业任斌知史伟余鹏博许文波吴宏伟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