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荣国

作品数:120 被引量:471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3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1篇重症
  • 17篇颅脑
  • 15篇术后
  • 14篇伤患者
  • 12篇脑损伤
  • 11篇通气
  • 11篇重型
  • 10篇手术
  • 10篇麻醉
  • 9篇重型颅脑
  • 9篇外科
  • 9篇外伤
  • 9篇颅脑损伤
  • 9篇静脉
  • 9篇机械通气
  • 6篇脓毒
  • 6篇综合征
  • 5篇体外循环
  • 5篇重症医学
  • 5篇外循环

机构

  • 109篇福建省立医院
  • 28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东南大学
  • 3篇浙江省人民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浙江医院
  • 2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20篇于荣国
  • 39篇龚书榕
  • 20篇尚秀玲
  • 19篇张颖蕊
  • 18篇叶勇
  • 13篇周晓芬
  • 10篇王开宇
  • 10篇陈开化
  • 9篇李俊
  • 9篇陈晗
  • 7篇陈凯
  • 6篇王凌
  • 6篇赵建祥
  • 5篇齐娟
  • 5篇顾恩郁
  • 4篇陈彦青
  • 4篇林水雄
  • 4篇胡辛兰
  • 4篇李传醋
  • 4篇陈晗

传媒

  • 20篇福建医药杂志
  • 14篇创伤与急诊电...
  • 10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医学综述
  • 3篇海峡药学
  • 3篇中华危重病急...
  • 3篇中华重症医学...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国外医学(麻...
  • 2篇麻醉与监护论...
  • 2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年份

  • 3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12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9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吸入麻醉药血/气分配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于荣国周建新赵伟刘进
称重法配制标准混合气体,测定预充液液气分配系数。采用美国产专用吸入麻醉药气相色谱仪、注射器两次平衡法测定不同温度下地氟醚、异氟醚和氟烷在乳酸林格氏液、佳乐施、人体血浆和库血的液气分配系数。并计算出温度分配系数变化率。计算...
关键词:
关键词:吸入麻醉血气分配系数影响因素
生物标志物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是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通过预防教育,增加安全装置的使用率及对TBI的治疗已经显著的增加了存活的可能性,但仍有必要采取可靠的方法来诊断TBI及鉴别诊断TBI类型,了解其继发性的病理改变及预测预后。现有的一系列蛋白质或脂质分子作为TBI脑损伤可行的生物标志物与TBI预后直接相关,但预测性的生物标志物对于TBI更为重要。
张颖蕊于荣国
关键词:生物学标志物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谵妄关系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期间患者脑氧代谢与术后谵妄的关系、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方法:择期行体外循环(CPB)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8例,术后7日内,每日以CAM—ICU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的评估,以是否发生谵妄...
刘威齐娟于荣国姚祖武龚书榕顾恩郁
关键词:体外循环术局部脑氧饱和度术后谵妄
光动力抗菌疗法及对鲍曼不动杆菌光灭活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6年
光动力抗菌化学疗法(PACT)作为一种利用光敏剂和光源诱导病原微生物发生氧化灭活的治疗手段,其不易因光敏剂的浓度、光剂量、单一用药等因素造成耐药性,对PACT抗菌治疗的机制、常用的抗菌光敏剂及PACT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抗菌的研究,将为耐药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有望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抗感染新疗法。
周警龚书榕于荣国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光敏剂
Beclin-1与LC3在胶质瘤细胞C6自噬中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5年
组织细胞发生的自体吞噬简称自噬(autophagy),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生理现象,贯穿于生物合成、代谢调节、生长发育及衰退老化的全过程[1].自噬可在细胞所处的稳态环境发生变化时如饥饿、缺乏营养或线粒体功能障碍[2]等情况下被激活.
赵建祥于荣国王开宇龚书榕叶勇张颖蕊李小燕
关键词:胶质瘤细胞C6自噬LC3自体吞噬细胞发生
重型连枷胸患者手术内固定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对连枷胸患者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探讨重型连枷胸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将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32例连枷胸患者按入选标准分为:手术治疗组17例和保守治疗组1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
许镜清丘培利于荣国龚书榕叶勇
重症患者改良式被动等待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与胃镜引导下置管效果比较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比较改良式被动等待法放置螺旋型鼻肠管与胃镜引导下置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重症外科112例需行肠内营养治疗的重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56例(A组)以改良式被动等待法放置鼻胃幽门后螺旋型鼻肠管,56例(B组)在胃镜下置入螺旋型鼻肠管。统计比较两种方法的置管成功率、置管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率、置管后鼻咽部出血率、置管后导管移位率、置管费用。结果 A、B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5.7%和9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置管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12.5%和6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鼻咽部出血率、两组置管后导管移位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置管费用分别为(391.68±34.02)元和(923.96±51.37)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被动等待法置入鼻胃幽门后螺旋型鼻肠管有较理想的成功率,置管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率低,置管费用明显低于胃镜引导组。
周晓芬于荣国龚书榕许镜清
关键词:插管法胃镜鼻肠管危重病
盐酸精氨酸治疗脑外伤严重代谢性碱中毒30例分析
2011年
目的分析盐酸精氨酸持续微量泵输入治疗脑外伤患者严重代谢性碱中毒的量效关系及对近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严重颅脑外伤合并严重碱中毒患者30例,持续微量泵输注盐酸精氨酸0.55 g/(h.kg),通过血气分析观察治疗前后碱剩余(BE)变化情况,计算精氨酸治疗碱中毒的量效关系。结果盐酸精氨酸治疗严重代谢性碱中毒后,BE下降(11.94±3.45,8.74±3.67,P<0.001),pH(7.47±0.06,7.45±0.05,P<0.05),PaCO2也同时有下降(49.73±10.48,46.53±9.26,P<0.05),Na+、Cl-和K+变化不明显;BE下降梯度为△3.19±2.24。结论盐酸精氨酸持续微量泵输入可以有效纠正脑外伤患者严重碱中毒。
刘威于荣国叶勇龚书榕周晓芬
关键词:脑外伤代谢性碱中毒盐酸精氨酸碱剩余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普通型到重症型如何早期识别和应对——浅谈在金银潭医院的救治体会被引量:1
2020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截至3月8日,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存确诊新冠肺炎病例19016例,其中重症病例5111例;累计确诊病例8073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8600例,累计死亡病例3119例[1]。Yang等对全国确诊的4021例新冠肺炎分析发现,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构成比分别为4.5%、69.9%和25.5%[2]。
尚秀玲许镜清蔡艳萍詹建福吴文伟于荣国邱海波
关键词:重型患者重症型出院病例重症病例确诊病例
一种新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在重症医学科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固定方法(缝线交叉固定法)在重症医学科中的应用。方法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收治的两组重症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干预性的临床研究。入重症医学科后根据CVC的使用指征,将患者分成缝线交叉固定组(n=52)和卡扣固定组(n=52),分别用缝线交叉固定导管和卡扣固定导管。在CVC置入后第3天和第5天评估导管移位、扭结、固定失效、计划外拔管、穿刺点红肿、脓性分泌物、穿刺部位皮肤微生物培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情况。结果在第5天缝线交叉固定组导管移位(4.00%)、扭结(4.00%)、固定失效(6.00%)和计划外拔管(4.00%)的发生率均低于卡扣固定(发生率分别为:16.67%、25.00%、25.00%、18.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8、0.003、0.009、0.021)。两组间穿刺部位皮肤微生物培养阳性率和菌落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结论与常规的卡扣式固定方法相比,缝线交叉固定更可靠,减少了导管移位、扭结、固定失效和计划外拔管的发生率,而且不会增加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赵建祥陈雪梅陈锋陈锋柯俊于荣国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重症医学血流感染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