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俊超

作品数:14 被引量:110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土壤
  • 10篇有机碳
  • 10篇土壤有机
  • 9篇土壤有机碳
  • 6篇排土
  • 6篇排土场
  • 5篇碳储量
  • 4篇有机碳储量
  • 4篇植被
  • 4篇植被重建
  • 4篇露天
  • 4篇露天煤矿
  • 3篇土壤有机碳储...
  • 3篇小流域
  • 2篇有机碳密度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碳储量

机构

  • 14篇西北农林科技...
  • 1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陕西省土地工...

作者

  • 14篇李俊超
  • 9篇郭胜利
  • 7篇张彦军
  • 6篇党廷辉
  • 4篇李娜娜
  • 4篇唐骏
  • 3篇刘庆芳
  • 3篇郭慧敏
  • 3篇南雅芳
  • 3篇薛江
  • 3篇王蕊
  • 2篇周小刚
  • 2篇靳静静
  • 1篇姜继韶
  • 1篇刘京
  • 1篇王敏
  • 1篇张芳
  • 1篇邹俊亮
  • 1篇周敏姑
  • 1篇李泽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西部大开发(...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县域尺度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作物产量和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数据,利用GIS技术研究了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小麦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农田表层SOC关系。结果表明,乐都县小麦单产和SOCD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区域特征,地形、土地利用方式等结构性因素影响SOCD和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乐都县小麦单产与SOCD在空间上呈相反分布,高产区SOCD最低,低产区SOCD最高。这两个时间段,高产区小麦单产增幅仅为0.5%,SOCD增幅却达11.5%;中、低产区小麦单产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2.9%、18.9%,SOCD却呈降低趋势,降幅分别为24.6%、29.8%。
李娜娜王蕊张彦军王志齐李如剑李俊超郭胜利
关键词:小麦单产
田间条件下黑垆土基础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明确土壤基础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其长期(始于1984年)的裸地处理,于2009—2011年,利用Li-8100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了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研究田间条件下土壤基础呼吸的年际和季节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裸地土壤呼吸具有显著地季节和年际变异特性。2009年土壤呼吸速率波动于0.62—1.83μmol·m-2·s-1,平均为1.16μmol·m-2·s-1;2010年土壤呼吸的变化范围为0.30—1.46μmol·m-2·s-1,均值为0.92μmol·m-2·s-1;2011年则为0.06—1.68μmol·m-2·s-1和0.88μmol·m-2·s-1。2009到2011的3a期间裸地土壤呼吸的年累积量依次为282、234和230 g C/m2。裸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而与土壤水分呈显著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共同控制土壤呼吸的变化。试验期间,土壤呼吸累积量与试验期间降水总量相反,但与年均气温无关。在裸地处理上,因土壤呼吸年流失有机碳达到2.5Mg C/hm2。
张彦军郭胜利刘庆芳南雅芳郭慧敏李俊超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温度裸地
一种测定土壤水同位素的改良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测定土壤水同位素的改良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表面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下操作框,本实用新型涉及同位素检测技术领域。该测定土壤水同位素的改良装置,通过启动电动...
靳静静李俊超李会王敏周敏姑李方周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明确综合治理条件下小流域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科学评价水土流失区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砖窑沟流域)为对象,基于流域内3种典型地貌类型(梁峁坡、沟坡、沟谷)和3种典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坡耕地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737个,研究地貌类型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对小流域SOC和TN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地貌类型上,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的SOC和TN(0—10 cm土层)含量均显著高于坡耕地(P<0.1)。梁峁坡上,水平梯田、林地和草地措施条件下的SOC和TN含量较坡耕地依次提高了18%和24%、70%和59%、25%和21%;沟坡上,林地和草地措施的SOC和TN较坡耕地依次提高了76%和54%、25%和27%。同一治理措施在不同地貌类型间对0—10 cm土层SOC和TN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1)。水平梯田条件下,沟谷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46%和43%;林地措施条件下,沟坡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18%和6%;草地措施条件下,沟坡的SOC和TN含量比峁坡提高了14%和18%。0—100 cm土层的SOC或TN在不同地貌类型或不同治理措施间的差异与土壤水分含量(Soil moisture,SM)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且SOC或TN与SM呈指数关系y=aebx(y为SOC或TN,x为SM)。
张彦军郭胜利南雅芳李俊超
关键词:地貌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
黄土区煤矿排土场重建草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以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的4种人工草地和自然恢复的撂荒草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草地重建对排土场重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草地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达到了4.95 g·kg^(-1),撂荒草地对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都没有显著提高;4种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剖面分布为:在0~10 cm土层为苜蓿(Medicago sativa)>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在10~100 cm各土层为甘草>冰草>苜蓿>沙打旺;排土场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10 cm到10~20 cm降低幅度最大,20~100 cm土层之间降低幅度较小无显著差异;排土场人工草地0~100 cm土层SOCD平均值为3.02kg·m^(-2),是撂荒草地的1.72倍,新建排土场的1.99倍,达到了小流域退耕草地的79%,原地貌草地的62%。草地重建影响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苜蓿和沙打旺较大程度的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冰草和甘草对0~100 cm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有一定的提高。
唐骏党廷辉党廷辉李俊超
关键词:排土场土壤有机碳人工草地剖面分布黄土区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变化的两大重要地形因素。研究其对小流域梯田SOC和TN变化的影响,对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坡改梯条件下土壤碳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泉沟小流域为例,区分东、西两种坡向,再根据海拔区分上(2220~2326 m)、中(2130~2220 m)、下(1938~2130 m)三种坡位,共采集213个土壤样品,研究坡向、坡位对梯田耕层(0~20 cm)SOC和TN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向坡SOC和TN含量分别比东向坡高22.8%和13.6%(P<0.1),东西向坡的中、下坡位SOC和TN含量均大于上坡位。在西向坡,SOC含量下坡位(8.78 g/kg)最高,中坡位(7.82 g/kg)次之,上坡位(7.46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12.1%,24.2%。在东向坡,SOC含量中坡位(7.15 g/kg)最高,下坡位(6.28 g/kg)次之,上坡位(5.37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37.3%和29.4%。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流域SOC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P<0.1)。坡向、坡位对土壤碳氮比值(C/N)也有显著影响(P<0.1)。这一结果对准确估算流域梯田SOC和TN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南雅芳郭胜利张彦军李俊超周小刚李泽张芳邹俊亮
关键词:坡向坡位梯田土壤有机碳全氮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年),结合近期(2011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乐都县1982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年降低至2.8 kg·m-2,30 a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2乐都县1982年表层SOC储量1.8×106t,2011年1.4×106t,30 a间降幅达24%;3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土和黑钙土表现为丢碳,速率分别为-137.3、-35.0、-91.0 g C·m-2·a-1,潮土和灰钙土表现为固碳,速率分别为9.7、7.3 g C·m-2·a-1,且30 a来各土类SOCD变化率与1982年SOCD呈负线性相关(y=0.35-0.13x)。
李娜娜张彦军周小刚邹俊亮刘庆芳李俊超刘京郭慧敏王蕊郭胜利
关键词:农田土壤类型SOC
植被重建下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土壤碳储量变化被引量:18
2015年
植被重建是治理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生物措施,研究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筛选适宜排土场边坡生长的植被模式的重要条件。选取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治理15年的排土场边坡中4种植被重建模式(自然恢复地、草地、灌木林、乔木林),采集270个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研究不同重建模式下SOC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植被重建模式显著影响剖面SOC、TN含量及分布(p〈0.05),0~10 cm和10~20 cm SOC、TN均呈草地〉灌木〉乔木〉自然恢复地,20 cm以下各土层SOC、TN虽然也表现相似的特征,但差异随土层深度增加越来越小。(2)剖面SOC密度和储量表现为原地貌区〉治理排土场〉新建排土场。经15年植被重建后,排土场边坡表现出巨大的固碳能力,1 m深度的林地和草地碳储量分别增加了5.38、11.85 t hm^-2,但仅原地貌水平的1/2和3/5。(3)林地和草地的固碳速率分别为35.87、79.01 g m^-2a^-1,草地的固碳速率是林地的2.2倍,从土壤固碳及水土流失防治的角度考虑,建议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优先选择草地,其次灌木。
李俊超党廷辉薛江唐骏郭胜利靳静静
关键词: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能力露天煤矿
植被重建下煤矿排土场土壤熟化过程中碳储量变化被引量:10
2014年
植被重建是治理因露天煤矿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面积排土场行之有效的措施,了解植被重建模式对排土场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影响是筛选植被治理措施的重要因子.在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选取15 a治理排土场中5种植被重建模式(自然恢复地、草地、灌木林、乔灌混交林、乔木林),16种植被配置类型,采集土壤剖面(0~100 cm)样品408个,研究不同重建模式下SOC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治理排土场植被重建模式显著影响剖面SOC含量与分布(P<0.05),表层0~10 cm SOC呈草地>灌木>乔木>乔灌混交林>自然恢复地;全氮(TN)也呈相似的变化特征.2植被配置类型中,苜蓿地0~10 cm的SOC含量(5.71 g·kg-1)和TN含量(0.49 g·kg-1)均最高,比自然恢复地分别高166.7%和171.3%,且是沙棘、紫穗槐+油松、香花槐的两倍左右.3植被重建对SOC影响深度主要集中在0~20 cm,而对TN的影响可达40 cm.4与新建排土场相比,植被重建后,草地、灌木地和乔木地0~100 cm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5.47、6.93和6.95 t·hm-2,但仅相当于原地貌水平的2/3、1/2和1/2.植被重建表现出碳汇效应和巨大的固碳能力.从土壤固碳的角度考虑,建议植被重建模式以草地为主,植被类型优先考虑苜蓿.
李俊超党廷辉郭胜利薛江唐骏
关键词: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储量固碳能力黑岱沟露天煤矿
不同林地恢复模式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6年
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6种不同林地植被恢复模式和撂荒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林地0~10 cm土层SOC含量比撂荒地(1.92g·kg^(-1))显著提高23.8%~53.2%,10~20 cm土层比撂荒地(1.39g·kg^(-1))显著提高5.8%~70.4%,20 cm土层以下与撂荒地相比差异不大;各土层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表层(0~20 cm)减小幅度大于深层(20~100 cm).不同林地SOC储量在表层明显高于深层,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0~100 cm土层林地SOC储量比撂荒地(17.52 t·hm^(-2))提高18.1%~42.4%,其中,紫穗槐林地SOC储量最高,达24.95t·hm^(-2),明显高于其他林地类型,灌木林地SOC储量比乔木高12.4%.林地凋落物、细根生物量和土壤水分都与排土场SO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人工林地恢复模式显著提高了排土场0~100 cm土层SOC,尤其对表层SOC提高效果明显,但排土场SOC与原地貌相比差距仍较大.从提高排土场SOC角度优先推荐紫穗槐为主要林地植被.
文月荣党廷辉唐骏李俊超
关键词:露天煤矿排土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