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作品数:7 被引量:58 H指数:5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黄土区果园和刺槐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15年 果园和刺槐是黄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两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比分析二者土壤固碳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的王东沟小流域,选取坡地上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和刺槐林群落,测定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以及根系生物量和地表凋落物含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S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苹果园中SOC、T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刺槐林中呈增加趋势.与农地(对照)相比,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SOC、TN含量分别降低了3.26%、10.54%、18.08%、22.55%和-8.08%、-0.48%、4.97%、16.91%,12年、18年、25年刺槐林SOC、TN含量分别增加了5.31%、32.36%、44.13%和2.49%、15.75%、24.22%;2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细根生物量,分别为农地(对照)的25.97%、66.23%、85.71%和96.10%,凋落物量均为0 g·m-2,而12年、18年、25年刺槐林细根生物量相较农地(对照),分别增加了23.53%、79.41%、157.35%,凋落物输入量分别为194、298、433g·(m2·a)-1;3有机物输入差异是导致果园和刺槐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功能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李如剑 王蕊 李娜娜 姜继韶 张彦军 王志齐 刘庆芳 吴得峰 郭胜利关键词:刺槐林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县域尺度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时空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作物产量和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数据,利用GIS技术研究了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小麦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农田表层SOC关系。结果表明,乐都县小麦单产和SOCD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区域特征,地形、土地利用方式等结构性因素影响SOCD和作物产量的相关关系。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后,乐都县小麦单产与SOCD在空间上呈相反分布,高产区SOCD最低,低产区SOCD最高。这两个时间段,高产区小麦单产增幅仅为0.5%,SOCD增幅却达11.5%;中、低产区小麦单产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2.9%、18.9%,SOCD却呈降低趋势,降幅分别为24.6%、29.8%。 李娜娜 王蕊 张彦军 王志齐 李如剑 李俊超 郭胜利关键词:小麦单产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15年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年),结合近期(2011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乐都县1982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年降低至2.8 kg·m-2,30 a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2乐都县1982年表层SOC储量1.8×106t,2011年1.4×106t,30 a间降幅达24%;3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土和黑钙土表现为丢碳,速率分别为-137.3、-35.0、-91.0 g C·m-2·a-1,潮土和灰钙土表现为固碳,速率分别为9.7、7.3 g C·m-2·a-1,且30 a来各土类SOCD变化率与1982年SOCD呈负线性相关(y=0.35-0.13x)。 李娜娜 张彦军 周小刚 邹俊亮 刘庆芳 李俊超 刘京 郭慧敏 王蕊 郭胜利关键词:农田 土壤类型 SOC 施氮对黄土旱塬区春玉米土壤呼吸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015年 了解施氮对土壤呼吸和温度敏感性的影响,是研究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的重要环节,对预测农田土壤呼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氮肥管理试验,于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利用LI-8100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旱地春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温度、水分以及根系生物量的变化,研究施氮条件下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呼吸速率和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施氮显著提高了生长季土壤的累积呼吸量(P<0.05),与不施氮相比,施氮处理累积呼吸量2013年提高了35%,2014年提高了54%.但施氮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P<0.05),施氮处理的Q10较对照2013年降低了27%,2014年降低了17%.施氮显著提高了春玉米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P<0.05).施氮处理根系生物量较不施氮处理2013年提高了0.32倍,2014年提高了1.23倍.施氮对土壤温度和水分无显著影响,根系生物量是施氮条件下导致土壤呼吸差异的重要生物因素. 姜继韶 郭胜利 王蕊 刘庆芳 王志齐 张彦军 李娜娜 李如剑 吴得峰 孙棋棋关键词:施氮 春玉米 土壤呼吸 根系生物量 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2013年 西北高寒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变化研究,可为东部农田SOC对气候和管理措施的响应提供预警信息。针对西部高原县域尺度上典型的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对其耕层和剖面SO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海省乐都县农田耕层(0—20 cm)SOC的变化范围为4.38 g/kg~20.81 g/kg,均值为11.29 g/kg,且不同土壤类型上表现出黑钙土(16.15 g/kg)>栗钙土(10.53 g/kg)>灰钙土(9.50 g/kg)的趋势。地形对耕层(0—20 cm)SOC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深层(20—100 cm)SOC因地形存在显著差异,在峁坡上,黑钙土、栗钙土和灰钙土的深层(20—100 cm)SOC分别比同种土壤类型的谷底深层土壤提高了111.5%、62.5%和66.3%。农田SOC的垂直分布也因地形存在差异,同一种土壤类型在谷底其耕层(0—20 cm)SOC含量均比深层(20—100 cm)高,峁坡上其深层(20—100 cm)比耕层(0—20 cm)高,黑钙土、栗钙土和灰钙土在谷底其耕层(0—20 cm)SOC含量分别比同一土壤类型的深层(20—100 cm)土壤提高18.7%、24.3%和153.5%,黑钙土、栗钙土和灰钙土在峁坡上其深层(20—100cm)SOC含量分别比同一土壤类型耕层(0—20 cm)提高46.9%、8.0%和1.0%。这一结果可为准确估算青藏高原农田SOC的变化提供参考。 南雅芳 郭胜利 李娜娜 张彦军 陈爱霞 荣丽媛 刘京关键词:青藏高原 农田 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及其空间变化 被引量:9 2014年 比较退耕条件下流域间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变化,有助于理解黄土高原区域土壤有机碳源/汇效应的变化机理。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自北向南从砒沙岩区、风蚀水蚀交错区、水蚀区分别选取五分地沟、砖窑沟、燕沟三个典型治理小流域,研究了坡地退耕为林草地后SOCD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流域内,林草地SOCD显著大于坡耕地,表层0~10 cm高于亚表层10~20 cm,且差异显著(P〈0.05)。(2)流域间,同一土地利用方式SOCD因流域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北到南,坡耕地和林地SOCD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坡耕地表层SOCD分别是0.54、0.56 kg·m-2和0.61 kg·m-2,林地SOCD依次为0.64、0.90 kg·m-2和1.05 kg·m-2;而草地先略有下降后又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0.71、0.67 kg·m-2和0.73 kg·m-2。(3)相对于坡耕地,流域间同一退耕方式SOCD的增幅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异。退耕还林方式下SOCD的增幅从北到南依次变大,由五分地沟流域表层的18.8%变化到燕沟流域的72.7%;退耕还草SOCD的增幅较小,从32.1%变化到20.1%。可见,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方式不仅影响流域内SOCD含量的变化,而且影响流域间SOCD增幅的变化,这一变化与南北流域的气候条件、生物因素(细根生物量)、土壤性质以及土壤侵蚀强度密切相关。 李俊超 郭胜利 党廷辉 张彦军 李娜娜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 小流域 退耕还林(草) 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呼吸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7 2014年 明确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条件下引起土壤呼吸差异性的因素,对预测黄土区退耕还草条件下土壤碳循环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建立于198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利用Li-8100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了退耕还草(苜蓿)处理和农田(冬小麦)土壤呼吸季节变化以及土壤表层(0~5 cm)温度和含水量,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以及有机碳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退耕27 a来(自1984年麦地转化为苜蓿地),土壤呼吸速率苜蓿地(3.55μmol·m-2·s-1)达小麦地(1.36μmol·m-2·s-1)的2.61倍,累积呼吸量苜蓿地(981 g·m-2)达小麦(357 g·m-2)的2.75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苜蓿地较小麦地2011年提高24.5%,2012年提高2.4%。苜蓿地SOC含量(10.5 g·kg-1)较小麦地(6.5 g·kg-1)提高61.5%,微生物量碳(204 mg·kg-1)较小麦地(152 mg·kg-1)提高34%,0~5 cm土壤水分含量同期高于小麦地,但二者土壤温度差异不显著。土壤水分、SOC、微生物量碳等是造成二者呼吸差异的因素。 郭慧敏 张彦军 刘庆芳 姜继韶 李俊超 王蕊 李娜娜 李如剑 郭胜利 李春越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