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斌 作品数:13 被引量:16 H指数:2 供职机构: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资助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suppressor1,BRMS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术前外周血中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方法检测术后乳腺癌组织中BRMSl蛋白的表达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9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术前外周血中有71例检测到微转移标志物hMAM—RNA的表达,微转移率为47.65%,且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与肿瘤TMN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复发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组织分型无关(P〉0.05);BRMS1在术后的乳腺癌组织中有56例表达阳性,阳性率约37.58%,其中BRMSl阳性和阴性的乳腺癌病例中外周血出现微转移的病例分别为16例(阳性率为28.57%)和55例(阳性率为51.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明显负相关(r=-0.296,P〈0.01);伴随着BRMS1蛋白染色阳性强度的逐渐增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率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P〈0.05);同时在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的患者中BRMS1阳性的患者的复发率(12.5%)显著低于BRMS1阴性的复发率(4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S1的失表达与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密切相关,BRMS1也可作为判定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一个重要的分子指标,常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BRMS1的表达有助于临床了解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的情况,从而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和对预后的判定。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 人乳腺珠蛋白 外周血微转移 乳腺癌 HIF-1α与VEGF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HIF-1α与VEGF分别在32例恶性黑色素瘤标本与11例健康皮肤标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2例恶性黑色素瘤中HIF-1α的阳性表达率为62.5%(20/32),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4.8%(27/32);11例健康皮肤组织中HIF.1a的阳性表达率为9.1%(1/11),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18.2%(2/11)。健康皮肤组与恶性黑色素瘤组间比较,HIF-1α与VEGF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恶性黑色素瘤组的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①HIF-1α、VEGF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了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和发展。②HIF-1α、VEGF在恶性黑色素瘤组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HIF-1α可能参与了对VEGF的调控。 程勇 罗艳 周永生 吴海燕 谢志斌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黑色素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2-4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D2-40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取85例人结肠癌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C及D2-40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特征作相关分析。结果85例结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54.1%)及微淋巴管数量(LMVD)与正常结肠组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大小、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无关,VEGF-C的表达与LMVD呈正相关(r=0.543,P<0.05)。结论结肠癌中VEGF-C的高表达与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联合检测VEGF-C和D2-40的表达对判断结肠癌的早期淋巴道转移、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胡玉林 吴海燕 曹慧秋 蒋莎莉 陈灿斌 谢志斌 谢白玉关键词:结肠癌 淋巴结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D2-40 喉鳞状细胞癌中EMS1蛋白的表达 2009年 目的探讨EMS1蛋白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ISCC)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5例ISCC组织(其中40例附癌旁组织)和8例正常喉黏膜组织中EMS1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EMS1蛋白表达定位于细胞的胞质,着色呈黄色至棕黄色;LSCC中阳性表达率82.2%,高于癌旁组织(30%)及正常喉黏膜组织(12.5%)(P〈0.01);随着组织分级的增高(分化程度的降低),EMS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其差异显著(P〈0.05);EMS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结论EMS1蛋白的表达可作为LSCC患者疾病进展监控和预后观测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李继生 李晓杰 谢志斌 李建石关键词:免疫组化 甲状腺癌的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及其意义 1998年 近年来,对乳腺等靶器官肿瘤的性激素受体研究报道较多,对非靶器官的研究亦较重视,而对甲状腺癌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研究很少[1,2]。本文用免疫组化法对63例甲状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进行半定量检测,探讨甲状腺癌与雌、孕激素的关系,... 胡玉林 谢志斌 郑碧璋关键词:甲状腺癌 雌激素 孕激素 受体 结肠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BRMS1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份结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结肠组织(距肿瘤>5 cm)BRMS1蛋白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组织BRMS1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P<0.01);结肠癌组织中BRMS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块的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P<0.01)。结论 BRMS1蛋白在结肠癌中表达降低与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BRMS1表达有助于判断结肠癌的侵袭转移情况及预后。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李晓杰 曹慧秋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 结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 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56例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特点、分析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56例病历资料,在B超下行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标本分别做直接免疫荧光、光镜和部分送检电镜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Ⅱa、Ⅱb、Ⅲ、Ⅳ、Ⅲ+Ⅴ、Ⅳ+Ⅴ、Ⅴ型各占3.6%、12.5%、10.7%、42.9%、8.9%、7.1%、14.3%。Ⅱ型多表现为隐匿性肾炎;Ⅲ型多表现为肾炎综合症;Ⅴ型和Ⅳ+Ⅴ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Ⅳ型多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Ⅳ型和Ⅳ+Ⅴ型的AI和CI评分要高于其他类型。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的联系;肾活检对判断疾病活动性,指导治疗与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李晓杰 蒙天云 张伟 胡玉林 谢志斌关键词: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病理类型 BRMS1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BRMS1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连续切片和CK-19联合检测8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所有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情况,术后随访其复发情况,免疫组化检测乳腺癌组织中BRMS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淋巴结微转移及术后复发率的关系。结果:86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的689淋巴结中有48粒(6.97%)检测到微转移,其中阳性病例22例(25.58%),BRMS1的表达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微转移病例率(43.24%)和术后复发率(54.05%)远高于BRMS1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12.24%,8.16%),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呈明显的负相关。结论:BRMS1与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可以成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指标,并对乳腺癌的分期、预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海燕 何雄斌 胡玉林 李晓杰 曹慧秋 蒋莎莉 陈灿斌 谢志斌关键词:乳腺癌 BRMS1 腋窝淋巴结 微转移 392例甲状腺疾病冷冻切片回顾性分析 2006年 目的回顾甲状腺疾病冷冻切片与常规石蜡切片诊断,旨在提高甲状腺疾病的冷冻切片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392例甲状腺疾病进行病理形态学复验和结果分析。结果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结节性甲状腺肿最常见(166/306);而乳头状癌为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61/86)。结论甲状腺疾病是病理诊断中的主要疾病,其冷冻诊断准确率为97.7%。 李晓杰 谢明 谢艳霞 谢志斌 胡玉林关键词:冷冻切片 甲状腺 胃癌中IGFBP-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探讨IGFBP-4(insulin-like 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s-4)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胃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的表达。结果 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10%,胃上皮内瘤变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6.84%,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1.25%;胃癌组织中IGFBP-4蛋白表达高于胃上皮内瘤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1),胃上皮内瘤变与正常胃黏膜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胃癌中IGFBP-4蛋白阳性率为57.14%,低分化胃癌中的阳性率为8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胃癌阳性率为55.0%,明显低于进展期胃癌86.96%;伴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89.04%,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显著性;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结论 IGFBP-4蛋白的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 李晓杰 胡玉林 陈灿斌 吴海燕 谢志斌 谢海龙关键词:胃肿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