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龙

作品数:21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4篇皮肤
  • 6篇细胞
  • 6篇鳞状
  • 6篇鳞状细胞
  • 5篇小鼠
  • 4篇皮肤病
  • 4篇皮肤鳞状细胞
  • 4篇皮肤鳞状细胞...
  • 4篇肿瘤
  • 4篇细胞癌
  • 4篇疗法
  • 4篇鳞状细胞癌
  • 4篇光动力
  • 3篇动力疗法
  • 3篇光动力疗法
  • 3篇光动力治疗
  • 3篇黑素
  • 2篇散发病例
  • 2篇神经纤维
  • 2篇神经纤维瘤

机构

  • 21篇同济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1篇张国龙
  • 17篇王秀丽
  • 4篇石磊
  • 3篇张玲琳
  • 3篇周倩
  • 2篇蔡良奇
  • 2篇赵小燕
  • 2篇郑哲
  • 1篇程茜
  • 1篇吉杰
  • 1篇罗敏
  • 1篇张海艳
  • 1篇刘沛
  • 1篇周忠霞
  • 1篇杨德刚

传媒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皮肤病与性病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国际免疫学杂...
  • 2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2016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扁平苔藓样角化病临床及皮肤镜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的临床表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21例患者年龄(64.69±13.29)岁,男女比例为1∶2。18例皮损位于面部,3例位于小腿。10例皮损呈斑块样型,6例扁平色素斑型,5例扁平红斑样型。7例皮损呈红/紫红色,5例棕红色,8例棕/灰色,1例棕/红色。皮肤镜检查显示,12例为非色素型LPLK,9例为色素型LPLK。色素颗粒见于13例皮损中,且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色素颗粒多呈弥漫分布(9/13),且多见于色素型LPLK(8/9);4例色素颗粒呈局灶分布,均见于非色素型LPLK皮损。10例(10/13)可见色素粗颗粒,其中色素型8例,非色素型2例,色素粗颗粒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色素特殊分布模式中,环状颗粒模式为8例(8/13),胡椒粉样色素颗粒模式7例(7/13),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21)可见鳞屑,7例(7/21)血管结构,两种结构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0.16)。结论LPLK好发于面部,可表现为单发的红色、棕红色和棕灰色斑块或斑片,表面可覆鳞屑;特征性皮肤镜特征为出现色素颗粒,以弥漫分布的粗颗粒为主,多见于色素型LPLK。
胡婵曹雅晶杨晓芹王佩茹石磊徐明圆张国龙王秀丽
关键词:角化病皮肤表现
应用动物模型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一种无创、有效且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少的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皮肤科领域多种疾病的治疗。动物模型是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疗效及机制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通过应用皮肤肿瘤、光老化、痤疮、瘢痕以及银屑病的动物模型,优化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参数,进一步阐明了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机制,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增敏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国龙周倩王秀丽
关键词:皮肤疾病氨基酮戊酸光化学疗法小鼠
单线态氧在光动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检测方法被引量:6
2019年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在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可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其中单线态氧(singlet oxygen,1O2)被认为是光动力效应中的关键因子。1O2主要通过电子转移介导的氧化损伤对肿瘤细胞发挥作用,1O2的检测方法包括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电子自旋共振法,分光光度计法等),明确1O2的作用机制及检测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拓展PDT的适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本文就PDT中单线态氧的产生机制、作用机制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1O2的深入研究及PD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郑哲郑哲张国龙
关键词:单线态氧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治疗遗传性皮肤病相关非黑素皮肤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遗传性皮肤病相关非黑素皮肤癌(non melanoma skin cancer,NMSC)是一类继发于遗传性皮肤病的皮肤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一般具有家族史,且呈早发、多发和易复发的特点。目前多采用手术治疗,但存在创伤大、易复发、耐受性差等缺点。光动力治疗可以靶向杀伤肿瘤和病理性增生组织,基于其破坏小、可靶向、可重复的优势,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NMSC的治疗。本文就光动力在遗传性皮肤病相关NMS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郑洁张国龙
关键词:遗传性皮肤病光动力治疗
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的光声成像及光声谱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初步建立皮肤肿瘤光声检测系统与数据处理方法,并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模型进行光声成像和光声谱分析。方法6~8周龄健康雌性SPF级BALB/C裸鼠60只,分别用小鼠皮肤鳞癌XL50细胞(30只)和人皮肤鳞癌A431细胞(30只)接种裸鼠背部右侧近上肢处,成功构建小鼠皮肤鳞癌和人皮肤鳞癌动物模型各20只。在850nm波长下应用光声检测系统采集上述两种模型在体光声成像和光声谱数据,对鳞癌和背部左侧正常皮肤声功率谱曲线拟合斜率进行比较。光声检测完成后,取两种模型小鼠肿瘤组织及对侧正常皮肤行组织病理检查。不同组织拟合斜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光声成像显示,鳞癌瘤体与正常组织相比具有更丰富的血红蛋白光声信号。同时,XL50小鼠皮肤鳞癌裸鼠模型肿瘤组织声功率谱拟合斜率(-1.827±0.1531)低于正常皮肤组织(-1.059±0.1178),t=3.973,P<0.001;A431人皮肤鳞癌为-1.537±0.1255,亦低于正常皮肤组织(-0.960±0.2597),t=2.166,P=0.043。组织病理显示,肿瘤组织较正常组织血管增多。结论皮肤鳞癌与正常皮肤组织的光声成像信号与光声谱的声功率谱拟合斜率存在差异,为皮肤鳞癌的无创光声诊断奠定基础。
文龙潘晶王佩茹张浩南张国龙王学鼎程茜王秀丽
关键词:光声成像
2017年美国皮肤病学会《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管理指南》解读被引量:11
2018年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是人类第二大常见的皮肤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递增趋势。大多数cSCC经常规治疗可治愈,但晚期cSCC进展快,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2017年,美国皮肤病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AAD)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最新版的cSCC管理指南,包括cSCC活检技术、组织病理学评估、临床分级分期、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随访、复发的预防以及晚期cSCC管理。本文旨在对该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
朱路得王佩茹张国龙王秀丽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2022年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属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常在癌前病变光线性角化病的基础上发生。cSCC起源于表皮或毛囊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肿瘤干细胞存在于cSCC中,它与正常表皮干细胞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启动cSCC的形成,并与转移和治疗抵抗有关。因此,了解cSCC中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征并区分其与正常表皮干细胞的差别,有助于开发治疗cSCC的新靶向治疗药物,尤其是针对预后不良的cSCC。本文综述了cSCC中肿瘤干细胞的起源、特性和其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孙忠辉张国龙王秀丽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肿瘤干细胞生物标志物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SKH-1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免疫细胞亚群变化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小鼠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的免疫效应。方法建立紫外线诱导的SKH-1无毛小鼠cSCC模型,进行ALA-PDT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 h和3 d、7 d各取5 mm3大小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小鼠cSCC肿瘤局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及比例在ALA-PDT治疗后1 h增高最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每400倍视野细胞数量):61.22±6.65比22.56±4.13,59.67±4.30比21.89±3.26,均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35.64±15.33)%比(5.46±2.44)%,(12.15±4.86)%比(1.98±1.49)%,均P<0.05]。同时,免疫组化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显示肿瘤局部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在治疗后6 h表达显著增高(均P<0.05)。达峰后,肿瘤组织中上述细胞数量和比例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并持续至本研究终点(治疗后第7天)。结论ALA-PDT通过招募免疫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郑哲张国龙张国龙吉杰王秀丽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
ALA-PDT防治老年非黑素皮肤癌
非黑素皮肤癌(NMSC)多发生在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单发NMSC可通过手术切除,但存在破坏性大、易复发、复发后治疗困难等问题;晚期NMSC不宜或不能手术,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可...
张国龙王佩茹张琳玲石磊王宏伟王秀丽
文献传递
DC疫苗预防小鼠皮肤鳞癌的疗效及免疫机制研究
<正>近年来DC疫苗已作为重要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疗应用于某些实体瘤的治疗中。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y,ALA-PDT)是能够在有效治疗...
张海艳张国龙范志霞王晓杰石磊杨德刚王秀丽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