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平
-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伊立替康及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对人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CPT-11)及联合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对人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利用MTT比色法检测CPT-11,5-FU,DDP 3种药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的抑制率,进一步测定3种药物单药及联合用药对细胞生长抑制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浓度CPT-11,5-FU,DDP作用细胞后,细胞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这一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P<0.01),单药对肝癌细胞株抑制作用最强的为CPT-11,其次为DDP,5-FU(三药作用于相同起始浓度的肝癌细胞株48、72、96、120 h后细胞数量分别为4.70±0.25、12.71±0.23、20.30±1.59、24.20±2.31;6.50±0.81、16.25±0.72、24.60±0.65、31.30±2.31;9.50±0.06、17.75±0.19、30.00±0.41、38.40±1.01;单位为1×104个/孔,与对照组比较P<0.01)。联合用药时抑制作用最强的为CPT-11、DDP、5-FU联合用药组,后依次为CPT-11、DDP联合、CPT-11、5-FU联合、5-FU、DDP联合(四组药物作用于相同起始浓度的肝癌细胞株48、72、96、120 h后细胞数量分别为6.30±0.79、9.50±0.66、14.50±0.03、21.40±0.66;6.60±0.54、12.20±0.71、20.90±0.45、28.80±0.36;9.00±0.61、16.40±0.29、30.40±0.37、37.30±0.25;12.00±0.02、18.80±0.39、30.70±0.07、35.40±0.08;单位为1×104个/孔,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CPT-11对肝癌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作用,并强于目前肝癌临床常规用药5-FU、DDP,CPT-11可与DDP、5-FU联合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 刘芳张阳邵淑娟周金平赵金波
- 关键词: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顺铂HEPG2细胞株
- 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2004年9月-2007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肿瘤科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21例,采用依立替康(CPT-11)联合5-FU、DDP化疗,其中A组11例,CPT-11100 mg,DDP 60 mg,5-FU1000 mg,1次/d,经肝动脉灌注,B组10例,CPT-11100 mg,第1、8、15天,DDP75 mg/m^2,静脉滴注,5-FU300 mg/d,1次/d,连续7 d,持续静脉灌注,全部21-28 d为1周期。评价指标: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AFP下降情况、mTTP、毒性反应。[结果]A组疗效均为稳定,临床获益率100%,AFP下降者占50%,mTTP为5个月,B组1例部分缓解(10%),5例稳定(50%),临床获益率60%,AFP下降者20%,mTTP为5个月。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毒性、肝功能毒性、迟发性腹泻。[结论]CPT-11联合化疗对于原发性肝癌有一定的疗效,与常规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在临床获益率和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方面显示一定的优势,毒性反应较轻微。其中,肝动脉灌注给药较静脉给药临床获益率较高,毒性反应较低,中位肿瘤进展时间相当,初步认为肝动脉灌注化疗优于静脉全身化疗。但对于无肝动脉灌注治疗指征或已出现血行转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静脉化疗,亦可获得一定的有效率,中位肿瘤进展时间延长,患者可明显获益。
- 刘芳张阳周金平宋磊赵金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伊立替康化疗肝动脉灌注5-FUDDP
- 程序死亡受体1抗体(PD-1)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分析与护理
- 2020年
-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使用程序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以预防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采用程序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76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分成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恶性肿瘤疾病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住院治疗总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仅2例,少于对照组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4.7%,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在使用程序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大幅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心态,缩短治疗时间,使护理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 何瑞周金平
- 关键词:恶性肿瘤综合护理干预
- 手术治疗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5 7例脑胶质瘤患者中行全切4 1例 ,次全切 16例 ,术后均采用60 钴γ射线或电子直线加速器 6MV -X线放疗 ,2 9例同时予榄香烯治疗。结果 全切术后患者 1年生存率 5 6 % ,次全切术后患者 1年生存率 19%。低分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 1年生存率 5 5 % ,高分级 (胶质母细胞瘤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 1年生存率 8%。放疗前卡氏评分≤ 6 0分者 1年生存率为 17% ,卡氏评分≥ 70分 1年生存率为 6 5 %。结论 手术全切、病理低分级、放疗前卡氏评分≥ 70分的患者预后较好。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放疗前卡氏评分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曲怡周金平石静滨邹丽娟
- 关键词:脑胶质瘤预后手术放疗化疗
- 肺癌相关微小RNA表达水平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1年
- 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手段局限,疗效欠佳,极易耐药和复发,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微小RNA(miRNA)是非编码小分子RNA,它可以通过与互补的匹配序列相结合,诱导RNA降解,从而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过程。miRNA在肿瘤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着肿瘤的增殖、浸润及转移,并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与肿瘤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关系密切。本文就肺癌相关miRNA的表达水平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高冰陈骏周欢程晔宋金成周金平李秀华
- 关键词:肺癌微小RNA预后
-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低剂量5-FU持续输注二线治疗晚期胃癌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周剂量紫杉醇联合低剂量5-氟尿嘧啶(5-FU)持续输注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20例,均为一线治疗后失败或复发者,应用PTX 60 mg/m^2,d1、8、15,静脉滴注3 h;5-FU300 mg/d,便携式微量泵持续24 h静脉滴注,连续14 d;DDP5 mg/d,第1-5天,第7-12天,静脉滴注,21-28 d为1周期,中位化疗周期为3周期,共完成64周期化疗。[结果]20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CR 1例,PR 7例,SD 5例,PD 7例,RR 40%,TCR 65%;中位无进展时间5个月(3-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5-30个月)。化疗相关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毒性、恶心呕吐、脱发、口腔黏膜炎和神经毒性。[结论]周剂量紫杉醇联合低剂量5-FU持续输注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毒性反应轻微,患者能够耐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使用。
- 刘芳赵金波杨晓燕周金平张阳
- 关键词:晚期胃癌紫杉醇5-FUDDP
- 强化型护理措施对PICC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预防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护理方法,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11月收治的100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50)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n=50)采取强化型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PICC相关性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发生感染3例,发生率为6%;试验组发生感染1例,发生率为2%,对照组患者PICC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于试验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与2013年感染菌种没有太大的变化,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有所下降,其他菌种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结论强化型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PICC患者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杨怡周金平曲丽张艳苗婧李春华
- 关键词: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 4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检测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上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生化比色定量法及TSGF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SGF的含量。结果40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的含量(71.37±11.24 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SGF的含量(59.75±4.45 u/ml)(P<0.01),阳性检出率达79.80%。另外,在60例进行化疗的患者中,18例有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的含量(61.28±6.05 u/ml)较化疗前(83.01±4.57 u/ml)明显下降(P<0.01),6例化疗无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的含量(86.51±5.82 u/ml)显著高于化疗前(65.76±5.92 u/ml)(P<0.01)。结论TSGF是一种新的、敏感性高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均有临床意义。
- 赵金波秦成来鹏周金平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上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TSGF检测试剂盒,用生化比色定量法测定血清中TSGF的含量。[结果]339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TSGF的含量(71.03±11.24)u/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TSGF的含量(59.75±4.45)u/mL(P<0.01),阳性检出率达78.47%。另外,在42例进行化疗的患者中,15例有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的含量(62.64±6.05)u/mL较化疗前(82.26±4.57)u/mL明显下降(P<0.01),6例化疗无效者化疗后血清TSGF的含量(86.51±5.82)u/mL显著高于化疗前(65.76±5.92)u/mL(P<0.01)。[结论]TSGF是一种新的、敏感性高的肿瘤标志物,对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均有临床意义。
- 赵金波周金平赵红霞刘芳
-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 肝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通过对118例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和探讨,找出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2011年2月-2012年3月118例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18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为16例,24h内死亡例数为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6%。其中,发热11例无感染,术后出血3例,胸部并发症2例,无皮肤烫伤和肝脓肿。结论:RFA作为一种肝肿瘤的局部微创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较好。重视并发症的表现并采用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周金平杨怡张艳李淑芬李春华
-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并发症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