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开文

作品数:10 被引量:5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三叉神经
  • 4篇三叉神经痛
  • 4篇神经痛
  • 4篇神经血管
  • 4篇手术
  • 4篇外科
  • 4篇经痛
  • 4篇减压术
  • 3篇血管
  • 3篇血管减压
  • 3篇血管减压术
  • 3篇乙状窦
  • 3篇乙状窦后
  • 3篇神经血管减压...
  • 3篇外科手术
  • 3篇小脑
  • 3篇脑桥
  • 3篇经血
  • 2篇胆脂瘤
  • 2篇乙状窦后进路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477...

作者

  • 10篇张开文
  • 4篇汪运坤
  • 3篇张爱珍
  • 2篇李孝安
  • 2篇赵永宏
  • 2篇林清霞
  • 1篇孙志庭
  • 1篇韩福军
  • 1篇李萍
  • 1篇邓国清

传媒

  • 3篇中国耳鼻咽喉...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3篇耳鼻咽喉(头...
  • 1篇实用疼痛学杂...

年份

  • 1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微外科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15
1995年
报告406例原发性王叉神经痛经乙状窦后进路显微外科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方法。随访1~7年以上,有效率97.8%,治愈率96.8%,复发率4.6%。讨论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显微外科神经血管减压术的优点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评估。
张开文
关键词:神经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痛显微外科手术
小脑桥脑角薄层增强CT扫描在耳神经外科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7年
小脑桥脑角薄层增强CT扫描在耳神经外科的临床意义张开文1邓国清2小脑桥脑角解剖复杂,汇集着诸多的神经、血管和重要结构。耳神经外科涉及小脑桥脑角的手术较多,术前了解小脑桥脑角结构及病变对手术的选择和估价甚为重要,小脑桥脑角薄层增强CT扫描基本上可满足...
张开文邓国清
关键词:耳神经外科CT扫描小脑桥脑角薄层扫描
三叉神经痛与半面痉挛神经超微结构对比研究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对比研究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例特发性半面痉挛、2例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及2例正常三叉神经、面神经根的透射电镜结果,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半面痉挛的超微结构改变基本相同,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正常神经根的超微结构进行对比,证实血管与肿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导致了神经超微结构改变。结论:三叉神经痛和半面痉挛的发病机理可能为神经纤维间“短路”和神经核功能紊乱。神经根超微结构改变的严重程度与神经根受压程度有关而与受压部位。
林清霞张开文张爱珍汪运坤李孝安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超微结构
上颌窦窦口的应用解剖学观测被引量:11
1999年
本文观测了48侧尸头上颌窦窦口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发现上颌窦鼻腔开口均位于筛漏斗,其形态、大小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按形状可分为圆形或卵圆形、弯月形或肾形及月芽状或弯曲的缝隙状三类,分别占21%、56%、23%;上颌窦窦腔开口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前囟上部;上颌窦鼻通道由窦腔开口向上或内上移行为鼻腔开口,其长度与筛泡、钩突的发育情况有关;多数上颌窦窦口上缘高于(65%)或等于(23%)眶底或眶内下角水平;鼻泪管后壁与上颌窦窦口前缘水平距离及与鼻底水平线夹角分别为4.20±1.09mm及59±8.7°。结果提示上颌窦中鼻道开窗术或窦口开放术中,为防止发生眶损伤和鼻泪管损伤,不应咬除上颌窦自然窦口上缘及前缘组织,向下咬除时亦宜谨慎小心。此外,还讨论了上颌窦鼻腔开口类型与上颌窦炎症发生的关系。
汪运坤林清霞张开文
关键词:解剖学
小脑脑桥角内窥镜手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探讨内窥镜在小脑脑桥角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内窥镜下对15具成人尸头小脑脑桥角神经血管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乙状窦后缘中点至各神经根的距离。结果:不同视角的内窥镜可以观察到因神经、血管襻及小脑绒球等遮挡而难以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的神经根周围组织结构;乙状窦后缘中点至三叉神经根、面神经根、听神经根、舌咽神经根及内耳门后缘、颈动脉管内口后壁距离分别为39.36±2.09mm、40.96±2.11mm、38.65±1.75mm、35.86±2.93mm、31.38±1.63mm、52.78±4.24mm。结论:结合内窥镜用于小脑脑桥角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的危险性。所测得的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汪运坤张开文
关键词:小脑脑桥角内窥镜手术
经乙状窦后进路切除跨颅中后窝巨大胆脂瘤被引量:1
1997年
目的:介绍手术切除跨颅中后窝生长巨大胆脂瘤的体会和注意事项。方法:采用乙状窦后进路显微外科方法治疗7例跨颅中后窝巨大胆脂瘤。结果:随访5个月~3年,7例术侧症状均消失,未见肿瘤复发征象。结论:表明乙状窦后进路可一期全部切除跨颅中后窝巨大胆脂瘤。
张爱珍张开文林清霞汪运坤李孝安
关键词:颅中窝颅后窝胆脂瘤显微外科手术脑肿瘤
面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梳理牵拉术治疗特发性半面痉挛被引量:8
1997年
目的:解除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提高治愈率。方法:采用乙状窦后进路面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梳理牵拉术。结果:438例特发性半面痉挛,术后随访1~8年以上,治愈417例(95.2%),复发14例(3.4%)。结论:特发性半面痉挛的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及其周围的脑干表面,另一病因为面神经核功能异常。认为面神经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梳理牵拉术是一种解除病因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张开文
关键词:面神经神经血管减压术面肌痉挛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总结 15年经手术证实的病例 ,从临床上解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神经血管减压术的长期疗效。方法 :1985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后和迷路后进路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76 5例 ,对获得信访和门诊复查、手术时间超过 3年、资料完整的 5 87例进行总结。结果 :5 87年术中未见血管压迫者 49例 (8.35 % ) ,余 5 38例 (96 .6 5 % )有血管压迫 ,多数病例可见神经根有明显的血管压迹或神经根扭曲 (静脉压迫无此现象 )。疗效 :5 38例神经血管减压术者治愈5 2 9例 ,治愈率 98.33% ,有效 3例 (0 .5 6 % ) ,无效 6例 (1.12 % ,其中 1例为顽固性面痛 )。治愈者中复发 48例 (9.0 7% ,静脉压迫者基本全部复发 )。感觉根部分切断 49例 ,2例复发 ,1例顽固性面痛。结论 :三叉神经痛主要病因为血管压迫神经根 ,神经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愈率高 ,长期疗效稳定。静脉不应视为压迫血管。
张开文张爱珍赵永宏李孝安汪运坤韩福军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病因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长期疗效
1996年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于其发病机理长期未明确,传统的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疼痛,且有耐药性和肝脏损害等副作用,而三叉神经周围支射频、撕脱等手术对神经有一定的破坏性,复发率较高,近二十年国内外相继开展了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李萍张开文孙志庭赵永宏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乙状窦后径路
桥小脑角胆脂瘤—附64例报告被引量:4
1995年
自1985年以来,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侨小脑角胆脂瘤64例,肿瘤全部切除者61例(95.3%),大部分切除者3例。1例死亡,63例随访6个月至9年,未见症状复发,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张开文张爱珍孙志庭李树学
关键词:小脑脑桥角手术进路胆脂瘤外科手术乙状窦后进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