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兵
- 作品数:48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凡舟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 一种双轮足机器人单边越障控制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轮足机器人单边越障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由于复杂建模方式所导致的双轮足机器人单边越障控制方式复杂的问题。首先,建立含有机器人虚拟腿姿态角度、虚拟腿姿态角速度、机体偏航姿态角度、机体偏航姿态角速度、机体前向位移...
- 许鹏苏波江磊蒋云峰党睿娜姚其昌许威王志瑞慕林栋梁振杰汪建兵邢伯阳刘宇飞郭亮邱天奇赵建新邓秦丹闫瞳侯茂新杨超宁
- 文献传递
- 一种双轮足机器人跳跃控制方法
-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轮足机器人跳跃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由于复杂建模方式所导致的双轮足机器人跳跃控制方式复杂的问题。本发明以虚拟腿为研究对象建立双轮足简化动力学模型,将其作为控制的模型基础,通过控制轮子的驱动力矩,实现机器人可变...
- 许鹏苏波江磊姚其昌党睿娜许威蒋云峰王志瑞慕林栋梁振杰汪建兵邢伯阳刘宇飞郭亮邱天奇赵建新邓秦丹闫瞳侯茂新杨超宁
- 粘性不可压流体流动换热问题用直角坐标网格的完全贴体解法
- 采用全贴体非结构化直角坐标网格方法求解粘性不可压流体流动和换热问题.该方法在于利用直角坐标网格但通过在边界附近保留不规则控制体,使得算法是完全贴体的.通过对同轴环行空间和二维倾斜空腔内的对流换热问题的计算对该数值方法在对...
- 汪建兵康宁
- 关键词:计算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不可压流体
- 文献传递
- 一种受力位置可调的自增力防滑仿生足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受力位置可调的自增力防滑仿生足,包括滑移轮、复位装置、前支撑脚和后支撑脚,利用滑移轮检测足端滑移情况,同时改变切向摩擦力的方向为支撑脚的正压力,实现自增力防滑效果。同时前后支撑脚采用多节耦合结构,随正压力的...
- 苏波闫曈许威江磊党睿娜赵建新姚其昌慕林栋邓秦丹邱天奇蒋云峰许鹏郭亮王志瑞邢伯阳刘宇飞汪建兵梁振杰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需求概率的移动机器人选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需求概率的移动机器人选型方法,在移动机器人配置和属性基本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性能指标集合、主观偏好集合、工作环境集合和任务集合,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主观偏好条件下的性能指标集合选择概率以及客观环境条件下...
- 江磊苏波秦建军刘兴杰慕林栋汪建兵林键路可欣
- 文献传递
- 防浪板对排水型两栖车辆水动力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8
- 2016年
- 防浪板是影响两栖车辆整车水上性能重要部件之一,为了研究防浪板对排水型两栖车辆水动力学的影响,建立了排水型两栖车辆流体力学计算模型。针对防浪板的形状、大小以及与车体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行整车航行动力学仿真,综合分析了防浪板对整车航行阻力、升力以及纵向俯仰力矩的影响,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形状方面,分段平板式防浪板具有弧形与平板式各自优点,是较佳的工程结构;在宽度上,随着宽度增加,阻力和升力变化不大,纵向恢复力矩增加较多,超过一定宽度后阻力急剧增加;在与车体相对距离方面,随着距离的增加,航行阻力增加,升力下降,纵向恢复力矩增幅较大;在防浪板与车体底平面夹角上,随着角度的增加,整车阻力和升力变化不大,但纵向恢复力矩增加显著。
- 毛明汪建兵
- 关键词:排水型防浪板水动力学
- 一种被动切换的防滑足
- 本发明涉及四足机器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被动切换的防滑足,包括足端座、主足座、卡扣组件、滑移检测组件和复位组件,所述主足座包括表面相连接的圆弧板和平板、及位两者之间的安装凸台,圆弧板和平板的表面粗糙;所述足端座设置在安装凸...
- 闫曈苏波许威江磊党睿娜赵建新慕林栋邓秦丹蒋云峰王志瑞邢伯阳刘宇飞许鹏姚其昌郭亮汪建兵梁振杰邱天奇
- 一种轮鳍桨复合型水陆两栖机器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轮鳍桨复合型水陆两栖机器人,包括:机架组件、桨叶组件、轮鳍组件以及与桨叶组件和轮鳍组件一一对应的驱动组件;一对以上桨叶组件通过驱动组件对称安装在机架组件的纵向中部的横向两侧;机架组件纵向两端分别安装一对以...
- 党睿娜苏波王志瑞许鹏刘宇飞邱天奇汪建兵郭亮赵洪雷
- 文献传递
- 一种四足机器人动态跨越凸障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足机器人动态跨越凸障碍方法,属于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领域。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如下:首先针对机器人面对凸障碍的落足安全区域检测,其次对摆动腿轨迹进行重规划,最后建立机器人动态跨越凸障碍稳定控制器。本发明通过建...
- 许鹏苏波江磊姚其昌党睿娜许威蒋云峰慕林栋降晨星邓秦丹梁振杰汪建兵郭亮卢玉传赵建新
- 文献传递
- 一种基于行驶平顺性的坦克悬挂系统的设计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行驶平顺性的坦克悬挂系统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直接建立悬挂系统和车体行驶平顺性的优化模型,分析车体、负重轮和悬挂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再进一步考虑悬挂系统的悬挂特性对优化模型的影响,然后通过先解耦后...
- 胡立臣李玉良汪建兵袁良信林建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