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玲琳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痤疮
  • 3篇光动力
  • 2篇动力疗法
  • 2篇散发病例
  • 2篇神经纤维
  • 2篇神经纤维瘤
  • 2篇酮戊酸
  • 2篇纤维瘤
  • 2篇疗法
  • 2篇基因
  • 2篇激光
  • 2篇光动力疗法
  • 2篇发病
  • 2篇氨基酮戊酸
  • 2篇NF1基因
  • 2篇5-氨基酮戊...
  • 2篇I型神经纤维...
  • 2篇病例
  • 1篇倒模
  • 1篇倒模治疗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8篇张玲琳
  • 6篇王秀丽
  • 3篇张国龙
  • 2篇蔡良奇
  • 2篇赵小燕
  • 1篇杨晨
  • 1篇李欣
  • 1篇王宏伟
  • 1篇周倩
  • 1篇陈中建
  • 1篇张海艳
  • 1篇张丽
  • 1篇杨德刚
  • 1篇赵奥林
  • 1篇石磊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钬激光在男性难治性肛管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钬激光治疗肛管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光医学治疗科接受钬激光27例男性肛管尖锐湿疣患者作为治疗组,另外,选择同期接受CO2激光的35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肛管内疣体清除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单次钬激光疣体清除有效率(85.2%)高于CO2激光(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6个月随访中钬激光治疗组的疣体复发率(25.9%)明显低于CO2激光组(51.4%,P=0.042)。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局部水肿、浅溃疡等反应,2~3周痊愈,未见感染、瘢痕、排便困难等现象。结论钬激光治疗肛管疣体清除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廖彩荷孙晓飞王佩茹张国龙张玲琳王秀丽
关键词:钬激光尖锐湿疣肛管CO2激光
蓝光照射联合中药石膏倒模治疗中度痤疮临床观察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观察蓝光照射联合中药石膏倒模治疗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6例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0例,每周2次蓝光照射联合每周1次中药石膏倒模治疗;对照组196例,每周2次单纯蓝光照射治疗。3周后判定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远期疗效、复发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0.94%,对照组有效率为62.24%。结论蓝光照射联合中药石膏倒模治疗中度痤疮安全、有效。
李欣张玲琳陈中建王秀丽王宏伟
关键词:痤疮蓝光
一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散发病例的NF1基因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对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进行致病基因变异研究。方法:采集1例散发的NF1患者及其健康父母和100份健康对照外周血,应用PCR技术对NF1基因进行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患者中检测到NF1基因第33外显子处一个新的无义变异c.4339C>T(p.Q1447X),其父母及100份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变异。结论:NF1基因的c.4339C>T(p.Q1447X)变异可能与该NF1患者的发病相关。
赵小燕蔡良奇张玲琳王佩茹张国龙
关键词: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体外抑制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增殖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对体外培养的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的杀伤效应。方法将临床Majocchi肉芽肿患者皮损分离培养出的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活化后制备菌悬液,与5mmol/L ALA共孵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原卟啉Pp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产生情况。实验分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和ALA-PDT组。对照组无处理。ALA-PDT组断发毛癣菌与5 mmol/L ALA共孵育6h后,采用功率密度为40mW/cm2的633nm红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100、150、175、200J/cm2)照射。单药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 ALA共孵育6h,不照光。单光组无ALA共孵育,只给予200J/cm2红光照射。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及菌浓度评估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砖红色荧光物质PpⅨ产生,当照光能量密度为175、200J/cm2时,照片显示菌落生长明显受限,数量减少,菌浓度计数分别为(0.53±0.058)×105 CFU/mL、(0.13±0.057)×105 CFU/mL,明显低于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及其他低能量密度ALA-PDT组(P<0.05)。结论 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肿株有明确的杀伤效应,可为临床ALA-PDT治疗皮肤癣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吴倩倩石磊张海艳张玲琳高志琴杨虹杨连娟王秀丽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皮肤癣菌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过程中炎症因子的动态检测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利用兔耳痤疮模型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痤疮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皮内注射痤疮丙酸杆菌(C.acnes)于兔耳皮肤,构建兔耳痤疮模型。成功构建的模型兔耳给予ALA-PDT治疗。通过组织HE染色评价痤疮炎症的变化;提取兔耳组织RNA并以Real-time PCR检测ALA-PDT治疗前及治疗后4、24 h及7 d的炎症因子IL-1α、IL-1β、IL-6、IL-8、NF-κB(p65)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通过评估组织HE结果发现,ALA-PDT治疗后4~24 h皮损区炎症逐渐加重,治疗后7 d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Real-time PCR发现,与治疗前相比,ALA-PDT治疗后4、24 h的IL-1α、IL-1β和IL-6 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8、p65 m 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所有炎症因子相对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A-PDT早期可能通过上调IL-8和p65放大炎症反应,随后抑制炎症因子改善组织炎症反应,最终有效治疗痤疮。
杨晨张玲琳张玲琳邹婷王秀丽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痤疮丙酸杆菌炎症因子
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序贯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观察被引量:30
2016年
目的探讨皮损内注射曲安奈德序贯CO_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皮肤科瘢痕专题门诊增生性瘢痕患者33例,将其分为A组(予曲安奈德注射组)、B组(曲安奈德注射后予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新适确得乳膏外涂组)、C组(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新适确得乳膏外涂组)分别予以治疗,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分别对这三组增生性瘢痕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评分,并用超声波诊断仪测量治疗前后厚度的变化。结果 A组治疗前后VSS评分分别为(12.00±1.24)和(8.31±1.94);治疗前后瘢痕厚度分别为(0.44±0.18)cm和(0.28±0.12)cm;B组VSS评分分别为(10.63±2.39)和(5.13±2.52),瘢痕厚度分别为(0.33±0.06)cm和(0.17±0.04)cm;C组VSS评分为(10.83±2.15)和(9.83±2.37),瘢痕厚度为(0.38±0.10)cm和(0.30±0.07)cm。A组皮肤萎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5%,其余两组未见皮肤萎缩情况发生。结论予曲安奈德注射后予超脉冲CO_2激光联合新适确得乳膏外涂这种分阶段疗法可以减少皮肤萎缩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以使瘢痕痊愈后在柔软度、硬度、外观方面较为接近正常皮肤,仅留有部分色素沉着,值得临床应用。
赵奥林杨德刚张丽张玲琳王秀丽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曲安奈德局部注射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是一种药械结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中重度痤疮的治疗,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短暂轻微的特点。目前认为ALA-PDT可通过抑制皮脂腺功能、减少皮脂分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改善毛囊上皮异常角化、免疫调节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等多重机制参与痤疮的治疗与修复。本文就近年来ALA-PDT治疗痤疮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张玲琳王秀丽
关键词:痤疮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两例I型神经纤维瘤散发病例的NF1基因突变检测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对两例I型神经纤维瘤散发病例NF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两例散发I型神经纤维瘤病例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和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基因组DNA,设计特异性引物避开假基因,PCR扩增NF1基因,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在两例患者分别检测到NF1基因第9外显子c.1019-1020delCT突变与第48外显子C.7189G〉A突变,在其父母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同突变。结论NF1基因突变可能为这两例患者的致病原因。
赵小燕周倩蔡良奇赵子君张玲琳王佩茹张国龙
关键词:I型神经纤维瘤突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