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健平

作品数:51 被引量:586H指数:14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0篇语言文字
  • 11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4篇翻译
  • 10篇翻译研究
  • 9篇哲学
  • 7篇英译
  • 7篇释学
  • 6篇诠释学
  • 5篇哲学诠释
  • 5篇哲学诠释学
  • 5篇美学
  • 5篇接受美学
  • 4篇英语
  • 4篇源语
  • 4篇源语文本
  • 4篇深度翻译
  • 4篇视域融合
  • 4篇文学
  • 3篇译者
  • 3篇朱子学
  • 3篇子学
  • 3篇文学翻译

机构

  • 42篇湖南大学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作者

  • 56篇朱健平
  • 3篇闫亮亮
  • 2篇邓媛
  • 2篇李文娜
  • 1篇陈文娟
  • 1篇张威
  • 1篇宋晓春
  • 1篇李慎
  • 1篇周洁
  • 1篇游晟
  • 1篇庞月慧
  • 1篇田莎
  • 1篇周小琴
  • 1篇邹倩
  • 1篇蔡晓东
  • 1篇金静
  • 1篇杨诚

传媒

  • 6篇中国翻译
  • 6篇外语教学
  • 6篇解放军外国语...
  • 4篇外国语
  • 3篇外语教学理论...
  • 2篇外语与外语教...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上海翻译(中...
  • 2篇外国语文
  • 1篇上海科技翻译
  • 1篇西安外国语学...
  • 1篇语言与翻译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国外外语教学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 1篇中国外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8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归化与异化:研究视点的转移被引量:69
2002年
从历时的角度看 ,归化与异化的讨论在不同时期所指对象不同 :当一种语言尚未成熟 ,讨论多集中在语言形式 ,这时多强调形式异化 ;一旦该语言走向成熟 ,讨论便会转向文化因素 ,这时多指文化因素的异化。翻译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的 ,会对译者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讨论该问题时应认真区别讨论对象 ,不可用讨论文化因素时得出的结论要求语言形式。
朱健平
关键词:归化异化语言形式文化因素
《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百年译介述评被引量:4
2016年
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的《哈姆雷特》在中国的译介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步入21世纪后更见新译叠出。然而,以往的《哈》译评介与研究过多聚焦于朱、梁、卞等旧译,对新世纪以来的新译研究得明显不够,对港台译本的研究同样很少。本文将《哈》剧汉译的历史分为发轫期、探索期、苦斗期、沉寂期、崛起期和繁荣期六个时期。每个时期再按译本出版的先后,对译本的特点和得失作了系统的爬梳和简要的评述。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哈》译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总体趋势是由散体为主走向诗体为主,并最终走向更加契合原剧实际的散体和诗体熔铸一体;正是百年间各个时期翻译家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哈姆雷特的生命永葆青春,永不老去。
金静朱健平
关键词:《哈姆雷特》历史分期
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被引量:69
2002年
结合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研究翻译在我国已有 14年 (1987- 2 0 0 0 )的历史。本文旨在对这 14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并试图就其研究现状和前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 。
朱健平
关键词:现代阐释学接受美学翻译研究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被引量:81
2006年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
朱健平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翻译视域融合
论翻译批评中的主体间性——兼论走向交往对话的翻译批评被引量:2
2009年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间性建立是实现批评理性和批评意义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异同可知,这两大理论对阐明翻译批评主体间性具有重要的启示: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现代化诉求是走向多元与对话,精魂是理解与开放,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的实现在于处理好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辨证关系。因此,新世纪的翻译批评应是一种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这种批评是以译作为媒介,专家学者、译者、普通读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一场平等、多边对话。它具有未完成性的特点,即任何批评的主体都不保有做出最后结论的权利,批评是开放的,是自由的;它实现的基础是参与主体既保持"外位"的立场又积极参与,实现的条件是批评者有整体观,对译者的翻译理念、方法和目标持体验的理解。走向交往对话的批评将使翻译批评更具有可接受性,同时能更好地实现其功能。
宋晓春朱健平
关键词:翻译批评主体间性
鲁迅小说莱尔译本的译者声音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译者声音理论是研究译文叙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鲁迅小说的莱尔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中,存在着译者声音凸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副文本层面的导言和注释及文本内层面的译文叙事时态的偏离和原文含蓄信息的显化。这两个层面的译者声音显现不但阐明了译者的翻译观和读者观,尽量传达了原文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还拉近了故事与读者的距离,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含义,对于该译本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慎朱健平
关键词:鲁迅小说
以简驭繁,以浅持博——陈荣捷英译《近思录》风格再现策略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1967年,陈荣捷将《近思录》首次译成英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系统考察陈译,发现陈荣捷以以简驭繁、以浅持博为宏观策略,通过切分语录结构、仿用直接引语、套译简短句式、精译儒家概念、仿译通俗用词等微观手法,成功再现了原作风格,较好实现了其“以朱释朱”的译介意图。陈荣捷的风格再现策略对于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尤其是典籍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唐思珏朱健平
关键词:《近思录》语录体陈荣捷
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被引量:16
2021年
本文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外研究的发展路径、关注焦点和研究范式,指出国外研究主要是多学科视野下复杂议题的描写性研究。接着分析了国内研究的边缘地位和所关注的议题,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忽视了特殊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和译者主体的多元化。为此,本文指出国内研究应充分借鉴多学科描写性研究范式揭示儿童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还应关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助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李文娜李文娜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范式描写性研究
翻译的跨文化解释——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模式
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翻译研究成果可为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提供有力的例证,另一方面哲学诠释学和接受美学则可为翻译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该论文运用哲学诠释和接受美学基本原理探讨了翻译...
朱健平
关键词:哲学诠释学接受美学翻译视域融合
艾乔恩企鹅版《墨子》英译中深度翻译策略研究被引量:28
2019年
艾乔恩的《墨子》英译是"企鹅经典"收录的少数几部中国哲学典籍译本之一。该译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深度翻译策略的灵活运用,是深度翻译在中国哲学典籍翻译中成功运用的典范。本文详细考察了艾译中深度翻译的具体表征,探讨了译者综合运用译文内和译文外深度翻译策略阐发《墨子》中所蕴含的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方式,试图从文本层面揭示艾译《墨子》获得成功的奥秘,为中国哲学典籍翻译提供参照。
朱健平刘松
关键词:深度翻译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