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拓守廷

作品数:12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大洋
  • 5篇大洋钻探
  • 4篇渐新世
  • 3篇深海
  • 3篇始新世
  • 3篇南大西洋
  • 2篇大洋钻探计划
  • 2篇地球
  • 2篇深海钻探
  • 2篇气候
  • 2篇综合大洋钻探
  • 2篇综合大洋钻探...
  • 2篇大数据
  • 1篇迪斯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地球系统
  • 1篇地球系统科学
  • 1篇东亚季风
  • 1篇岩芯
  • 1篇照亮

机构

  • 11篇同济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IODP...
  • 1篇中国21世纪...

作者

  • 12篇拓守廷
  • 8篇刘志飞
  • 3篇成鑫荣
  • 3篇赵泉鸿
  • 2篇翦知湣
  • 1篇叶芳
  • 1篇田军
  • 1篇华洪
  • 1篇胡修棉
  • 1篇黄维
  • 1篇史宇坤
  • 1篇王文涛

传媒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自然杂志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工程研究(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始新世—渐新世界线的全球气候事件:从“温室”到“冰室”被引量:22
2003年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在持续不断的变冷,从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变为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地球",经历了多次冰盖扩张的变冷事件。始新世—渐新世界线(E/O)附近,δ18O值大幅度正偏,在短期内由1.2‰迅速增加到3.0‰,底层海水温度从12℃降低为4.5℃。保存在大洋和大陆中的记录表明:E/O界线附近,全球气温大幅降低,海陆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灭绝,指示了气候变冷、变干的趋势。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间,南极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塔斯曼尼亚海道和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DrakeStrait)相继打开,形成环南极洋流,从而阻止赤道地区的热量向南极传送,导致南极大陆"热隔绝",使南极大陆东部为冰川所覆盖。最近的研究显示,E/O事件是与大气CO2含量快速变化密切相关的瞬时气候变化,其变化速率类似于现今地球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的变化,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在这一事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拓守廷刘志飞
关键词:始新世渐新世气候事件温室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的数据资源与共享现状被引量:5
2020年
国际大洋科学钻探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莫霍钻"计划。在50余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四个阶段,执行了300多个航次的洋底钻探任务。所获得的海量、珍贵的洋底数据,如今保存在多个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包括了测井信息、岩芯基概况信息、物理属性信息、化学属性信息、岩石特征、古生物化石内容等观测和实验分析结果,数据量巨大。这些数据还通常附于相关的大洋钻探出版物中发表,部分被相关专业数据库收录。总体来看,大洋钻探目前的数字化工作存在多个数据库间数据类型不匹配和数据检索方式单调等问题,不利于后续对于数据的再挖掘和利用。未来需要重视综合性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多源异构数据有效融合,互联互通,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大数据技术手段支撑相关的科学研究。
鲁铮博史宇坤华洪拓守廷叶训焱邓怡颖樊隽轩
关键词:大洋钻探数据库大数据
国际大洋钻探2050科学框架及其对未来大洋钻探发展的启示被引量:2
2022年
大洋钻探是地球科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最久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2020年10月发布了面向2050年大洋钻探科学框架《大洋钻探——探索地球》,该框架提出了未来大洋钻探的战略目标和旗舰计划。对其七大战略目标、五大旗舰计划和四大赋能要素等核心内容及未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进行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进一步参加国际大洋钻探提出了建议。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学习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大洋钻探科学、技术与装备研究布局,组织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等工作,进而实现中国在未来能够共同牵头领导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目标。
拓守廷王文涛
关键词:大洋钻探地球系统深海技术
国际大洋钻探科学数据的现状、特征及其汇编的科学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国际大洋钻探50余年来已执行297个航次,累计采集长度超过4×105m的岩芯,同时获取大量观测数据。然而,这些岩芯样品测试和观测数据却以多源、异构的形式散布在不同文献和数据库中,无法做到广泛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系统调研国际大洋钻探各阶段的航次报告、数据库以及学术论著等资料,理清了数据分布、数据载体及数据类型等现状。认为大洋钻探科学数据包括船上数据和航次后数据两大部分,共在表、图、文中包含了钻井取芯、岩石地层特征、沉积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15类近200项数据类型。研究发现国际大洋钻探现有数据体系具有层次清晰、时空属性明确、来源简单又复杂、存储格式多样、类型一致又多样等特征,是地球科学领域典型的科学大数据。开展国际大洋钻探科学数据的汇编除可实现数据快速获取外,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不仅有潜力解决海洋生物演化、全球物质循环、古海洋与古气候、深海矿产资源评价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还能为推动地球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做出积极贡献。最后,就国际大洋钻探科学数据统一格式和汇编建库这一关键步骤提出了具体建议。
马鹏飞刘志飞拓守廷蒋璟鑫许艺炜胡修棉
关键词:岩芯测井科学数据大数据
南大西洋渐新世初碳酸盐记录(ODP 1263站)被引量:3
2006年
渐新世初期,南极大陆在短时间内出现永久性冰盖,地球由两极无冰进入到单极有冰的特殊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一重大气候转型事件与大气CO2及大洋碳储库的变化密切相关。南大西洋ODP 1263站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分析揭示了在渐新世初期发生的强烈碳酸盐溶解事件,碳酸盐溶解超前于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重值约100 ka,显示碳酸盐溶解事件先于南极冰盖的形成。由于碳酸钙泵的作用,碳酸盐的溶解会消耗大量的大气CO2,从而可能驱动了气候的快速变冷,导致南极大陆永久性冰盖发育。
拓守廷刘志飞成鑫荣赵泉鸿
关键词:碳酸盐溶解南大西洋ODP
IODP计划的新进展被引量:3
2009年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经过5年(2003—2008年)的过渡运行,在2009年真正实现了"多平台"钻探格局,美国"决心号"、日本"地球号"和欧洲联合体"特定任务平台"同时执行特定海区和地质条件的钻探航次。随着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合体和印度的加入,IODP"大家庭"已有7个成员单位共24个国家,大洋钻探的国际合作渐入"佳境"。IODP钻探航次在2009年的重大进展包括:"地球号"在IODP第319航次首次实施立管钻探并成功取芯;经全面改造升级后的"决心号"首航赤道太平洋成功获取53Ma以来古赤道太平洋连续沉积物断面;"特定任务平台"成功实施推迟2年多的新泽西陆架IODP第313航次等。我国科学家在近年来参加IODP航次、提交航次建议书、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面明显活跃,大大提高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在海洋科学的相关领域进入了国际前沿。
刘志飞拓守廷
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南大西洋ODP1265站的记录被引量:8
2006年
始新世—渐新世(EO)过渡期间,地球由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进入到南极有冰的“冰室地球”,其中以发生在早渐新世初的大冰期事件尤为意义重大.南大西洋ODP1265站氧碳稳定同位素在EO过渡期间发生重大变化,表明早渐新世全球气温迅速下降,南极大陆东部首次出现大规模永久性冰盖,同时全球碳储库发生重大改组,这一结果与全球其他地区的记录一致.碳酸盐含量、粗组分、浮游有孔虫碎壳率以及碳酸钙软泥的粒度在EO界线附近都发生了突变,指示了海洋表层生产力的升高、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的突然加深以及气候快速变冷对生物和碳酸盐沉积的影响.
拓守廷刘志飞赵泉鸿成鑫荣
关键词:南大西洋始新世渐新世
科学大洋钻探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2
2007年
本文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40多年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大洋钻探计划的重要科学成就,展示了新世纪IODP大洋钻探将使用多个钻探平台,采用新的以地质作用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着重研究三个大的科学课题:深部生物圈与洋底下的海洋;环境变化,过程和结果;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地球正在“变小”,人类要改善与她的关系。IODP将为我们提供可能的信息。
刘志飞拓守廷
关键词: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地球系统科学
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照亮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被引量:6
2015年
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以探索深部了解整个地球系统为目标,围绕气候与海洋环境、深部生物圈、地球内部与表层连接、灾害与观测等四大科学主题,预测未来,预警灾害,提出了14个前沿科学问题。继板块构造学说掀起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之后,科学大洋钻探将触发地球科学领域新的革命。
田军拓守廷
关键词:大洋钻探地球科学深部生物圈
南大西洋深水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被引量:10
2004年
新生代地球表面从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变为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地球”,最重大的降温事件是发生在距今约33.7Ma始新世/渐新世界线附近的渐新世初大冰期事件(EOGM),南大西洋深水大洋钻探计划(ODP)第208航次1262站和1265站35-30Ma期间的浮游和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碳酸钙和粗组分含量,结合颜色反射率和磁化率的高分辨率记录,揭示出表层和深水都发生了这一全球降温事件.分析表明,氧同位素在渐新世初33.5~33.1Ma记录的EOGM事件代表了南极东部冰盖的规模,表示当时世界海水的表层和深部水温大幅度降低.碳同位素δ^13C在EOGM事件期间发生很大的正偏移,说明全球碳储库发生重要转型,可能反映有机碳埋藏速率突然增加或生产力的分布发生时空变化.同时,岩性组成、碳酸钙含量、颜色反射率和粗组分在始新世/渐新世界线附近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反映当时碳酸盐补偿深度(CCD)突然快速变深,由颜色反射率揭示出的碳酸钙含量变化具有100和400ka的地球轨道偏心率长周期,进一步显示早渐新世全球气候变化的轨道驱动机制。
刘志飞拓守廷赵泉鸿成鑫荣黄维
关键词:渐新世大冰期碳同位素始新世埋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