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若楠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跨越翻译的界限——从费梅尔看本雅明翻译观的启示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旨在通过对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观的分析,阐明跨学科视角对当今的翻译学的重要性。对本雅明翻译观主导思想的分析,将从其对语言和世界的动态认识出发,延伸向后续生命和词译的忠实问题,最终落在对翻译目的和翻译性质的思考。整个论述将在本雅明哲学历史观下展开,进而提出对《译者的任务》一题的新解,重新探究本雅明翻译观中的解构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本雅明与汉斯.费梅尔(Hans Vermeer)对翻译理解的共同之处,一则体现本雅明翻译观的现实价值,二则也借其来论证费梅尔对翻译活动的过程性理解。
- 徐若楠
- 关键词:本雅明翻译纯语言创世
- 《2012年美国联邦财务报告》翻译实践报告
- 2014年黑龙江省人大预工委委托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对《2012年美国联邦财政报告》进行翻译。本论文即以2012年美国联邦财政报告为主体进行展开探讨的并对此次翻译任务从其要求和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且不论时间紧、质量高这...
- 徐若楠
- 关键词:英汉翻译句式结构语法功能翻译技巧
- 文献传递
- 正义的构成--跨越当代程序主义的界限被引量:8
- 2013年
- 霍耐特在批驳了当今主流正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替代这套理论的重构式正义理论。全文论证分为三步:首先,提出了当今主流正义理论的三大支柱,即程序性基本范式、分配公平理念和国家集中;其后,从分配范式入手,对这三个要素依次进行考查并逐个推翻,指出个体自主应是一种主体间存在,进而将权力概念的去中心化引入正义理论;最后,建议用承认关系的理念来替代分配范式,用规范性重构来替代虚拟程序的建构,将视野扩展到非国家性质的机构和组织,以此作为对法制国家治理的补充。该文旨在通过提出这一重构式的、多元导向的正义理论,为弥合哲学理论与政治实践之间的鸿沟作出贡献。
- 王建斌徐若楠
- 关键词:正义理论去中心化
- 中德外交史上的翻译奇才
- 2015年
- 德国人夏礼辅(EmilKrebs,1867—1930)是一个语言天才。他毕生懂得120门外语,能用60种语言交流,并能将32种语言准确翻译成德语。他是柏林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第一届毕业生,后成为德国外交部最早的翻译官之一。他在中国生活长达25年,见证了德国殖民扩张的辉煌,也经历了德意志帝国的覆灭,目睹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的终结。
- 徐若楠王建斌
- 关键词:翻译外交史语言交流德意志帝国语言准确
- 论本雅明的翻译观——以卫礼贤对“道”的译解为例
- 2014年
- 本文旨在探讨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翻译观之于今天翻译学的意义。首先,对本雅明的翻译观进行阐述,着重论述他特有的动态的、前瞻的视角,进而探讨他主张"词译"理论的深层依据,并提出他对翻译目的及性质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以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对老子之"道"的译解为例,深入分析翻译如何从字词入手,揭示语言之间在表意方式上的互补,最终促成众语言走向完满的纯语言,以此说明本雅明翻译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 徐若楠王建斌
- 关键词:本雅明LOGOS
- 以经释经,以典释典——卫礼贤《道德经》翻译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影响力,却长期缺乏相关的翻译学研究。有鉴于这一学术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本文以卫氏《道德经》译本为对象,通过对"道"和"德"的翻译分析,阐述卫氏如何以基督教教义诠释老子思想,进而构建起了《道德经》与《圣经》之间的互文关系。
- 徐若楠王建斌
- 关键词:典籍翻译互文性《道德经》《圣经》
- 构建中西经典之间的互文性——卫礼贤1919/1920年版《大学》译稿初探被引量:3
- 2017年
- 卫礼贤的中国典籍德译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却长期处于学术领域的空白。笔者亲赴德国,搜集各种文献,力求依托史料,全面研究卫氏的翻译思想。文章深入分析卫氏1919/1920年版《大学》首章翻译,阐述卫氏对儒家学说进行康德化诠释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说明卫氏典籍翻译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构建经典间的互文关系,架起贯通中西哲学的桥梁。这是《大学》卫译稿在国内外的首度挖掘,也是针对卫氏《大学》翻译的首个研究成果。
- 徐若楠
- 关键词:典籍翻译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