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宗华
- 作品数:22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室纤颤频率及振幅对电除颤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心室纤颤(室颤)患者行紧急电除颤(defibrillation,DF)治疗时室颤频率及振幅对DF成功率的影响。方法66例室颤患者依据DF前5S的室颤波形,分为频率≤200、〉200~400、〉400~500、〉500次/min组和振幅≤0.2、〉0.2~0.6、〉0.6~1.0、〉1.0mV组,观察不同室颤波频率及振幅的DF治疗效果,分析室颤波频率与振幅的相关性。结果(1)室颤频率〉400~500、〉500次/min以及振幅〉0.6~1.0、〉1.0mV时,DF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1.3%、95.0%和92.3%、100.0%,高于室颤频率≤200、〉200~400次/min(11.1%、28.6%)及振幅≤0.2、〉0.2~0.6mV(8.3%、33.3%)时DF治疗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线性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室颤波的频率与振幅呈正相关性(r=0.401,P=0.001)。结论随室颤频率和/或振幅增加,DF治疗成功率提高,室颤波的频率及振幅可有效预测DF治疗成功率。
- 石宗华刘林刚高传玉
- 关键词:心室纤颤振幅电除颤
- BM-MNC移植对AMI疗效的超声学评价及VEGF的动态变化
-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特效治疗,住院病死率高达25%~30%。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建立,溶栓疗法的开展,介入治疗的应用,被称为上世纪AMI治疗史上的三大里程碑,随着这些先进的治...
- 石宗华高传玉
- 关键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织多普勒超声
- 文献传递
- 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
- 2007年
- 目的观察经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ABM-MNCs)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的单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从2004年7月-2006年3月,严格筛选出27例OMI(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时间为1个月-5年)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有2例女性患者)。实验组(13例)在支架置入时经冠脉在梗死相关血管(IRA)移植ABM-MNCs,对照组(14例)在支架置入时经冠脉在IRA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在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为患者做心脏超声检查,收集实验设计的数据。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平均时间:实验组(18±23)个月,对照组(19±20)个月,P〉0.05。平均年龄:实验组(50±10)岁,对照组(50±8)岁,P〉0.05。结果3、6个月时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 s)及二尖瓣环水平六个位点S峰均值在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在6个月及六个位点E峰均值在3、6个月时,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脉ABM-MNCs移植能有效改善OMI后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抑制心脏重构的发展。
- 杨先芝石宗华
- 关键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陈旧性心肌梗死干细胞安全性
- 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ABM-MN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学参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004年6月~2006年3月,严格筛选出AMI35例,年龄在65岁以下,心肌梗死距此次手术的时间在1个月以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在0.45以下,随机分为2组(两组各有3名女性患者)。移植组18例,年龄(54±13)岁,AMI距本次手术时间(10±4)d,置入支架时经冠状动脉在梗死相关血管移植ABM-MNCs;对照组17例,年龄(57±11)岁,AMI距本次手术的时间(9±6)d,置入支架时经冠状动脉在梗死相关血管注入等体积生理氯化钠溶液;在术前及术后45d、90d为患者复查心脏彩超;术前、术后5、45、90d抽取患者全血,分离血浆,试验结束后用ELISA检测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浓度。结果在术后45d和90d,的心输出量、短轴缩短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表明:移植组的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90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表明:移植组的心肌舒张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45d和90d,二尖瓣环水平6位点S峰、E峰和A峰,移植组有部分位点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90d,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A峰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提示发生心脏重构,而移植组增大不明显(P>0.05);术后5d、45d和90d,移植组VEGF浓度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ABM-MNCs移植能有效改善AMI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VEGF高表达可能与造血干细胞的作用机制有关。
- 石宗华高传玉马许辉袁建军张连仲翟亚萍
- 关键词:心肌梗死组织多普勒显像干细胞
- 脑脊液与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近20年收治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5例,现将脑脊液与结脑诊断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 刘林刚石宗华
- 关键词:脑脊液结脑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心室纤颤时间及心功能分级对除颤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除颤(DF)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VF)时间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需要紧急DF的93例患者按VF发生时间分为〈4min组(53例)、4~8min组(24例)、〉8min组(16例)3组,每组再按先DF还是在5次循环的基本CPR后DF分为两个亚组。观察不同VF时间、DF和CPR先后顺序、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对DF成功率的影响。结果随VF时间的延长,DF成功率明显下降[VF〈4min、4—8min、〉8min组DF成功率分别为83.0%(44/53)、62.5%(15/24)、25.0%(4/16),两两比较均P〈0.01]。VF〈4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CPR者[88.9%(24/27)比76.9%(20/26),P〈0.05];VF4~8min组,先DF者的DF成功率略高于先CPR者[66.7%(8/12)比58.3%(7/12),P=0.09];VF〉8min组,先CPR者的DF成功率明显高于先DF者[37.5%(3/8)比12.5%(1/8),P〈0.01]。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患者DF成功率逐渐下降[NYHAⅠ~Ⅳ级分别为96.4%(27/28)、80.0%(20/25)、47.8%(11/23)、29.4%(5/17),P〈0.05或P〈0.01]。结论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及NYHA心功能分级是影响DF效果的重要因素;DF与CPR的先后顺序应结合心搏骤停VF持续时间区别对待;NYHA心功能分级较差者应提前做出某些预判及预防措施。
- 石宗华高传玉刘林刚张娆娆徐瑞华
-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心室纤颤除颤心肺复苏
- 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长期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的临床研究
- 2009年
-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关托洛尔和培哚普利防治冠心病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2003年3月至2007年5月入住我院治疗的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冠心病(伴或不伴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口服胺碘酮、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治疗,对照组单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结果在第1、2年随访时,观察组在防治室性心律失常及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再住院率及猝死方面可能也好于对照组。两组在2年的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长期小剂量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和培哚普利比单用美托洛尔和培哚普利能更好地防治冠心病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有助于心衰的改善,可能还能减少再住院率和猝死率,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培哚普利和美托洛尔,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赵阳石宗华杨蕾
-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关托洛尔培哚普利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
- 高传玉高恩民石宗华李牧蔚郭素萍牛振民段红艳王子超马许辉刘煜昊翟亚萍闫新慧徐予戴国有张嘉莹沈玉祥
- 该研究首先证明大鼠骨髓细胞可转化为带有润盘结构的心肌样细胞。发现心肌梗死区有骨髓CD34+干细胞帮助梗死后无功能心肌修复,在心肌梗死的微环境中可直接分化为心肌细胞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SDF-1、VEGF,帮助无功能心肌恢复...
- 关键词:
- 关键词:心肌梗死
- 肺癌合并肺栓塞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肺癌患者并发PTE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1∶3配比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09-02-03-2014-05-01收治的35例肺癌合并PTE患者和经年龄与性别匹配的105例肺癌患者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超重、肺腺癌、肺癌Ⅲ~Ⅳ期、化疗、中心静脉置管、白细胞增高、血红蛋白增高和D-二聚体增高等因素为肺癌合并PTE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腺癌(OR=2.17,95%CI为1.34~3.51)、肺癌Ⅲ~Ⅳ期(OR=2.87,95%CI为1.69~4.95)、化疗(OR=2.84,95%CI为1.54~5.23)、白细胞增高(>11×109 L-1,OR=3.09,95%CI为1.85~5.17)和D-二聚体增高(>500ng/L,OR=2.66,95%CI为1.50~4.71)等因素为肺癌合并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合并PTE肺癌患者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不合并PTE肺癌患者,χ2=16.998,P<0.001。结论肺腺癌、晚期肺癌、化疗、高白细胞、高D-二聚体肺癌患者并发PTE的风险增加,应作为PTE重点防治对象。
- 石宗华师广勇孙哲赵欣
- 关键词:肺栓塞肺肿瘤病例对照研究
- 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与丹参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机制。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加用丹参酮Ⅱ_A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丹参多酚酸盐进行治疗,对比观察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5.59%,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和Hcy水平均发生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头痛、眩晕、血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8%和8.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使用丹参酮Ⅱ_A注射液治疗CHF的疗效优于使用丹参多酚酸盐。
- 孙哲杨默石宗华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丹参酮丹参多酚酸盐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