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平

作品数:146 被引量:1,466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3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1篇经济管理
  • 8篇社会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农业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2篇金融
  • 26篇实证
  • 20篇货币
  • 19篇银行
  • 13篇汇率
  • 12篇实证检验
  • 10篇资本
  • 10篇金融支持
  • 10篇互联网
  • 10篇货币政策
  • 9篇人民币
  • 8篇商业银行
  • 8篇实证研究
  • 8篇出口
  • 7篇银行业
  • 7篇中介
  • 7篇融资
  • 7篇金融危机
  • 7篇股票
  • 6篇金融业

机构

  • 144篇南京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帝国理工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安徽电子信息...
  • 1篇江苏科技大学
  • 1篇江苏省社会科...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中国人民银行
  • 1篇中国建设银行

作者

  • 144篇裴平
  • 14篇方先明
  • 9篇张谊浩
  • 5篇熊鹏
  • 4篇卢授永
  • 4篇蒋彧
  • 4篇柏建晖
  • 3篇印文
  • 3篇刘璐
  • 3篇郭永济
  • 3篇李健旋
  • 2篇梅峰
  • 2篇袁成
  • 2篇黄余送
  • 2篇倪敏
  • 2篇孙兆斌
  • 2篇朱庆
  • 2篇朱永利
  • 2篇黄瑞玲
  • 2篇孙杰

传媒

  • 17篇南京社会科学
  • 9篇国际金融研究
  • 9篇经济学家
  • 8篇江苏社会科学
  • 6篇金融研究
  • 6篇现代金融
  • 6篇江苏行政学院...
  • 6篇金融纵横
  • 4篇经济管理
  • 3篇世界经济与政...
  • 3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金融教学与研...
  • 2篇现代经济探讨
  • 2篇兰州学刊
  • 2篇经济研究
  • 2篇经济与管理研...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海学刊
  • 2篇当代财经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10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1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法定数字货币: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与政策效应被引量:7
2022年
法定数字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化法定货币。法定数字货币继承并冲击了传统货币理论,但缺乏完备的理论分析框架。各国法定数字货币具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兼具中心化与分布式特征。编号型法定数字货币是创新性的概念构想,在增强货币供给内生性监测、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政策效应。中国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沙盒测试工作,并利用法定数字货币来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吴心弘裴平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效应被引量:152
2003年
通过对 5年多来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的研究 ,本文认为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大量货币不是被传导并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 ,而是“渗漏”到股票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 ,其效应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公众心理预期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渗漏”效应产生的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它们交织在一起 ,共同驱动货币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大量“渗漏” ,导致严重的“渗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必须有效抑制“渗漏”效应。
裴平熊鹏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收入分配货币政策股票市场银行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基于2005.7—2009.9的样本数据
2010年
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及协整检验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国际游资、宏观经济三因素对中国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危机爆发前人民币升值是本轮股市暴涨的主要推动力,而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恶化成为此后股票市场的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最后提出对策性建议。
吕翔裴平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股价
中国经济周期具有国际趋同性吗——基于周期自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被引量:1
2013年
经济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国际趋同性,对于该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为检验中国经济周期是否具有国际趋同性,本文构建了周期自回归模型,并选取中国、美国、英国和日本1996年1季度至2012年1季度的GDP数据,以及1996年1月至2012年5月的CPI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主要结论是:无论是GDP增长率还是CPI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所表征的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并不相同,既不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变换频率较高,状态转换频繁,也不像英国那样变换频率较低,状态转换缓慢,中国经济周期不具有国际趋同性。这一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政策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重要依据。
蒋彧裴平方先明
关键词:经济周期国际趋同性
分类进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1
2007年
本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①将中国贸易品分为10类,利用所建立的回归与误差修正模型,从反应程度与时滞两个方面,研究分类进出口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类贸易品进出口差额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反应方向和程度不一致;当人民币升值时,总的进出口顺差会进一步加大。同时,不同类贸易品进出口差额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时滞。鉴于此,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分类进出口对实际汇率变动的敏感性,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做出相机抉择。
方先明裴平熊鹏
关键词:进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
经济金融全球化与我国金融业的策略选择被引量:2
2002年
经济金融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推动了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形成了无国界金融的格局。全球化对中国金融业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要从辩证的、历史的角度对此进行认识。为应对全球化的影响,要采取渐进开放的策略,并通过加强金融法制建设、金融创新及国际合作等措施,趋利避害,实现中国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
裴平卢授永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业经济全球化
江苏城市化建设需要金融支持被引量:4
2000年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同时城市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枢纽和主导作用。江苏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要积极推进城市化建设,形成经济基础好、功能完备和辐射力强的城市网络群,进而提高江苏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涉及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是一项巨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江苏的城市化建设需要金融深化所提供的金融支持。
裴平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金融支持金融组织
汇率并轨对改善我国进出口状况的效用被引量:17
1994年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从1美元兑换5.78元人民币一次性下调到8.7元人民币,相对贬值50%左右,实现了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轨。这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它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汇率调整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改善进出口状况,人们更加重视汇率并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而且看法也很不一致。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汇率并轨在改善我国进出口状况过程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裴平
关键词:汇率并轨进口贸易出口贸易
江苏金融发展高层论坛“汇制改革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规避”专题研讨会专辑
2006年
“江苏金融发展高层论坛”选择“汇制改革背景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规避”的论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我国金融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情况下,汇制改革及不同经济主体的适应性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可以说,这一问题越来越影响到宏观调控、资源配置和国际经济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汇制改革不仅关系到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同时也是中国能否有效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从区域和微观的角度看,我们也需要关注、研究,并适应汇制改革所引致的各种变化,充分利用机遇有效规避风险,以从容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
宋辅良孙工声汪泉副周忠明韩红梅裴传智吴先满裴平郭宁宁禹志强陈莲英余本礼
关键词:金融创新风险规避外汇市场规避风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20年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探讨了中国支付体系发展对金融稳定所带来的主要问题,其主要结论是:支付体系是包含结算账户、支付工具、支付方式、支付系统、支付组织和支付机制等在内的、主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运行中交易、清算和结算的有机整体。近几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所带来的新型支付风险主要来自支付系统、市场结构、资金存管、跨境支付这四个方面,其对金融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还提出了发展监管科技以增强监管有效性、注重支付微观审慎监管和支付宏观审慎监管相协调、完善支付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以及加快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程的对策性建议。
吴心弘裴平
关键词:支付体系金融稳定审慎监管金融科技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